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花青瓷陶范的制作与运用*

2022-07-14鹿

陶瓷 2022年7期
关键词:泥坯耀州印制

韩 鹿

(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校 韩国 忠清南道 扶余郡 33115)

印花技法,特指陶瓷领域中使用刻有纹样的陶范在半干的泥坯内、外器面上压印出纹样的装饰技法。在中国众多窑口中,以耀州窑印花青瓷最具代表性。简单的戳印及模范印制工艺在唐代便已出现在该窑的装饰工艺中,但本文中真正复原的印花青瓷装饰技法则产生于宋代中期,其中使用“子母范”印制纹样的特殊装饰技法更是耀州窑首创。

1 耀州窑印花技法的产生及意义

耀州窑青瓷众多装饰技法中,刻花装饰技法虽最为引人注目,但因其制作工序繁杂、对工匠技艺要求高等原因,在北宋中期后,逐渐被制作简单、快速但效果类似的印花装饰技法所替代。刻花技法产生于宋代早期偏晚些时候,是在五代划花和剔花技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但“直刀深刻,斜刀广削”的刻花工艺对于当时的耀州窑工匠来说,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学习成本和制作难度,这对当时销售市场已远至海外的耀州窑青瓷来说,无疑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障碍。而作为刻花技法的“直系继承者”,印花技法在保留了立体浮雕感和犀利、流畅刀法的同时,因陶范的大规模制作及使用,极大提高了此类耀州窑青瓷的生产速度与规模,间接上也促进了耀州窑印花青瓷以及印花技法在全国的大范围传播(见图1、图2)。

图1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图2 耀州窑青釉印花婴戏牡丹纹碗(宋 耀州窑博物馆藏)

虽然战争、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制瓷工艺向全国不同地域传播从而形成陶瓷体系。但印花技法,特别是印花陶范自身所具有的可批量生产、制式严格统一等特点,可以被推定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而从相隔千里但同属耀州窑系的各个窑址所出土印花青瓷以及相对应陶范等实物证据来看,也可以有力地证明上述推论存在合理性(见图3、图4、图5)。

图3 耀州窑系各窑口全国分布图

图5 陕西耀州窑 缠枝菊纹印花碗范(宋 耀州窑博物馆藏)

同时,北宋中期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于青瓷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各窑厂急需找到合适的新工艺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这也为印花技法的出现以及大规模运用创造了充足的外部条件。而各地窑厂工人不断针对印花技法进行改进,也成为了推动印花技法从简单地直接刻制印花范到最终母-子范法出现的内部因素。

2 耀州窑印花技法的纹样类型

耀州窑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是该窑自创烧以来就具有的特征,到五代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北宋后,更达到了繁容顶峰。从发掘出土和传世的耀瓷观察,光北宋的装饰纹样就可达200多种。大部分的纹饰题材都与自然、生活及服务对象有着密切联系,包括植物、动物、人物、自然风光等。其中植物题材占比最多,也是印花青瓷器物中应用最广泛的题材。因此,笔者也选择了植物题材中的牡丹作为了实物制作的参照对象。

牡丹,素有“花王”的美称,其富贵、典雅的形象在社会各阶层中都非常受欢迎。而作为耀州窑印花器装饰纹样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频率最高的纹饰题材,不仅造型、构图变化丰富,所适用于的装饰技法从划花、刻花到较复杂的贴花、印花等也均有出现。在印花青瓷中,常见的牡丹纹样式有缠枝、折枝、交枝、对枝、瓶插、盆插等(见表1);花瓣造型也分为塔型楼台式、双层多瓣式以及单层多瓣式等几种类别。另外,与动物纹相结合的凤凰牡丹、孔雀牡丹也较为常见。

表1 常见牡丹纹样

3 耀州窑印花技法的核心“子母范法”

陶范,即陶质的模型。在诞生之初主要被用作器物的成形器,强调的是陶范的定形、成形功能,因此多被称为模范,也被叫做模子。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陶范又逐渐演化出了装饰作用,并能满足器物成型与装饰同时完成的要求,极大提高了陶瓷生产的效率。关于陶范用途在古文献中便有过明确记载。早在东汉时期著成的《论衡·物势》中就有写到“今夫陶冶者,初涎植作器,必模范为型,故作之也”。这是模范首次被提到作为定形工具使用的记录。这里提到模范是用泥土制作器物时,所必须的成形工具,可见模范当时已经具有了成形功能。

同样,在清代唐英所著的《陶冶图说》详细记录了模范及其使用方法“印坯”的具体含义(见图6、图7)。

图6 《陶冶图说-圆器修模》

图7 《陶冶图卷》(十九世纪初香港海事博物馆藏)

在针对宋代耀州窑遗址进行发掘后,发现了一种与印花青瓷素烧坯十分相似的器物。这种器物与素烧坯相比,纹样相同,尺寸稍大,胎质与青瓷器素烧坯相似,且大部分不修圈足。这便是子母范法中的母范,母范是完全按照青瓷实物进行造型和纹样设计的,而子范是用母范翻制得来,因此纹样与母范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用于直接制作青瓷器物(见图8、图9)。

图8 北宋博古插画牡丹莲纹碗母范(耀州窑博物馆藏)

图9 北宋博古插画牡丹莲纹碗子范(耀州窑博物馆藏)

正是由于子母范法在耀州窑印花青瓷中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印花青瓷在最大限度保留刻花技法韵味的前提下,数倍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由于陶范的可大规模制作以及携带便利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也推动了这一技法在全国各地不同窑厂的发展壮大。

4 使用子母范法翻制印花青瓷

4.1 制做母范

选择与青瓷坯泥相同或粗细相似的泥料,采用拉坯成形技法,拉制出母范毛坯;毛坯要求厚胎且尺寸稍大。待晾干后进行修坯处理,使母范外形规整。但一般不挖圈足,以便于翻制子范;

待母范成形后,采用与刻花工艺完全相同的“直刀深刻,斜刀广削”技法,在坯体内侧刻划出折枝牡丹纹。注意,因母范主要用于大量翻制子范,易于磨损,所以母范的纹样一般要比刻花装饰纹样更深更宽。纹样线条也要更明快,层次结构更清晰,以便于翻制出品质更好的子范。在刻划母范内侧纹样时,先使用尖刀头在坯体上深刻出纹样外轮廓,尽量避免刀身与坯体完全垂直(见图10);之后使用宽刀斜放的方式,沿着之前划下的纹样线路,将多余泥料刮掉,保证纹样与留白部分的层次感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划花工具在纹样上装饰出细节,这样母范纹样的刻划部分便完成了(见图11)。

图10 母范制作一

图11 母范制作二

刻划好后的母范,待慢慢阴干后放入窑中素烧,素烧温度保证在950~1 000℃之间。这样既保证了母范坯体的强度足够多次翻制子范,同时对母范的吸水性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见图12)。

图12 母范制作三

4.2 制作子范

在印制子范前,需要先用湿海绵为素烧好的母范内部补水。这样做的理由,一是可以清除母范内部附着的污垢,同时也能便于印制好的子范脱模。这部分会在后面“第五部分制作过程注意事项”中进行进一步说明。

子范的坯泥同样选择和青瓷坯泥相同或相似的泥料,使用割线切出薄厚两块泥片做备用。将①号、②号泥片分别压成圆形,尺寸稍大于母范直径。用海绵将①号泥片表面打湿,这样能最大化保证印制出的子范表面光滑度。将打湿的①号泥片放入母范内部后,用手指或工具沿母范器面内部纹样的走向按压泥片,使纹样可以清晰地印制在泥片上(见图13)。

图13 子范制作一

用工具在②号泥片上戳下足够的气孔,这样做的理由是保证在按压②号泥片时,处于①号、②号泥片之间的空气可以通过这些气孔顺利排出。将戳好气孔的②号泥片放入母范内部,采用同样的手法按压泥片(见图14)。搓制一条泥条,围出子范的底足(见图15)。这里泥条一定要足够厚,理由在“第五部分、制作过程注意事项”中会进行进一步说明。将印制好但还未分离的母范与子范倒扣放置一段时间后,待子范稍微干燥后便会自行脱出。慢慢阴干后入窑素烧,素烧温度保证在950~1 000℃(见图16、图17、图18)。

图14 子范制作二

图15 子范制作三

图16 子范制作四

图17 子范制作五

图18 子范制作六

4.3 制作印花青瓷

为了尽量减少青瓷压印时坯体的变形程度,在拉坯制作时需要制作一个参照物作对照以此来减少误差。拿一张硬纸板,对照子范的外轮廓线进行裁剪,使两者轮廓线相吻合(见图19)。将照裁剪好的纸板当做正形,对照轮廓线裁剪出负型纸板(见图20)。

图19 印花青瓷制作一

图20 印花青瓷制作二

选择青瓷土作为泥料,采用拉坯成形的方式制作青瓷泥坯。在拉制结束前,用准备好的硬纸板进行比对,尽量做到手工制作青瓷泥坯的精确度。待青瓷泥坯放置30 min,泥坯表面水分消失后,将子范放入泥坯内,倒扣放置在转盘上,用手或工具来对泥坯外壁进行压印,使子范表面的花纹充分装饰在泥坯内壁上(见图21)。将制做好的印花青瓷坯体慢慢阴干后上釉烧成,折枝牡丹纹印花青瓷碗的整个制作过程便顺利结束了(见图22)。

图21 印花青瓷制作三

图22 印花青瓷成品

5 制作过程注意事项

①在印制子范前,如若不用海绵打湿泥片,因泥片水分不足以及母范对水分的过度吸收等原因,很可能会导致印制出的子范表面出现龟裂现象,使子范制作无法顺利完成。②同样还是在使用泥片印制子范时,尽量避免一次性印制完成。因为泥片的厚度过厚,容易导致纹样压印不充分,造成子范纹样轮廓线不明确,甚至出现位移等现象。③制作子范的底座时,由于底座在印制青瓷泥坯时也充当了一部分“把手”的作用,因此尽量将子范底座的高度保持在3 cm 以上。这样可以避免在印制过程中误触到青瓷泥坯。④印制青瓷泥坯时,要保持青瓷泥坯在转盘上,手持子范把手部位放置于青瓷泥坯内部的姿势。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调整子范与泥坯的相对位置,避免纹样出现印制错位。

6 结语

笔者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制作的方法,复原了使用子母范法印制折枝牡丹纹印花青瓷的整个制作过程,并总结了制作陶范以及印制青瓷过程中所需要注意或规避的要点。在整理过程中,将实物照片记录和平面图绘制的方式相结合,更直观地展现了以往书本中只用文字复述的制作过程。希望能为这一传统青瓷装饰技法的发扬光大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为其他对印花青瓷以及陶范印制法感兴趣的人提供些许帮助。

猜你喜欢

泥坯耀州印制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一条忍着不死的鱼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梅青原陶艺雕塑作品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耀州瓷
木刻刀法与印制
微缩版画的教学实施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