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

2022-07-15范伟

工业设计 2022年6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新工科跨学科

范伟

关键词:新工科;视觉传达设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6-0037-03

1新工科概述

新工科是國家教育部积极顺应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参与协作、涉及学科面广的特点。新工科所泛指的领域为工程学科,它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新兴、新型和新生。新兴,强调的是它包括了工科以外的其它相关学科,比如由一些较为基础的专业所延展出的适应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学科。新型,所体现的是对目前传统学科进行改造、转换和升级。随着科技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很多学科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新生,主要是指不同学科通过交融产生新的学科或专业。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概述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通过对视觉语言构成要素中图形、色彩、文字、版式构架等方面的研究,来探索视觉传达与社会、文化、商业的关系,并聚焦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人文与艺术属性,从而创造性地拓展其应用领域,表达和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时代价值。视觉传达设计是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手段,视觉传播为形式,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专业[1]。视觉传达设计虽然是较为传统的老专业,但其显著特点是一个紧随时代变化,并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专业,从它的实践应用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它所涵盖的范围已变得十分广泛,从最初的纸质媒体、二维空间的表现延伸到现在的四维表达,通过行为交互、视觉动态、并借助视频、手机APP、web、公共环境体验等手段有效传达信息。

3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多个学科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在受教育者知识信息接收中构成专业融合并实现知识内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从而使其具备跨学科综合实践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这一培养模式在国内外高校的教学中都有积极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跨学科实践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些实践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支持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路径与方法[3]。2022年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中将设计学一级学科划入到了交叉学科,可以看出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设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意义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跨学科人才培养既符合学科发展的特点,也能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其次,相较于在单一学科领域内的学习,跨学科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现实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优势(如图1)。

5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5.1明确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应适应科技、生活方式、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动态,具备现代设计思维和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创意思维与方法、视觉审美表达、市场定位与传播,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转型、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从而成为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如图2)。

5.2构建艺工融通的课程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为理念,将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构建广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4],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本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为依据,结合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修正课程计划内容、权重及体系构建,从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传统工科及综合学科优势,以专业建设为先导,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依托跨学科项目合作与教学平台,组建学科教学团队,以多元化的课程方式推进跨学科教学,让不同专业师生思维碰撞与交流。

学生在一年级接受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二三年级接受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本思维模式和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四年级通过跨专业联合课程,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共同交流,掌握其它相关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的“合作交流”和“联合实践”,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不同专业思维方法,为本专业综合性实践中遇到的工程、社会等复杂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具体来讲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大一阶段为通识教育,主要课程有大学数学、计算机语言、大数据分析、设计思维、造型技术、图形语言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理论基础。大二和大三阶段则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大二第二学期设置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院内其它专业课程,比如工艺美术、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等相关课程。大三阶段主要是本专业的跨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不同方向课程,比如广告方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向、书籍出版物方向的不同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实践方向。大四阶段则通过“跨界课题、项目联合”等方式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专业最前沿动态通过跨学院、跨专业实践教学和交流等方式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有益的资源和思路,充分利用工科教育资源和优势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知识拓展。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以“艺工合作课题”实践项目为切入点,形成几个相对系统的研究方向,通过教师团队的课程合作,将资源进行优化共享,将完成实际课题项目作为终极目标,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的同时,来增强学生跨专业互动协作的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如,结合山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专业、计算机专业开展相关数字化修复与数据库建设或者信息可视化设计等,同时,围绕这一方向成立科研团队和开设选修课程等。

5.3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

5.3.1优化跨学科授课机制和教学资源配置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在授课机制方面有所創新,建立“首席教授责任制”[5]的“联合课程”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助于教学运行与跨学科融合。所谓的“联合课程”模式,是在跨界课程框架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和“课程为中心”的跨专业融合培养教学资源平台,由相关工科院系和企业提供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跨学科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内容,可以将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设定为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这一教学模式既能有效解决不同领域和专业教师授课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分段授课和联合指导,以“教学+科研+实践”的方式有效解决跨学科中的产学研问题。

5.3.2丰富跨学科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跨学科人才培养不仅要优化课程内容还要丰富其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多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拓宽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甚至会导致其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安排研讨会、学术讲座、田野考察等方式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好的创意一定是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不仅是美化人类的生活,更需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特点安排有资历的商业设计师、商业管理者、艺术家、跨学科相关专家、工程师等进行授课。在学生提交作业方面,改变以往单一形式,要求学生提交包括理论支撑、方法构建、创意方案和系统评估等在内的综合性作业,进一步系统化结课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合理设置一些有深度的跨学科综合性问题或将一些赛事引入课堂,然后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组队进行实践。另外,教师要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核心课程的结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可根据学科动态发展的需要加入其它学科的相关课程,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完善课程建设,并且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与行业人员进行交流协作,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行业经验。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中,除了要保留必要基础、传统课程之外,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增加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课程,从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实践。在校级选修课程方面,可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学院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原动力。

5.3.3树立文化自信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首要任务是强化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度融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课程中可以开设民间艺术考察、毕业采风、工作坊等课程,其中,民间艺术考察是通过对当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上文物等资源的考察,收集相关素材,将传统文化理念、视觉要素等信息通过再设计应用到专业表达中。毕业采风则更多的是关注我国多样化的人文环境与现代化设计发展,通过对国内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的考察和经济发达地区创意设计的参观、交流和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工作坊课程主要是以校校、校企合作的形式,针对品牌策划与设计、文化创意开发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以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甚至跨国籍的团队形式进行课程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5.4评价体系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以“立体化”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通过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的评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平行课程教师共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总成绩由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课堂讨论)×20%+结课作业(课题调研+中期汇报+成果汇报)×80%,结课作业成绩由平行班3名教师共同评定。

在核心能力评价机制方面,毕业前对学生多学科交叉能力进行考核,以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方式进行,其中直接评价方式包括跨专业WORKSHOP(工作营)课程中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毕业答辩考核;间接评价方式则包括以问卷调查、访谈、对话等,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学生核心能力考核的成效对比,不断完善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类课程体系建设。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真正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注重和工科之间形成深度融合关系,以创新与合作、协调与共享、评价与优化为主要途径,在教学中实施“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交叉融合方式,并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发综合类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最终真正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设计人才,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与社会创新的紧密结合。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新工科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改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