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构图下拙政园水体设计要素研究

2022-07-13郑青云ZhengQingyunXieZhao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征明视窗拙政园

■郑青云,谢 朝 Zheng Qingyun & Xie Zhao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南开 300071)

山水园林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表现美、传达美的重要载体[1-2]。《园冶》中提出:“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造园如作画,古人这种审美情趣同样体现在山水园林建造之中。

魏晋时期山水画独立成科,在宋代时期正式确立了中国山水诗画作品和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最后到了明、清时期,画家开始直接参与园林建造,促进了山水诗画与古典园林的融合,而画家与造园者身份的同构,使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密切联系,共同发展[3-4]。

绘画与造园在发展历史上是并行的艺术门类[5]。所以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

中国的造园思想注重再现自然,但是自然景物构造并不能自发地有良好的构图,因此造园者在营造园林的时候与山水画的五字构图法有着相似之处。

1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分类与构图结构分析

拙政园由王献臣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设,《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则是文征明于嘉靖十二年(1535年)为王献臣所做。期间二者皆在苏州生活,且根据史料推测,二者为交谊深厚的朋友。文征明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于雪中登上了拙政园梦隐楼,而考虑到文征明此时已闻名于其山水画,所以有可能会参与一部分拙政园的设计[6],所以这里选择拙政园进行主要的分析。

依据命名方式将三十一景可以分为4类:建筑物类、构筑物类、植栽场地类和以“处”命名的景点。但是根据是否有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2类。有水岸线的画面共20处,包括梦隐楼(1)、若墅堂(2)、倚玉轩(4)、小飞虹(5)、芙蓉隈(6)、小沧浪(7)、志清处(8)、柳隩(9)、钓䂬(11)、水花池(12)、深净池(13)、待霜亭(14)、怡颜处(16)、得真亭(18)、珍李坂(19)、桃花沜(22)、槐雨亭(25)、尔耳轩(26)、竹涧(28)、瑶圃(29);又依据画面中没有水景的图进行归类,共有11处,包括繁香坞(3)、意远台(10)、听松风处(15)、来禽囿(17)、玫瑰柴(20)、蔷薇径(21)、湘筠坞(23)、槐幄(24)、芭蕉槛(27)、嘉实亭(30)、玉泉(31);

从分类中就可以看出文征明所绘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画面中水的占比是非常大的。《园冶》中说:“山是园林的骨骼,水是园林的血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我国山水园林中可发现,造园师十分重视“水”元素,尤其是江南园林,有着“无水不成园”的说法,由此可见,山水园林的建造离不开“水”[7-8]。该图集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山、有水,并以其为主线。三十一张图中就有二十处描绘出了水景,占有三分之二的比率,可见水在拙政园场景营造的重要性(图1)[9]。

根据画面中是否有水的出现进行分类之后,再根据山水画的五字构图方法对文征明时期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进行分析。通过对画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靠近水岸线的构图遵循了五字构图的法则,且观察发现岸线的走势也和视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视窗本身即是“框景”概念的延伸,同时也是场所精神的体现之一[10-11]。“之”字型的水岸线构图在图册中相较而言比较多,其次就是“则”字构图和“须”字构图。最少的是“甲”“由”字构图。可见水岸线的起伏结构比较丰富,所以才产生出较多的“之”字型水景构图。

2 拙政园路径节点与水域划分

通过以上对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归纳与构图结构分析,从中感受水岸的形状,从而尝试还原文征明时期的拙政园水域形态。

2.1 文征明时期的水岸路径复原

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加以叙述园内各个景致,三十一景的图咏也记录了若干景致的位置,依据其中的先后顺序、三十一景的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整体上可以推论出三十一景的总体分布以及相对位置。

堂之前为繁香坞(3),其后为倚玉轩(4)。轩北直梦隐(1),绝水为梁,曰小飞虹(5)。逾小飞虹而北,循水西行,岸多木芙蓉,曰芙蓉隈(6)。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7)。亭之南,翳以修竹。经竹而西,出于水澨,有石可坐,可俯而濯,曰志清处(8)。至是,水折而北,滉漾渺弥,望若湖泊,夹岸皆佳木,其西多柳,曰柳隩(9),如图2。

东岸积土为台,曰意远台(10)。台之下植石为矶,可坐而渔,曰钓(11)。遵钓䂬(11)而北,地益迥,林木益深,水益清驶,水尽别疏小沼,植莲其中,曰水花池(12)。池上美竹千挺,可以追凉,中为亭,曰净深(13)。循净深而东,柑橘数十本,亭曰待霜(14)。又东,出梦隐楼之后,长松数植,风至泠然有声,曰听松风处(15)。自此绕出梦隐之前,古木疏篁,可以憩息,曰怡颜处(16),如图3。又前循水而东,果林弥望,曰来禽囿(17)。囿缚尽四桧为幄,曰得真亭(18)。亭之后为珍李坂(19),其前为玫瑰柴(20),又前为蔷薇径(21)。此处叙述再次从路径模式转向环景模式:至是,水折而南,夹岸植桃,日桃花沜(22),沜之南,为湘筠坞(23)。又南,古槐一株,敷荫数弓,曰槐幄(24),如图4。

其下跨水为杠。逾杠而东,篁竹阴翳,榆槐蔽亏,有亭翼然,西临水上者,槐雨亭也(25)。亭之后为尔耳轩(26),左为芭蕉槛(27)。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自桃花沜(22)而南,水流渐细,至是伏流而南,逾百武,出于别圃丛竹之间,是为竹涧(28)。竹涧之东,江梅百株,花时香雪烂然,望如瑶林玉树,曰瑶圃(29)。圃中有亭,曰嘉实亭(30),泉曰玉泉(31),如图5。

最终通过对上述四个场地的归类整合,得出完整的水域面积分布(图6)。

2.2 今古现存水岸路径对比

通过对比现在拙政园西园和中园的水域以及还原的拙政园水域,发现有一较为相似的地方,虽然现在拙政园的水岸线相较于文征明时期的水岸线丰富,起伏的层次较为明显,但是整体的水岸线还保留着文征明时期的趋势,并没有过多的改变(图7)。

3 山水构图法中看拙政园水岸路径的设计

还原了文征明时期的水域环境之后,需要对其内部的视窗及其相应位置进行分析。即着重研究不同位置能观测到什么样的视窗结构,并探求视窗结构和水岸线的设样的关系,从而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水岸线视域与水岸线设计进行分析(图8)。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人在不同的地方望向构筑物所形成的视窗构图,与水岸线的起伏转折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水岸线大跨度的时候,视窗构图单一,当水岸线小跨度转折的时候,视窗构图丰富。

4 拙政园水岸路径与视框

在经过对比拙政园水景线的设计之后,发现无论是还原的水域还是现存的水域,水岸线都不是单一的形状,它们在某些节点还是依旧保留了原本的形状。所以设想,水岸线设计成弯曲有致的样子是造园者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给游园者看到这样的视窗构图,并由此进行以下的讨论。

■图2 古拙政园水域推演图

■图3 古拙政园水域推演图

■图4 古拙政园水域推演图

■图5 古拙政园水域推演图

■图6 古拙政园水域总图

■图7 现/古拙政园水域对比图

■图8 部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水岸线视域分析图

■图9 圆型水岸线视框分析图

4.1 水岸形状与视框

4.1.1 圆形

当水面设计成圆形时,其弧度在各处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变化。此时在任何角度的视窗里的水岸线构图也是近似的。整体的视窗构图只能呈现出“甲”字型或“由”字型结构,视觉重心只能处于上方或下方,显得单一和枯燥(图9)。

4.1.2 方形

当水面设计成方形、多边形的时候,其构型元素为直线和转角。此时随着人观察水岸线的角度的变化,直线对视窗的切割角度也会改变,使视觉重心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移,不至于单一和枯燥。同时,转角的存在使得视觉重心可以整体向视窗的左右偏移,使得水岸线的构图可以从“由”字型、“甲”字型结构转变为“则”字型和“须”字型结构(图10)。

4.1.3 复杂边线的曲形

这里说的复杂边线曲形,是指在大距离跨度的整体外形较为明显,可以由较少的曲线拟合,但在小跨度的具体水岸线上,却采用复杂曲线来增加局部的曲折度。园林廊元素便是一个典型例子[12]。这样的设计,在整体上不影响园林的布局,而细节上又能更好地实现各个角度视窗的构图。复杂的曲线使得从任意角度观察的视窗都彼此不同,既可以通过朝向人的弯折来增加视窗中的元素,也可以通过背向弯折来减少视窗中的元素以此达成留白的效果。另一方面,同一视窗中可以看到两条三条甚至更多的曲线,更多的曲线使得“之”字型的构图成为了可能(图11)。

4.2 水岸高差与视窗

通过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个别画面中人物的提取,并用画面中的人物的高度对比山石的高度,并对水岸线附近山石水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估算出地形的起伏高度,还原出当时拙政园地形的起伏层次,由此可以推断出山体不是很陡峭(图12)。

4.2.1 高低

园林建筑讲究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或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以使之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人在其中必然会时而登高,时而就低。登临高处时视野开阔,所摄取的图象俯视角度;反之自低处向上看,则常可使人感到巍峨壮观,这时所摄取的图象即为仰视角度(图13)。

■图10 方型水岸线视框分析图

■图11 曲型水岸线视框分析图

■图12 拙政园地形复原示意图

■图13 拙政园水岸线高低视框示意图

《园冶》所说:“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高低的变换除了能使同样的布景展现出不同的构图外,也是构图不断渐变的过程。随着人位置的升高,原来“甲”字形结构的布景可能就会变成“由”字形。不过这样的变化虽然能使游人自行寻找合适的构图以驻足观望,但若游客的位置使得视觉重心正处于视窗的正中央的话则毫无美感可言。因此爬升路线一般设计的较为曲折,使得同一景的高低观赏点之间有所落差,给人以新鲜感的同时也避免视觉疲劳,而在爬升这段距离的时候则可以布置其他的景观[13-14]。

4.2.2 宽窄

水岸线的宽窄、交错、起伏会使得视窗宽、窄、交错。宽的时候显得视野宽广,心旷神怡。窄的时候显得细致、细微。交叠扭曲的时候显得灵活、多样(图14)。图中为第一人称视角,黑色线条为水岸,划分出白色的水域部分和灰色的岸上部分,橘色为视野中心,浅黄色为视野范围。水岸线对人的视窗进行了划分,从而形成自然的景观构图。

池潭两边岸边的距离决定了视框宽窄。同时距离也当决定了视窗的效果。当水岸线两端距离相近的时候,人看向对面的构筑物会比较清晰,且视框很满。但是当水岸线两端的距离相对而言比较远的时候,人看向对面的构筑物会显得大,且视窗显得丰富多彩[15]。

4.3 水岸路径曲长与视框

使用Rhino-GH的曲率分析功能可以得出内水岸与外水岸的水岸线曲率信息,以下是Rhino-GH的电池图。

首先选取还原的拙政园水岸线进行分析(图15)。根据经验,我们认为曲率在0.1以下的点对应为长弧度的点,曲率在0.2以上的点为短弧度的点,而曲率在0.1-0.2的点我们认为是长弧度与短弧度的交界处,不予考虑。

■图14 拙政园水岸线宽窄视框示意图

■图15 古拙政园路径曲率思路图

■图16 古拙政园路径曲率分析

■图17 古拙政园内外水岸曲率直方图表格

■图18 现今拙政园内外水岸曲率直方图表格

之后,因为内外水岸线的长度比为1:3,选择在内水岸均匀取400个点,外水岸均匀取1200个点,将曲率低于0.1的点归于长弧度中,高于0.2的点归于短弧度中,比较两者点的数目的比例即可得二者长度的比例(图16)。

以外水岸曲率图为例,0.1是指曲率在[0,0.1]范围内的点,共730个点,对应长弧度。2是指曲率在[0.2,2]范围内的点,共200个点,对应短弧度,所以长弧度和短弧度的长度比例就是730/200,即3.65:1。同理,我们可以得出内水岸的长短弧度之比为2.25:1(图17)。

之后分析现在拙政园的水岸线,主要选取的是西园水岸线和中园水岸线。同样认为曲率在0.1以下的点对应为长弧度的点,曲率在0.2以上的点为短弧度的点(图18)。

最后对比还原的拙政园水岸线和现在拙政园水岸线相似的地方。从中提取12个点,分析拙政园在经过32位主人之手后是否还保留着原本的水岸线设计方式(图19)。通过具体数据的分析,得出表格(表1)。

表1 古/今拙政园路径曲率对比表格

从上述分析表中通过曲率分析,这两段相似水域的曲率是近似的的,且总曲率都为0.6。由此可见,拙政园在经过32位主人之手后,还是保留了原本的水岸线营造效果。

园内的水岸被设计成小弧度与大弧度相续交替的结构。大弧度跨度为10~20米左右;小弧度跨度为5~10米左右。大弧度岸线曲率较小,比较接近直线,适合分割视窗,常常作为“甲”字结构和“由”字结构的重轻之间的分界线。较为适合在对岸观赏,沿着水岸线方向的视窗反而难以形成较好的构图,且对岸的视窗在长距离内较为统一,长时间处于大弧度岸线则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

小弧度岸线则与之相反,其曲率较大,蜿蜒曲折,往往能在一个视窗内布下更多的景物,这也使得其能够实现“则”字结构和“须”字结构的左右构型。蜿蜒的路径又使得视角会频繁地转动,进而使得视窗更加灵活,构图更加多变,极大地增加了有效视窗的密度。但是长时间行于其中会迷失方向,感觉空间狭隘。

将大弧度与小弧度连接起来,在园区漫步时,便是在两种状态之间交替,保持新鲜感,颇有山重水尽,柳暗花明之感。同时,通过园区的整体设计,在某些地点可以让近处的小弧度与远处的大弧度在视窗里交织重叠,实现灵动的“之”字结构。

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可以看出,园内的水景也是有长跨度和小跨度之分的。虽然都是曲线型水域,但是都有大小跨度之间的不断交替,形成一步一景的美妙。

■图19 古/今拙政园路径曲线对比

5 结语

在文章中,首先研究了中国山水画的立意、构图及元素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设计的影响,选取研究了水及水岸线这一要素在园林造园中对游人视框构图的影响。之后通过分析《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复原了拙政园的水岸线及地形图,并从水岸线的形状,高低宽窄及路径曲长等方向解释了其在五种不同视框构图中所起的作用,讨论了造园者如何利用水岸曲率来实现或简单或复杂的视框构图,从而得出了水景营造与视窗之间的关系。

“之”字结构一般处于水岸线转折处和相交处,两岸距离较近,水岸线交织起伏,具有轻松活泼的流动感,有一种生命运动的韵律感。是所有结构中最具有意境也最难构造的。

“甲”字结构一般处于水大弧度弯曲和直线处,两岸距离可近可远,对视框画面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着重点在与水面上方亭、楼、树木的营造。

“由”字结构和“甲”字结构的构图方式一样,都处于水大弧度弯曲和直线处,但是“由”字侧重的是水面花草的营造与疏密的关系。形成天水之间的连接。

“则”字结构处于小弧度弯曲的地方。两边水岸线间距较远,从画面的左边望过去,可以形成“则”字形的构图结构。

“须”字结构和“则”字结构相似。处于小弧度弯曲的地方。两边水岸线间距较远,从画面的右边望过去,可以形成“须”字形的构图结构。

由此可见,造园者设计的水岸线,并不是随意的模拟一种自然的水体之感。它所弯曲的弧度在不同的视觉角度下能呈现给观者不同的视窗构图。不同的视窗构图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了中式古典园林中“一步一景”的心理路程。

猜你喜欢

文征明视窗拙政园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文征明习字
风雨拙政园
《文征明 雨馀春树图诗》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环球视窗
创意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