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天净沙·秋思》末句的节奏划分

2022-07-16鲍开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散曲断肠人小令

鲍开恺

诵读是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必须环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则是诵读课文的起码要求。《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字数不多,节奏也似乎并不复杂。据笔者所见,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诵读环节,大部分师生将末句“断肠人在天涯”读作“断肠人/在天涯”。然而,若细细推敲,这看似简单的节奏划分却未必准确。该句堪称整首小令的点睛之笔,它传神地写出了羁旅他乡的游子在瑟瑟秋风中所感受到的孤寒、落寞与惆怅。笔者认为,该句的节奏划分必须重新斟酌。无论从曲体角度还是从意境角度分析,这着实是一个长期被误读的名句。真正符合曲体规范并符合作者原意的节奏划分应为:“断肠/人在/天涯”。为论证这一观点,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整首散曲的节奏流利而匀称,通篇均为两字一顿。首先,我们撇开末句“断肠”不谈,先从该作品的前四句入手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在《秋思》小令的前四句中,每两个字为一个意象,无一例外皆在每两字处作一停顿,它的总体音节基调是平和而舒缓的。末句六字,如果并未打破之前一贯的节奏,则应断为“断肠/人在/天涯”,延续前四句一板一眼的工稳节拍,使整首作品在和谐的韵律中渐渐收尾。反之,倘若末句读为“上三下三”的句式“断肠人/在天涯”,则朗读到尾声时突为变音,颇有局促、突兀之感,打破了通篇作品流畅、谐美、匀称的节奏。

此外,元人散曲中另有一首无名氏所作《天净沙·秋思》(一说亦为马致远所作),其节奏划分可与上作互为映证: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

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

今宵/宿在/谁家?[1]

此外,还有元人乔吉的[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2]

显而易见,两首《秋思》在语言、风格、意境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首《秋思》末句“二二二”节奏是十分明朗的。而乔吉的[天净沙]则全部由叠字构成,其节奏更无争议。此二首元人[天净沙]散曲的节奏划分可作为参考和佐证,进而推此即彼,重审马致远《秋思》的末句节奏。

第二,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韵味而言,在“断肠”处停顿的艺术效果远远胜过在“断肠人”处停顿。

该首小令名为《秋思》,题中之意在作品中由景入情、逐渐深入。其前四句均描摹的是“秋”之景物,至末句方点出所“思”之情。在写景的四句中,作者将一系列昏暗、萧索的意象叠加组合,勾勒出一幅苍凉的秋风夕照图。作者所用的修饰语“枯”“老”“昏”“瘦”等,无不流露出凄凉、衰败的气息;而被修饰的中心语“藤”“樹”“鸦”“马”等,则无不勾勒出感伤、寂寥的画面。然而,如果没有结尾处行客那孤独的身影与悠长的叹息,之前的图景无论多么完美也无非是画工之作。直至“断肠人在天涯”这神来之笔,前文的“秋色”才终于升华为千古之“秋思”。

纯然就语义而言,“断肠人/在天涯”和“断肠/人在/天涯”两种句读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就抒情效果而言,两种节奏划分所体现的风神韵致则存在着既细微又显著的差异。“断肠人/在天涯”的抒情主体是“断肠人”,他在秋风残照中茕茕独立,眼前是摇落飘零,衰草天涯。而“断肠/人在/天涯”的诵读亮点正在于这一声沉重深远、刻骨铭心的“断肠”二字——秋风寒凉、秋景萧瑟,固然令人断肠;但更加令人断肠的是,在这鸡栖于埘、如之何勿思的黄昏,日落无以还家、暮秋无以还乡,游子流落他方,“人在天涯”。写到此处,作品的情感渲染达到极致,那一语“断肠”仿佛有着千钧之力,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反复的诵读与体味中,我们能够细细品味两种节奏划分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断肠人/在天涯”是哀婉的、柔和的、缠绵悱恻的;“断肠/人在/天涯”则是悲怆的、苍劲的、掷地有声的。显然,后者的情感更具张力,秋之“思”也更为深刻、更为沉郁。

第三,从[天净沙]曲牌的律谱定格来看,“二二二”句式是该曲牌的常规通例。关于这一点,我们既能在同曲牌的其它作品中找到大量例证,更可以通过检索古典曲学文献找到确凿的证据。在清人李玉的《北词广正谱》中,收录了[天净沙]曲牌的三种格式,原书凡在节奏处均有点板。为方便今人辨识,笔者将格律谱中的板眼符号统一改作了“/”标记:

第一格:小令 吴西逸[天净沙]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

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

水村/山郭/人家。

第二格:杂剧 王实甫《西厢记》[天净沙]

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

莫不是裙拖得/环珮/丁东,

莫不是铁马/檐前/骤风?

莫不是金钩/双控,丁当/敲响/帘栊。

第三格:套数 无名氏《玉笛愁闻》[天净沙]

也是咱/运拙/时乖,致令得/雨杳/云埋,

侧脚里/相知/不该。胡喧/乱讲,

纸糊锹/怎撅得倒/阳台。[3]

[天净沙]是元明清散曲小令中的常见曲牌,末句“二二二”型俯拾皆是,大可举一反三。李玉在《北词广正谱》精选了[天净沙]的三首典型代表,分别为小令、剧曲与套曲。其中,第一格为定格,第二、第三格为增加衬字后的变格。“衬字”是曲体文学所特有的元素,作者可根据表达需要适当增减字数,在演唱时,衬字须迅疾带过,不影响曲中正字的音节划分。显然,上述三格[天净沙]在点板时,板眼一律都点在正字上。忽略衬字,三种格式末句的正字一律为“二二二”句式,正字的句式和节奏划分完全一致,并未出现变格。倘使笔者本文前两点的推测尚有可商榷之处,那么曲谱定格的赫然呈现已然无可争议。至此,《秋思》末句的节奏划分终于水落石出,毋庸再赘多言。

《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该单元的《导言》中,教材对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要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节奏与声韵,既是诵读经典的基本功,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熟文生读、精益求精,不断咀嚼和品味经典,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注释:

[1][2]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32,592.

[3]李玉.北词广正谱.转引自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六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538-540.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苏派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2021/LX/02/459/1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散曲断肠人小令
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的散曲学经典论著
——读《元散曲通论》札记
闲吟小令
悼玲秀
临江仙·昨夜星辰
掉坑
多面人生
从统计方面看散曲“雅”的特色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散曲文化教育基地”
只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