APP下载

民间剪纸文化与当代绘画的研究

2022-07-22赵礼朵渤海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8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绘画

赵礼朵(渤海大学美术学院)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其本身就属于经典文化的范畴,是一个有着极其精湛技法的艺术门类,它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容,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当时生存的真实状态和心灵生活的写照,是反映人们当时生活的一种时代印记,更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民间剪纸的历史文化源流

中国是产生剪纸最早的国家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流派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造型精美灵活,千变万化。中国剪纸艺术极其注重神似,重点在于达意,颇为随心所至,且手法大胆夸张,有些用色搭配更是出其不意,其题材选择也是十分广泛。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民间节日、习俗,是一种普罗大众、寄托感情的渠道,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熏陶,使得民间剪纸的形式内容、表现方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它凝聚了我国历史上各族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心血。以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反映了广大劳动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

民间剪纸流传时间长久,有着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其起源,通常根据“剪”(镂刻)和“纸”两方面来综合考量。有的重点偏向“剪”,提到对于我国剪纸的溯源,以植物纤维为参照,可以到西汉年间,而如果将其艺术特点与技艺当作切入点,则是应当参照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土。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 世纪),虽然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追溯其起源,确实可以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当时的人们找到了许多类似于纸张的薄片材料,例如兽皮、鱼皮、金箔、树叶等,手工艺人通过镂空、雕刻的手法制成艺术作品,这与现在的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这些材料中的一些较为昂贵,所以当时的很多作品才得以保存,并为我们研究剪纸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即使到了汉代后期,虽然出现了纸张,但是由于造纸技术依然稚嫩,制造出的纸张也是十分粗糙,不是十分适合剪纸,所以也并未得到普及,所以在后来为了更加严谨,出现了“类剪纸”的说法,顾名思义,类似剪纸却非真正的剪纸,当时的艺人有了镂空意识,剪纸技巧,只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材料,这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前身发展。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 年)的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剪纸成品(如图1)。民间剪纸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所占比重极少,所以此次出土的几幅作品作为考古依据更是十分珍贵。

图1 出土剪纸成品 图片来源:中国剪纸网

图2 剪纸辣子一道菜图片来源:《陕西剪纸精品》一书

我国最早出土的剪纸属民间信仰用品,根据图形的相似性可以划归为三种,即植物,动物,车轮或火轮等图案。其色彩,只有一件是蓝色圆形图样,其余出土的剪纸均为黄色。

在汉代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的精髓之一便是崇尚黄色,这在后世也是影响深远,历朝历代的僧人、帝王均会使用到黄色。而后的朝代中,剪纸不仅在民间继续流行,还产生了新的用途,服饰纹样,皮影戏曲,折扇剪纸等等。

“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此思想的影响,学习艺术之人,讲究用眼睛发现美,用心去观察、去感受美,也正是因为这个观念,让剪纸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去学习,它可以说是最接近老百姓的一种艺术门类,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流传、享用的艺术,它由最初的个别人学习创作,再经过口口相传,被越来越多的集体所认可、加工、进行传播。广大老百姓因为他们阶级地位、劳动方式、审美特点的相似性,使得剪纸艺术保留了原本的集体性,正是它的集体性的艺术特点,通俗易懂,主题贴近百姓生活,就像是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既可以体现国家大事,又可以反应百姓生活,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生活一部分,而且对当代艺术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二、民间剪纸对当代绘画的艺术影响

(一)民间剪纸的构成形式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剪纸艺术是由线条构成的艺术,我们学习美术最早接触的就是点、线、面,这也是构成图像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更是构成我们作品的基础。而在剪纸之中,最多的表现就是“线”。随机性的线条,重复性的线条都广泛出现在剪纸之中,手撕纸,刻刀、剪刀所形成不同类型的线条。线在大多数绘画中都是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剪纸艺人在创作时会考虑到的除了基础的轮廓线外,更有阴线和阳线之分,线条的作用不只是表现纹样这一特性,也是点与面的连接。手撕纸形成的不规则的随机线条,拥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全凭制作者内心的丰富想象力,也考验作者的想法和娴熟的技巧,这类线条既有笨拙的朴素之气,又有极强的艺术性、民族性,对绘画创作提供灵感。

图3 剪纸创作《十二生肖系列——鸡》 图片来源:个人制作

“透视”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出现在拉丁文中,透视不仅可以使物体看起来多维、饱满,还可以用来制造聚拢感、距离感和空间感。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与西方并不相同,国画中有散点透视一说,重在写意,山水画中透视法的形成就有种悠久的历史,最熟悉的就是北宋郭熙提出的“平远、深远、高远”的三远透视法。西方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就是我们最初所学到的焦点透视,它与西方传统的写实性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造型采用的大多是散点透视,是因为它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受其本身材质的限制,只能用较平面化的造型方式来表达。但它与传统的中国画也有所不同,剪纸作品虽是平面化的,但是却能表现三维、四维等多维的空间,比如剪纸艺人在创作时,为了将一个场景表现出来,或通过艺术手段来弥补视觉观察实际上的缺失时,会把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或者不同事物的不同角度放在同一个画面中,通过这种主观的表现方式,更加真实地还原作者的内心视角,形成独特又具有趣味性的画面风格。比如表现人物时,侧面的脸却用正面的五官,或在表现容器时,把容器的口表现成圆的,底边却是平的直线等(如图2)。

图4 韩美林《百鸡图》系列之一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因此,民间剪纸可以不受传统透视法的限制,方便艺人更加直接地表达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以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的剪纸既可以有客观的现实事物,也会有主观的情感表达,这就使得剪纸不局限于一味地写实,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他们在剪纸过程中,既可以发挥他们的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可以展现内心所想所感,从而展现其天马行空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种毫无限制拘束的表现方式成就了中国民间剪纸现在的独特韵味并得以广泛流传。

多视角、多角度的重组绘画可以增加作品的审美情趣,它具有强烈的装饰感。这也正是立体主义的一个精髓:选择一个主题,通过大量分析性观察,将其解构。立体主义追求的就是一个全新的绘画观念,它既承认了我们所用画布的二维性质,但与那种在二维平面构造三维立体的做法不尽相同。立体主义画家所做的是要从任一能想到的角度去观察物体,并将物体进行拆解,展开,在同一个画面中来描绘他们所观察到的眼前物体的最佳角度及不同角度不同部分,从而组成一张新的画面。在此画面中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观察角度,但也还能辨别出这个物体,这种打破重组的方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绘画之中,对于我们学习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要求我们跳脱出应试考试中的模板思维,是一个既考验观察力又要考虑思维排布的过程。

立体主义与中国民间剪纸在透视构图上有相似之处,正如前面所说的,立体主义中运用了大量分解与重组的创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品使用体积和平面的排列来突出画布的二维性,尝试在二维空间中去创造三维空间的错觉。在立体派的绘画中,对象和人物被分解为不同的平面,并重新组合成抽象的形式。五个向外张望的少女绘在一张2.5 平方米的巨大画布上,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大家毕加索的知名作品《亚威农少女》,画中的她们的身体一改柔和的曲线,改用一系列棱角分明的线条进行勾边,其通过几何图案来把控画面,它不存在很强的空间纵深感,而细节却被精简到了极致,不同角度的人物在一张画面,从而实现了在平面空间里去表达立体空间的思维。这种表现方式和中国民间剪纸的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图5 库淑兰剪纸作品图片来源:公众号“美在民间剪纸艺术”

图6 《坐在红色沙发上的女子》毕加索图片来源:网络

(二)民间剪纸的造型方式与当代绘画的渗透

传统的民俗剪纸,虽然没有水墨山水画那么有意境,没有西方现代绘画那么的抽象,也没有雕塑建筑艺术那么生动,但它却以细腻的剪刻和精巧的造型而自成一派。在各种艺术形式创作之中,人物因为其活动的千姿百态,成为一重要题材,剪纸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受其工艺的制约而拥有了独具特色的造型特点。民间剪纸的基本特征是写实与变形的统一,其造型具有平面、抽象和夸张变形等特点。平面化的表现形式是在剪纸和绘画中都存在的,它不局限于具体的局部表现,不论是民间剪纸艺术还是中西方的传统绘画,都有再现现实事物的目的,并加以作者的思考,促进了其对空间的深刻理解。平面画作为民间艺术与现代绘画的共同造型特征,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而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因为它各方面的特性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各个方面。从剪纸的造型方法来看,它并不强调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强烈的体积感,而是通过外部的轮廓线表现物体形象,大面积的“黑色”部分就会通过各种基础纹样再进行填补,比如应用最多的锯齿纹、月牙纹等(如图3),从而更加协调画面的黑白灰对比。虽然是平面的表现,却能让物体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民间剪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夸张变形,比如剪纸中的人物形象,它们经过集中概括而出现变形和夸张,从而体现出剪纸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艺术情趣。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概况逼真的事物形象。观察民间剪纸的人物身高比例,常常会发现他们是不符合我们所熟知的“站七坐五”的人体正常比例,他们更类似现在年轻人所说的“Q 版”形象,是种五短身材,这其实是为了适应剪纸的造型及工艺的形象,从而有了把人物约定在一种特定比例中的习惯,脱离了传统比例的束缚。因为写实的对象并不一定是现实,虽为写实也可以并非完全的写实,所以在描绘事物时,通过简单的变化,可以让现实的对象变得非具象、非现实,从而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想法。这个过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视情况而定,并非一味地盲目变化。

例如,韩美林先生的《百鸡图》系列(如图4),就是借鉴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形象。

(三)民间剪纸的色彩表现与当代绘画的相似

民间剪纸色彩的表现方法具体分为单色和彩色这两种。单色剪纸顾名思义采用单一色彩的纸张,这种剪纸在制作上考虑的因素较少,不需要考虑色彩搭配,所以学习应用的更为广泛。单色一般采用较为浓重的色彩,比如红色、黑色等,应用于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诸多方面。而彩色剪纸由于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制作者相对较少,但其色彩丰富,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更为大胆的多彩搭配。以陕西"剪花娘子"库淑兰为例,她的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更是鲜丽,她敢于使用别人避之不及的互补色,而这在她的画面里就十分协调(如图5)。在库淑兰的色纸的创作中红绿搭配很是常见,视角也很是独特,用“剪、贴、衬”三种手法创造出独有的彩色剪纸。

民间剪纸作品中,作者依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应用浓厚、艳丽的颜色,但中国传统绘画中,过于艳丽的颜色搭配在发展史中还是少数的。而西方立体主义绘画所采用的颜色就是以对比色为主,用色大胆,冷暖对比强烈,更突出表现艺术家的真实感受。

例如,马蒂斯的作品《舞蹈》,毕加索的作品《坐在红色沙发上的女子》(如图6),他们的作品中背景采用平涂的方式,更加突出表现人物,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十分明显。

当代绘画在色彩的使用上越来越多变,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色彩,民间剪纸在色彩的使用上与立体主义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极具相似性,这对于艺术在色彩层面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进行再创作。

三、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到现在因为自媒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学习的“商业气息”加重,很少有年轻人能秉持一颗淳朴之心钻研剪纸,将剪纸与文创结合确实可以加大对于它的了解,但若是我国传统民间剪纸的艺术精髓能够运用到中国的当代美术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当代美术,又可以将剪纸艺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正是因为民间剪纸文化历史悠久,品种繁杂,形式多样,这个应用的过程既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传承的过程。

要更好地把民间剪纸文化精髓融入当代美术的美学语言之中,使民间剪纸文化能够在新时代依然得以传承,同时帮助民间剪纸不断突破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依赖,摆脱现在的发展局限,让民间剪纸在思想方式、创作主题、表达方式上被更多的时代主流文化认可,使绘画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标志。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绘画
大嘴蛙学剪纸
手工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