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手相传

2022-07-16丁建国

红豆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园

丁建国

【摘要】非遗文化是我国先祖留给后人的瑰宝,也是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是文化的活宝藏。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不仅仅是为了让非遗文化能够一代代延续下去,还要在延续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多地区开始将当地的非遗文化引进校园中,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和育人作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心手相传——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行了探究,首先介绍了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其次阐述了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生活的价值,然后以翻山铰子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关键词】非遗文化;翻山铰子;校园

引言

非遗文化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民族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校园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进行学习和传承的主要场所,因此校园具有将文化进行传承的历史使命。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生活中,一方面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整体精神需求,一方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增强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能够实现心手相传,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1.非遗文化的主要特点

非遗文化承载着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遗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非常的珍贵。非遗文化与普通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同,非遗文化的主要特点为:第一,非遗文化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比如说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等。第二,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独特性,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和群体文化特征。第三,非遗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附并现存于我国特定民族、群体、区域或者是个体的生活中。第四,非遗文化面临消逝的危险,需要实施一定的抢救促使和保护措施。第五,非遗文化能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地影响。

2.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1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在校园中形成的文化,通过传递后形成的价值取向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同时这种文化能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日常工作来带正能量,帮助学生和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朝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在我国非遗文化中包含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要,这些文化能够表达出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了独特的寓意,能够对人的心灵造成震撼,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中,学生和教师通过指导后参与到其中,除了能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乐趣,还能领会到非遗文化传达的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2能够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

在校园生活中宣传非遗文化,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我国优质的传统文化,还能将非遗文化中美好的精神品质融合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提升了校园精神文化层次。在校园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学术讲座、参观、演讲等多种方式了解和学习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提升民族认同感,让学生感受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大的推动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些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技术性,能够向教师与学生展示了古代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帮助教师与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端正对非遗文化的观念,在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实现双赢的局面。

2.3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能够推动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能够带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促使非遗文化能够从新的途径发扬光大。一种文化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除了要不断的创新传播途径外,还要不断的培养新的传承力量。校园是人才的摇篮,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在校园中进行非遗文化传播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只有在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入更多的新力量,才能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新的创新路径,与新时代发展特点具有一致性与统一性,使得非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3.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生活的价值

3.1非遗文化进行校园的必然性

首先,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力量。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以通过教育实现的,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能够对受教育者开展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因此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中能够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效率进行最大化发展。学校可以要求非遗传承人来校进行非遗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场地、物质和人力保障。除此之外,将非遗文化进入到校园生活中,能够促使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人可以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教学效果。学校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科学的教学技能培训,并为非遗文化传承人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从而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效率。

其次,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生活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生活中,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在非遗文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将已有的知识与非遗文化知识进行联系,除了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外,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的到放松。与此同时,非遗文化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不仅包括了历史和美术,还具有极高的实践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2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能够提高育人功效

首先,利用多元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非遗文化属于一种地方性文化模式,当地人为了能够更好的適应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来的知识,是当地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下,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非遗文化知识的多元性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铺垫,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快速发展。

其次,利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生活这个契机,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了解当地的优秀民间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使得各个地区的统一性越来越强。但是城市外貌的统一并不能说明各个地区的文化统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地域文化,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非遗文化作为某个地区风土人情的产物结晶,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生活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爱家乡的热情,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智慧,感受到家乡美,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3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生活的可行性

首先,非遗文化是开发课程的宝藏。非遗文化最为地方文化的瑰宝,可以为校园开发新课程提供丰富的题材。教师可以从非遗文化中的传说故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一方面使得学生利用非遗文化知识来学习普遍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一方面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来影响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其次,非遗文化能够将过个课程进行融合。非遗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可以融合在多门课程知识中,除了能够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外,还能逐渐的形成一门具有高度系统性的融合课程。教师可以以非遗文化内容作为载体,带动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知识,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融汇贯通。

4.案例分析

4.1翻山铰子简介

以民间舞蹈翻山铰子为例进行分析。翻山铰子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打击乐舞蹈,距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翻山铰子在舞蹈中以唢呐为主要的研究乐器,以以铰子(铜质小镲)为道具。铰子在一百多年前曾是巫师跳神驱鬼过程中使用的法器,巫师利用铰子发出声音形成规律性的音乐,并用优美的动作来取悦鬼神达到保护百姓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翻山铰子开始由祭祀和驱鬼神演变成了“跳喜不跳丧”的民间风俗。翻山铰子属于巴蜀舞蹈、戏曲以及杂耍等多种特征,是巴渝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方面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典籍,一方面能够为研究民间舞蹈提供有力依据,另一方面能够将川北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展示给大众。翻山铰子具有很高的动作技巧,需要通过打、擦、翻和转四个方面组成。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在平地表演,也可以在高抬表演,表现的形式分为单人、二人或三人。同时,翻山铰子具有多种伴奏曲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4.2翻山铰子进入校园的方法

4.2.1要大力倡导非遗文化进行校园生活中

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与其他方式相比学校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学校教育的成本支出与其他方式相比更低;第二个优势,学校教育的效果与与其他方式相比更明显;第三个优势,学校教育的影响与其他方式相比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第四个优势,学校教育与其他方式相比能够更好的实现持续性和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翻山铰子进入校园生活的过程中,文化保护相关部门要与教育文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在征得教育文化部门同意后可以在当地多个小学、中学以及高校中进行定期的宣讲,将翻山铰子的非遗文化内涵宣导给学生,比如说翻山铰子的形成背景、翻山铰子的发展路径、翻山铰子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翻山铰子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规划内容等等,通过各种非遗文化知识和有趣的舞蹈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翻山铰子进入校园生活提供基础条件。除此之外,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提升教师与学生对非物质文化进入到校园中的重视程度,使得学校将翻山铰子进入校园生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可以设定出重点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年级等,提升翻山铰子的传承效果。

4.2.2利用课堂教学进行非遗文化传承

首先,各个学校应当重视对翻山铰子的理论化工作,并将翻山铰子的传承文化内容融合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翻山铰子的独特表演风格,体会到翻山铰子各种动作中的美感;在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将翻山铰子的伴奏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受到翻山铰子伴奏音乐的美感和魅力;在历史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翻山铰子的真实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翻山铰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等等,提升学生对翻山铰子的认识与理解;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翻山铰子相关的故事、典籍内容以及神话传说等等,从而提升学生对翻山铰子的兴趣。除此之外,各个中小学可以组建翻山铰子的表演队伍,在各个高校成立翻山铰子社团,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当地非遗文化管理人员可以将鉴赏、表演和编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避免出现翻山铰子教学的单一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游戏等来做好课外教学宣传工作,吸引更多学生来欣赏和了解翻山铰子的艺术,在保留原始古朴舞蹈风格的同时进行传承和发展。在师范类院校中可以开设单独的翻山铰子教学课程,充分的发挥出高等示范专业在传承本土非遗文化中的职能,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

5.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效果

首先,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领域。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活动中,从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深度保护来看,这种方式能够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潜力和保护效力。这是由于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非遗知识,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让非遗文化能够在学生中扎根生长,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其次,将非遗文化引入到校园活动中能够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影响。学生是所有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对文化进行创新的主要生力军,各个学校应当从学生入手,让学生认识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欣赏非遗文化、爱上非遗文化,甚至是传承非遗文化,因此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中,对非遗文化的傳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对非遗文化的宣传途径,让跟多的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了,有助于提升学生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家庭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参与度。

然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能够在各种非遗文化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最后,能够为非遗文化提供更多的传承后备人才。非遗文化的的理想初衷是为了能够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重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若想要非遗文化能够长久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就需要优秀的传承人将其传承和发展。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在学生心中树立理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构建出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长久有效的保护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教育进行高度融合,能够借助学校这个最大的教育平台为非遗文化培养一批传承后备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6.提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6.1将翻山铰子与高校进行联合

利用高校的优势在理论方面对翻山铰子的教学理论进行挖掘,通过挖掘翻山铰子历史背景源头来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校方、传承人和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有益于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翻山铰子非遗文化继承人应当与多个校方进行合作,鼓励学校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条件来学习翻山铰子,并提升翻山铰子的教学水平,帮助翻山铰子在学校落户。校方应当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方式吸引跟多的学生学习翻山铰子,让更多的学生作为翻山铰子的学习者和爱好者。

6.2将校园文化活动与非遗文化进行结合

非遗文化是当地人的文化瑰宝,能够对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翻山铰子,将翻山铰子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升学校的育人职能,一方面能够充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当翻山铰子引入到校园中后,要依托教师与学生的力量,将校园文化生活作为翻山铰子的宣传载体,增强教师和学生对翻山铰子的了解程度。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翻山铰子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搜集,可以利用摄影采风、文学作品记录等方式来提升教师与学生对翻山铰子的了解程度。在高校中设立的翻山铰子社团,可以在社团中举办以翻山铰子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比赛、征文、演讲、话剧等等,在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翻山铰子艺术魅力。

6.3将翻山铰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由于翻山铰子属于舞蹈音乐范畴,为了能够在学校中创设非遗文化舞蹈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非遗文化模式,可以将翻山铰子作为一项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让师生能够深入到翻山铰子舞蹈音乐的教学活动中,深刻的认识到翻山铰子的相关内容,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能够传承与弘扬我国的非遗文化。在翻山铰子教学中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翻山铰子的历史走向和文化积淀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对翻山铰子文化理解,从而能够领会到非遗文化的“根”。

结束语

心手相传——非遗文化进校园是我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新举措,由于非遗文化是我国前任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因此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通过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的方式一方面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传承和弘扬我国的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的能够代代相传,同时为其他地区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南通--宜興两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艺术家作品展示[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12):33-38.

[2]唐丽香.守望民族的记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乡村践行者王景才[J].贵州教育,2021(22):13-15.

[3]“龙灯扛阁”进校园非遗文化有传承——山东省临沂第十实验小学[J].现代教育,2021(10):65.

[4]邱黎苑.非遗文化进校园——例谈闽南高甲戏融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J].新课程导学,2021(25):33-34.

[5]心手相传——非遗文化进校园[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55(06):61-6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