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课文异同的教学策略

2022-07-18白彬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木地板农夫文题

白彬

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学习要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有着丰富想象的童话故事。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用两个问句提出了这一课的学习要求:一是关注一粒种子变成阳台上的木地板的过程;二是比较本篇课文与《去年的树》的异同点。对于第一个学习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对于第二个学习要求,教师则要认真对待,觅得良方。

题目是课文最先呈现的学习内容,又被看成文章的关键之一,自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这两个文题从文字上看,当然完全不一样,而且看文章的题目都猜不出所写的具体内容;即使读完了全文,再来看文题,也还要仔细推敲,才能弄明白文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这就是文章题目在拟题上的一个共同点——讲究艺术性。

《去年的树》的主要人物是树和小鸟,《那一定会很好》的主要人物是树和农夫。很明显,树是两篇文章中共同出现的主要人物之一,故事中的树一直处在变化中,不仅活动的地点不断变化,而且形象也在不断变化,这些正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中的大树都是有固定位置的,故事中的两棵树都不断地变化活动的地点,一定事出有因,而且给童话的想象提供了多种可能和空间。在《去年的树》中,树是被伐木工人砍走,拉到工厂做成火柴,卖到村庄点燃灯火。在《那一定会很好》中,树是自己一直想变成会跑的树……慢慢老了,想坐着休息……太老了想躺下。这一连串变化的完成,正是故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童话中想象不断丰富的具体体现。

小鸟和农夫显然是两个故事不同的人物,小鸟是树的好朋友,农夫应该是树的主人。在与树的关系中,小鸟是不断追寻,发现了树的踪迹,为了兑现曾经的诺言——给树唱歌;农夫是在解决生活需要中帮助树实现了不同的愿望。没有他们,树的故事变化就无法实现。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树作为故事中的人物虽然在两篇课文中都出现了,而且都在不断的变化,但形象又是不一样的。在《去年的树》中,树是小鸟值得信任的朋友,尽管在故事的发展中,树已经不在场了,但他肯定处处留下了自己的信息,方便小鸟寻找。在《那一定会很好》中,树不断产生的愿望与一个人一辈子的愿望很相似,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追求。

童话的吸引力在于故事情节的变化上,对于这种变化,两篇文章根据不同人物的表现都采用了双线结构。在《去年的树》中,小鸟的不断追求是明线,树的不断变化是暗线,树的变化在先,小鸟的追寻随后,最后交织在小鸟对着灯火唱歌上。在《那一定会很好》中,树不断产生新的愿望在先是明线,农夫做独轮车、椅子、木地板其实都是生活的需要在后,这种需要在文章中是暗线,最后农夫的儿子把树变成木地板铺在阳台上,完成了树的历史使命。同样是明暗线索的交织运用,谁明谁暗,是由故事中人物形象表达的需要而定的,这是组织故事的秘诀之一。

在《去年的树》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小鸟与树桩、大门、小女孩的对话,没有直接写小鸟的心情,三次对话中,小鸟的问话一次比一次着急,都是通过具体的问句表达出来的。在《那一定会很好》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是树产生的多次愿望,还有出现这种愿望的原因和实现这种愿望的结果,这就是直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了。

总之,《去年的树》和《那一定会很好》这两篇课文中可以比较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有不少。只要我们觉得有比较的价值,都可以在教学中继续往下比。

猜你喜欢

木地板农夫文题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木地板防潮小妙招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清洁木地板的注意事项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软木地板有望进入市场主流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