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化与发展

2022-07-22孙海钰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乐器少数民族

孙海钰(北京师范大学)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生存环境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突出体现其乐器承载了少数民族更多的历史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乐器是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有效载体,其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从其演化可以发现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乏窥探出少数民族的文明进程。如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很多中国传统乐器受到了西方乐器的冲击,若不关注其演变与发展,必将影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对于人类而言,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因对历史的深刻记忆而产生前进的力量,而民族乐器正是少数民族取得可续持发展的原动力,其重要价值不可低估。

所以,本文着重研究人类学视域下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化与发展,以便寻求较为合理的传承策略,使优质的少数民族乐器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增添光彩。

一、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发展的现状

人类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各类艺术活动的相伴,以此充实精神世界,为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他们大多生活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由此造就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艺术活动也与众不同,尤其是民族乐器更是丰富多样,这一切都彰显着我国少数民族的无穷智慧。毫无疑问,每一个少数民族的乐器艺术都是他们的精神财富,既是本地区的文化宝藏,又为全人类的艺术宝库提供了不可代替的艺术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再加上地理位置过于封闭,许多少数民族的乐器艺术得不到传播,甚至走向了“自生自灭”的境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优惠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少数民族乐器和器乐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后来,1978 年又带来了市场化的浪潮,以至于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倍受打击,再加上乐器制作人和演奏者的高龄化和后继乏人的状况,部分少数民族乐器处在了濒危的边缘。

如今,古筝、二胡、琵琶、扬琴等汉族经典乐器和西方乐器处在绝对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挤占和压制着少数民族乐器的生存空间。当前,随着我国对非遗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少数民族乐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乐器的创新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少数民族乐器的社会功能

(一)社交活动功能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地理位置偏山区或草原、高原,使得当地人的视野极为开阔,性格开朗,而且为人率真热忱。与之相对应的是,性格决定爱好,活泼的性格使得他们都喜爱唱歌、跳舞,甚至自制出了许许多多的乐器,以器乐来伴奏歌曲和舞蹈。此时,特制乐器就成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常用器乐,人们不定时地用乐器向外界传达着个人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一些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往往会通过乐器来传递个人情感,这时的乐器就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比如:苗族的口弦、侗族的侗琵琶、瑶族的床头琴等,都可以向喜欢的人传递出细腻的情愫,帮助人们找到爱情,即少数民族乐器具有较强的社交活动功能。

(二)节日庆典功能

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具有社会性特点,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都会成群结队地集结在一起,结伴而行,以获得精神上的相互依存,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变现尤甚。人们不仅需要生活的富足,还需要精神世界的充实,节日庆典对被山水包围的少数民族来说弥足珍贵。所以,每逢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的时刻,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比如:在节庆假日、乔迁高升等特殊的日子,都会出现声音洪亮的乐曲助阵,像鸣、膜鸣、气鸣类乐器都能让整个场面变得气势磅礴,弦鸣类乐器具备明快煽情的音色特点。人们一边舞蹈,一边演奏乐器,能够为节日增添更多的喜庆气息与仪式感,这些少数民族乐器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庆典中的重要道具。

(三)审美需求功能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逐渐对于精神生活的提升有所追求。在休闲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崇尚艺术活动的欣赏,精神文明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但要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活的审美要求则是艺术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立于“世界乐器之林”,中国少数民族乐器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气韵,独特的音色与其承载的民族气质与底蕴可以大大丰富当今人们对于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精神食粮补给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学习、演奏少数民族器乐,还能为人类美学发展的丰盈提供丰沃的土壤。

(四)精神传承功能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音乐的早期传播成果以鼓、钟、磬等类型的打击乐器为主,材料可以是木头,也可以是石头,甚至采用骨头、竹子等,但大多是配合少数民族原始音乐的体鸣响制乐器。在现代音乐艺术活动过程中,歌唱家更倾向于采用乐器来伴奏歌声,以便升华音乐作品内涵,增强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也让人们更深入地接触中国的器乐世界,尤其是彰显少数民族乐器所折射出来的人文价值。

在中国古代,人们制造乐器时,一般都注重精神内涵的打造,其中蕴含着古人们的智慧,也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可贵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如果将这些乐器元素渗入现代音乐的伴奏之中,必将为人们的艺术活动增添许多色彩,使艺术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不断提升音乐表演的社会影响力。毋庸置疑,艺术创作人员很有必要引入少数民族乐器元素,让富有历史意义的乐器满足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创新性需求,达到以乐器传承民族精神的功能。

三、基于人类学的少数民族乐器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现代科技收集稀有乐器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部分少数民族乐器的材质很难寻得,再加上特殊民俗的禁忌,许多民族博物馆也没有相关乐器的展示,这些都给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过,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可以通过音像的方式来向公众展示少数民族乐器,让其特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得以永存。所以,在人类学视域下,发展少数民族乐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来收集稀有乐器,比如:在基诺族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魂笛”,其制作材料是竹林中成熟的竹子。为了使“魂笛”更好地传播开来,音乐学家吴学源先生通过电话的方式与当地艺术进行联系,最后将这种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演奏过程进行录像,让这种独有的乐器为更多人所了解。

(二)拓展少数民族乐器形态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每一种乐器的制造都是其民俗活动的产物,由于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优美动听,可以烘托节日氛围,让节日民俗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如果乐器能以多样化的形式得到展示,可以让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且广泛应用。例如:在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官方所用的“鼓吹乐”被当地民族所关注,他们结合本民族的日常活动,将“鼓吹乐”与当地的本民族乐器进行相接衍,采用民族语言命名,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类似的乐器家族。也就是说,要想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乐器,很有必要从民俗活动中拓展少数民族乐器形态,不但保持了礼乐,又让民俗活动的类型越来越多,达到了“礼俗兼用”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多元化的乐器形态中,少数民族乐器的内涵也得到了延展,更能突出少数民族乐器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价值。

(三)乐器产业的重组与融合

经济决定一切,经济发展也是少数民族乐器得以持续演化的重要原动力,只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让乐器的工艺技术得到改善。乐器的传播与音乐的传播息息相关,由于音乐的传播较为迅速,它可以从一个地方迅速地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所匹配的乐器自然就被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同时乐器也会对各个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整合。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山歌较多,曾经被传播到后金一带,而北方人却发现“梆笛”不适合他们欣赏,也就是不太方便,缺乏经济性,于是就对其进行了改造。例如:北方满族认为“梆笛”适合搭配满族的硬性乐器,诸如“板胡”“弦子”等,以此来演绎北方民族音乐,突出满族人激昂的音乐风格,甚至将“梆笛”加粗、加长,采用北方民歌的定调,以便更好地发挥“梆笛”的功效,进而提升了民族音乐的经济性。为此,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一定要加大经济投入,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起来,进而为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化与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如今,科学技术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乐器产业也有了兴起的良好机遇。在传承少数民族乐器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乐器产业内部的重组与融合,使各个乐器产业主体之间获得创新,互补不足,共同进步。大体上讲,在少数民族乐器产业的重组与融合中,需要注重一些关键环节,包括不同民族乐器的原材料供应问题,还有乐器及配件的生产商的选择,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网络宣传平台,以此将少数民族乐器传播开来,增强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然,地方政府也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乐器企业为中心的参与主体与行业协会进行整合,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推动少数民族区域乐器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个体意识与公共意识并重

在新的时代下,需要创设优质的乐器环境,既要考虑个体意识,又要考虑公共意识。

一是深入了解乐器传承人员对乐器艺术的感知,挖掘其在乐器应用中体现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展现乐器表演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让现代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是要使民族乐器的革新有强烈的公共意识,不但要确保乐器与公众的互动,而且要保证乐器与现代音乐环境相协调,像少数民族乐器为主的民俗特质就不能纯粹地展示自己的“孤芳自赏”,而要更多地考虑公众能否接受这种乐器艺术。只有将个体意识与公共意识都考虑周全,才能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少数民族乐器生存环境。

(五)自然和人文之间相互和谐

实现少数民族乐器的良性发展,可以将乐器演奏出的音乐融入城市景观之中,但要强调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共生,也就是要体现出“和谐”的一面。在这里,“和谐”的表现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双向标的含义:一是民族乐器的类型、民族性要适宜,不可随意引用,而要确保其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环境在听觉上达到和谐,能给公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二是民族乐器艺术传递的人文内涵与城市景观所在地区的文脉内涵要统一,着重突出该景观所具有的地域特色。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城市,自然风光和传统文脉也各具特色,乐器的音乐元素正好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塑造出与众不同城市景观,避免了与其他城市一样的“同质化”现象,再加上乐器附近的广告牌的文字描述,不但能让当地人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而且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少数民族乐器所带来的美妙乐曲,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牢记该民族乐器,同时产生想要购买、学会的欲望,为其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受众基础。

(六)建立乐器遗产的保护机制

为了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乐器,仅靠为数不多的乐器爱好者的继承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部门研究共同制定乐器遗产保护机制。

首先,国家需要成立少数民族乐器传授基地,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授课,激起人们对少数民族乐器学习的兴趣。

其次,地方政府还要建立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收集经典的民族乐器,定期举办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从参观的过程中认识、了解民族乐器后,激发他们对民族乐器传承保护的研究。

最后,建立全面的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工作坊,不断提高民族乐器制作水平和制作工艺,最大限度地使少数民族乐器兼具乐器和工艺品的品质,增强其文化价值。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少数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更加珍惜并保护少数民族乐器。

(七)培养少数民族乐器传承人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乐器的构造独特,有的演奏方式简单,有的演奏方式复杂多变,并不像人们所熟悉的流行音乐那样朗朗上口。从这面来看,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驾驭不同地区民族乐器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就会在传授和展演少数民族乐器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就迫切需要年轻的少数民族乐器接班人来接替他们的工作,否则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为此,有效地传承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必须培养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人”,鼓励和支持具有音乐天赋和音乐爱好者参与少数民族乐器的各种活动,并且为其制定系统的培养计划,让老艺人引导他们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的知识和技法,全方位掌握少数民族乐器的艺术技巧,使年轻一代有足够的能力担负起传承民族乐器的历史使命。

四、结束语

总之,少数民族乐器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其种类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生命关怀意蕴,整个演化与发展自始至终都促进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方向前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播放类的设备为少数民族乐器表演效果的增强提供了便利,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听觉上的冲击力,基本上都以某种带有冲击力的符号来传递信息,但是却无法彰显其存在的使命和价值。所以,新时期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化与发展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实际,深入了解民族乐器的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元素,重新为少数民族乐器构建新的价值,使其与时俱进,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当然,从人类学的视域来分析,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化,有助于弘扬少数民族精神,也能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精神的上支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日渐崛起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乐器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乐器
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乐器也疯狂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奇妙乐器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