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桂梅写作年表

2022-07-19

芳草·文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著作:

《时间的叠印——作为思想者的现当代作家》(专著),贺桂梅,北京三联书店二〇二一年九月出版。

《“新启蒙”知识档案: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二版)》(专著),贺桂梅,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二一年三月出版。

《打开中国视野:当代文学与思想论集》(论文集),贺桂梅,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十月出版。

《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专著),贺桂梅,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二〇年十月出版。

《“50——7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读本),贺桂梅编,上海书店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六月出版。

《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贺桂梅、倪文婷访谈,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四月出版。

《打开文学的视野》(论文集),贺桂梅,山东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四月出版。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专著),贺桂梅,北岳文艺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七月出版。

《西日本时间》(学术随笔),贺桂梅,北京三联书店二〇一四年八月出版。

《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三月出版。

《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三月出版。

《我们的青春》(作品选),臧棣、夏晓虹、贺桂梅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十月出版。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〇年三月出版。

《历史与现实之间》(论文集),贺桂梅,山东文艺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一月出版。

《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选本),张颐武、贺桂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三月出版。

《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专著),贺桂梅,河南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专著),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一月出版。

《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专著),贺桂梅,山东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读本),钱理群主编,王风、贺桂梅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一月出版。

《批评的增长与危机》(专著),贺桂梅,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出版。

论文:

《“文化是平常的”——关于毛尖电视剧评论答问》,《文艺争鸣》二〇二一年第十期。

《建构新时代历史意识的自觉性》,《中国文化报》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现代文学的开放及其真精神》,《文艺争鸣》二〇二一年第八期。

《在当代性视野中重估80年代》(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二一年第五期。

《民族形式建构与当代文学的局势·结构·事件》,《文艺争鸣》二〇二一年第四期。

《民族形式与革命的“文明”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从中国出发思考当代文学》,《社会科学报》二〇二一年四月八日。

《作为“当代事件”的文学史书写》(笔谈),《当代文坛》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与五位作家同行》,《中华读书报》二〇二〇年十月十四日。

《好的电视剧永远有一种健康的常识》,《南方都市报》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毛尖本色》,《凛冬将至》序言,北京三联书店,二〇二〇年六月。

《人民文艺中的婚姻家庭叙事与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妇女研究论丛》二〇二〇年第三期。

《文本·情感结构·跨媒介——关于〈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一书的对话》,《文艺争鸣》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关于四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别文化的对谈》,《十月》二〇二〇年第二期。

《进入当代文学历史的三种路径——〈洪子诚学术精选·编者说明〉》,《文艺争鸣》二〇二〇年第一期。

《人民文艺的“历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事:重读〈白毛女〉》,《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二〇年第一期。《新华文摘》二〇二〇年十三期转载。

《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文学经典》(讨论),《文艺研究》二〇一九年第十二期。

《当代中国大众媒介的历史变迁与文学经典的塑造》,《探索与争鸣》二〇一九年第十期。

《在21世纪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探索與争鸣》二〇一九年第九期。

《许鞍华电影的香港叙事与中国认同》,《南方文坛》二〇一九年第四期。

《性、性别与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观自觉》,《天涯》二〇一九年第四期。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名作欣赏》二〇一九年第五期。

《五四与当代中国:三个时期三种阐释》,《联合早报》(新加坡)二〇一九年五月三日。

《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诗刊》二〇一九年第九期。

《长时段视野里的中国与革命——重读毛泽东诗词》,《文艺争鸣》二〇一九年第四期。

《民族形式”问题与中国当代文学史(1904——70年代)的理论重构》,《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一九年第一期。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人文教养三境界琐谈》,《北京教育(高教版)》二〇一九年第一期。

《“文化自觉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中国新闻周刊》二〇一八年第三十八期。

《“两个李陀”:当代文学的自我批判与超越》,《民族文学研究》二〇一八年第六期。

《以五四为磨砺之石,探寻知识主体的位置》,《文艺争鸣》二〇一八年第九期。

《丁玲主体辩证法的生成:以瞿秋白、王剑虹书写为线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八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八年第八期转载。《新华文摘》二〇一八年第十六期转载。

《“总体性世界”的文学书写:重读〈创业史〉》,《文艺争鸣》二〇一八年第一期。《新华文摘》二〇一八年第十五期转载。

《“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发言节选》,《名作欣赏》二〇一八年第一期。

《柳青的“三所学校”》,《读书》二〇一七年第十二期。

《与丁玲的三次相遇》,《人间思想》(台北)二〇一七年秋季号总第十六期。

《作为原理的鲁迅——读钱理群的〈鲁迅与当代中国〉》,《文艺争鸣》二〇一七年第十期。

《“文明”论与21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一七年第五期。

《“抒情传统”论述的文化政治及其启示》,《汉语言文学研究》二〇一七年第三期。

《丁玲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展开》,《丁玲研究》二〇一七年第五期。

《三个女性形象与当代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七年第五期。

《材料与注释中的“难题”》,《文艺争鸣》二〇一七年第三期。

《政治·生活·形式:周立波与〈山乡巨变〉》,《文艺争鸣》二〇一七年第二期。

《简论雪漠小说》,《飞天》二〇一七年第二期。

《文学史传统与大学文学教育》,《文艺争鸣》二〇一六年第十期。

《赵树理的历史意义》,《太行文学》二〇一六年第五期。

《反思80年代,重构批判话语的活力》,《文艺理论与批评》二〇一六年第五期。

《文学批评的视野与使命:贺桂梅教授访谈录》,《长江文艺评论》二〇一六年第二期。

《传统文化何以成为中国社会不同力量的“共识”》,《社会科学报》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文学评论》二〇一六年第一期。

《“民族形式”的风格化书写:周立波与〈山乡巨变〉》,《中国文学学报》(香港)二〇一五年第六期。

《洪子诚:燕园一甲子》,《中华文化画报》二〇一五年第九期。

《“民族形式”建构与当代文学对五四现代性的超克》,《文艺争鸣》二〇一五年第九期。

《中国经验:普遍的与特殊的》,《读书》二〇一五年第八期。

《丁玲:只有20世纪才有这样精彩的生命》,《北京青年报》二〇一五年七月三十日。

《丁玲非常重要》,《光明日报》二〇一五年七月二十八日。

《<三里湾>与赵树理乡村乌托邦的另类书写》,《台湾社会科学研究季刊》二〇一五年六月三十日。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天涯》二〇一五年第六期。

《丁玲的逻辑》,《读书》二〇一五年第五期。

《赵树理的乡村乌托邦》,《中华读书报》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中国”意识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四年第十期。

《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四年第八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四年第十一期转载。

《马年春晚与“中国梦”想象》,《文艺争鸣》二〇一四年第六期。

《个人的”如何是“政治的”——我的性别研究反思》,《南开大学学报》二〇一四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二〇一四年第四期转载。

《海战电影与日本新民族主义》,《中华读书报》二〇一四年九月三日。

《马年春晚舞台上的“中国/梦”》,《中华读书报》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二日。

《批判的想象力:代际与阶级》,《中华读书报》二〇一四年二月十二日。

《“传统文化热”:“国家”与“文明”的交互塑造》,《社会科学报》二〇一四年一月九日。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文化研究》第十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史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二〇一三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一期转载。《新华文摘》二〇一四年第二期转载。《中国赵树理研究》二〇一四年第二期转载。

《開放文学研究——以“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二〇一二年第四期。收入《走向学术前沿》,武汉出版社二〇一二年。

《直面当代历史的“情感结构”:读洪子诚〈我的阅读史〉》,《现代中国》第十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重返80年代打开中国视野:贺桂梅访谈录》,《现代中文学刊》二〇一二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报》二〇一二年六月十四日转载。收入《重构我们的文学图景:70后的文学态度与精神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二年。

《“文化自觉”与“中国”叙述》,《天涯》二〇一二年第一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二〇一二年第五期转载。

《革命与“乡愁”——〈红旗谱〉与民族形式建构》,《文艺争鸣》二〇一一年第四期。

《打开文学的历史视野——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激进实践重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二〇一一年第三期。

《文学批评的“想象力”》,《南方文坛》二〇一一年第一期。

《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解读刘复生》,《南方文坛》二〇一一年第一期。

《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文艺争鸣》二〇一〇年第十八期。

《“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现代中文学刊》二〇一〇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〇年第六期转载。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二〇一〇年第六期。

《文学性与当代性: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研究》,《文艺争鸣》二〇一〇年第九期。

《超越“左”与“右”》(讨论),《开放时代》二〇一〇年第九期。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一〇年第三期。

《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讨论),《天涯》二〇一〇年第五期。

《叠印着(古代与现代)两个中国:1980年代“寻根”思潮重讀》,《上海文学》二〇一〇年第三期。

《打开六十年的“原点”:重返八十年代文学》,《文艺研究》二〇一〇年第二期。

《80年代作为“方法”》,《文艺争鸣》二〇一〇年第一期。

《重讲“中国故事”——电影“大片”的文化分析》,《天涯》二〇〇九年第六期。

《70-80年代文化转型和文化转型和“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八月。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文艺报》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九日。

《1950-1970年代诗歌的“四板块”与“重写诗歌史”》,《新诗评论》二〇〇九年第一期,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六月。

《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艺争鸣》二零零九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九年第九期转载。

《从“春华”到“秋实”——严家炎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二〇〇九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一〇年第二期转载。

《1990年代中国危机与知识分子主体重建》,《天涯》二〇〇九年第三期。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二〇〇九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二〇〇九年第二十一期转载。

《“十九世纪的幽灵”——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重读》,《上海文学》二〇〇九年第一期。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下),《励耘学刊》(文学卷)二〇〇八年第二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学苑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一月。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上),《励耘学刊》(文学卷)二〇〇八年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学苑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七月。

《重读“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八年第四期。

《重读浩然:“金光”与“魅影”之外的文学世界》,《南方文坛》二〇〇八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八年第九期转载。

《想像“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现代中国》(集刊)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一月。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讨论),《文艺争鸣》二〇〇七年第八期。

《后/冷战情境中的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和80年代中国文学》,《上海文学》二〇〇七年第四期。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山东社会科学》二〇〇七年第二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七年第五期转载。

《“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南开学报》二〇〇六年第六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七年第三期转载。

《“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文艺争鸣》二〇〇六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六年第十一期转载。

《“当代文学”的构造及其合法性依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二〇〇六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七年第一期转载。

《新历史语境下的的“文学自主性”》(讨论),《上海文学》二〇〇五年第四期。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〇五年第二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五年第七期转载。

《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世纪之交“怀旧”视野中的城市书写》,《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四期。

《人文学者的想象力》,《南方文坛》二〇〇五年第四期。

《“现代文学”的确立与50-60年代的大学体制》,《教育学报》二〇〇五年第三期。收入《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陈平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二〇〇五年第十期。《人大复印资料》二〇〇六年第一期。收入《2005文学评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一月。

《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现代中国》(集刊)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年。收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修订版),唐小兵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挪用与重构——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上海文学》二〇〇四年第五期。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上海文学》二〇〇四年第五期。

《问题意识和历史视野》(笔谈),《南方文坛》二〇〇四年第四期。

《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删节版),《读书》二〇〇四年第一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全文版),《北京社会科学》二〇〇四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四年第十期转载。

《文学性“:洞穴”或“飞地”——关于文学“自足性”的简略考察》,《南方文坛》二〇〇四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二〇〇四年第六期转载。

《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〇〇四年第二期。

《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二〇〇四年第一期。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文艺研究》二〇〇三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二〇〇四年第三期轉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二〇〇四年第一期转载。收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讨论延安另类实践中的文化冲突问题》,《Hwanghae Re‐view》(《黄海文化》,韩国汉城),二〇〇三年。《当代作家评论》二〇〇四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二〇〇四年第七期转载。

《历史沧桑与作家本色——宗璞访谈》,《小说评论》二〇〇三年第五期。收入《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三年。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现代中国》(集刊)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三年五月。收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山口守主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二〇〇三年。

《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中华读书报》二〇〇三年四月二十三日。

《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解读〈老王〉》,《语文建设》,二〇〇三年第一期。

《当代中国人文思想分化的要素及其过程》,《Korean Critical Review》(《文学评论》,韩国釜山),第四十六——六十六页,二〇〇二年。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的实践和可能性》,《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二〇〇一年第三期。《东方杂志》二〇〇一年第八期转载。

《“现代”·“当代”与“五四”——新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变迁》,《现代中国》(集刊)第一辑,陈平原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十月。

《跨学科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收入《中国年度论文选(2000)》,漓江出版社二〇〇一年。

《镜城地形图》,《读书》二〇〇〇年第六期。

《“没有屋顶的房间”——读解戴锦华》,《南方文坛》二〇〇〇年第五期。

《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热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学》二〇〇〇年第四期。

《“从晚清说起”——对陈平原学术史研究的读解》,《文艺争鸣》二〇〇〇年第三期。

《80-90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面面观》,《文艺报》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新华文摘》一九九八年九期转载。

《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录》,《花城》一九九八年第五期。

《沈从文〈看虹录〉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九七年第二期。收入钱理群主编:《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有性别的文学——90年代女性话语的诗学实践》,《北京文学》一九九六年十一期。

《风景中的女人》,《艺术广角》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个体的生存经验与写作——陈染创作特点评析》,《当代作家评论》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一篇高雅的通俗小说》,《艺术广角》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性别的神话与陷落——关于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和女性话语的表达》,《东方》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新话语的诞生——重读〈班主任〉》,《文艺争鸣》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宋小词)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