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碳达峰引导河南省交通运输减排降碳研究

2022-07-13李宝成赵春筝

物流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碳达峰河南省公路

李宝成,王 芳,彭 晨,赵春筝

(郑州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6)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国务院也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产业正处于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以碳达峰为导向推动交通运输减排降碳,有助于倒逼行业进行技术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由高耗能、高污染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本文以通过对河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测算范围进行合理界定,研究提出行业全口径碳排放测算模型,并预测碳达峰时间,为全省交通运输减排降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国内众多学者围绕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与“碳达峰”目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王勇等以东三省为例,提出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5 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碳达峰的经验分解与情景预测;胡晓伟等利用系统动力学建立城市交通减排治理决策模型,并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策略仿真;张诗青等采用ESDA 方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GWR 模型分析了碳排放影响因素时空差异性。但是,由于省级交通运输能耗基础统计数据缺乏,碳排放测算尚未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预测方法。

因此,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基于当前既有统计数据,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碳排放计算:公路、铁路、民航、内河水运等的CO排放量采用旅客或货运周转量法计算;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私家车等的CO排放量采用保有量法计算。

本文分析范围涵盖全口径交通运输,将河南省交通运输系统分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私家车、公共汽电车、出租车等7 个方面。计算运输装备(包括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私家车、公共汽电车、出租车) 使用环节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

1.2 数据来源。本文基础数据主要依据历年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等既有统计资料,并结合国家、部委相关统计报告,以及典型城市和企业调研数据。

2 河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及分析

2.1 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截至2020 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7 万公里,其中,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7 100 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 518 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 979 公里;内河通航总里程1 725 公里;民用机场4 个。全省通用机场数量达10 个。河南省公路网络基本成型,普速铁路基本成网,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显,以郑州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航空网、干线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为主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

表1 2020 年河南省各类运输方式周转量

表2 2020 年河南省各类运输工具保有量及周转量

2.2 河南省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本研究涉及的历史数据年份为2015~2020 年。考虑到河南省交通运输需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会呈增长趋势,结合河南省内外最新社会经济指标判断,综合参考国家、河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运输需求等预测未来客货运周转量和车辆保有量,分高增长和低增长两种增长预测情况。

在模型中设置了两个情景,即基准情景和强化政策干预情景。基准情景指现有碳排放政策基本保持不变,经济、产业、客货运结构等没有大的变化和重大技术突破,处于渐进的演变过程。强化政策干预情景则是采取更多更激进的措施,引导合理消费、促进能源效率提高、优化交通运输模式、推进清洁高效运输工具的应用和技术,全力促进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尽早达峰。

表3 不同情境下设置的主要参数与特征

图1 基准情景下河南省2015~2050 年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测算图

经测算,在现有碳排放政策基本不变情况下,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持续增长,到2035 年达到峰值,达峰时碳排放量达到7 449~7 529 万吨;在强化政策干预情景下,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2030 年达到峰值,达峰时碳排放量约6 738~6 795 万吨。

3 河南省碳达峰目标下交通运输减排降碳措施

图2 强化政策干预情景下河南省2015~2050 年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测算图

3.1 推进结构性减排,建设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减少公路货运能耗。构建大宗货物清洁运输走廊,探索打造碳汇中和、全程清洁运输的“零碳”或“净碳”走廊。加快三洋铁路等重点干线铁路和专用线项目建设,深挖铁路货运增量潜能,简化铁路货运受理环节,组织开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加快升级内陆水运系统,完善内河航运与港口布局规划,加快淮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建成江海河联运通道。二是调整客运能耗结构,推进客运电气化和低碳化发展。建立以城际铁路为骨架的中原城市群快速客运体系,吸引中短途公路出行向城际铁路出行转变,降低城际交通圈汽车出行碳排放。打造通勤化的城市出行体系,构筑大容量高效率快速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井字形”通道内高铁线路建设,构建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省份省会城市的2 小时快速出行圈,吸引中长途道路客运、航空客运向高速铁路客运转变,降低公路和航空出行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是优化公路网络布局,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加快实施高速公路“13445 工程”,重点推进“两圈三山六通道”建设,推动拥挤路段扩容改造,提升车辆通行效率。着力实施普通干线公路“畅通畅连”升级工程,缓解公路通行瓶颈制约,减少城区、城乡汇合处干线公路拥堵,降低车辆低速行驶碳排放。打造广泛覆盖的农村公路网,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3.2 提高运输效率,打造节能高效运输组织服务。一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低碳清洁联运组织。推动中欧班列(郑州) 线路多元化,加密中欧、中亚、东盟班列开行班次,探索开辟至日本、韩国的东亚中转班列。扩大铁海联运规模,加密周口港集装箱运输班次,推动郑州至天津港、宁波舟山港、连云港港等铁海联运线路常态化运行,降低大宗货物运输能耗。完善多式联运枢纽节点,重点推进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项目规划建设和设施改造,提高联运效率。二是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推进公路运输集约高效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绿色货运发展,实施错时分拨、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探索建立城市配送车辆分类管理机制。提升农村物流运输效率,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推广集约高效配送、统仓统配的“货运班车”等组织模式。推进网络货运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发展,提升车货匹配程度,降低车辆空驶率,减少能源消耗。三是强化旅客联程联运,推动一体化出行。全面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各环节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民航、铁路客运等运营时间的匹配衔接,提高综合运输组合效率,降低运输能源消耗。

3.3 倡导简约出行,培育绿色出行生活方式。一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出行。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出行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企业推广定制公交、网络公交、社区公交服务,构建多样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引导公众形成“135”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出行频次。二是打造城市慢行区,实现零碳出行。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打造骑游、步行等精品旅游线路,引导公众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动零排放出行。三是建立“碳普惠”制,共享低碳出行成果。加强“碳普惠”制政策研究,鼓励金融机构、商业联盟开发碳信用卡、碳积分、碳币等创新性碳普惠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激励约束制度,引导公众和企业自觉践行低碳行为。

3.4 推广低碳设施设备,提升运输能效和减排效率。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装备替代。全面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加快普及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燃料替代、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大力推广标准化联运装备,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联运过程能源消耗;在短途运输和固定线路运输等场景推广应用纯电动重卡,减少短驳运输重型货车碳排放。二是加快建设低能耗设施。推进客货运枢纽绿色化改造,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电能,使用LED等节能电器降低能耗。三是推动航运绿色能源转型。加快淘汰老旧船舶,积极推进以新能源、清洁能源为动力的标准化船舶发展,因地制宜推动湖泊库区和旅游景区纯电动游船应用;加大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内河港口岸电设施建设。

3.5 实施生态降碳,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一是推动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低碳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推行生态环保设计和低碳生态工程技术,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提高公路、枢纽场站、港口、航道等设施建设中绿色低碳建材应用比例,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全面实施标准化、绿色施工,以科学养护、预防性养护为统领,运用清洁化养护设备开展日常养护。二是推广低碳工艺技术,推行废旧材料综合利用。加强钢材、水泥等材料的再生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废旧路面材料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三是全力推进路域碳汇林建设。优先选择适生性好、固碳能力强的树种,增强公路路域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储碳能力;打造绿色交通廊道,全力开展路域环境治理,开展内河航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3.6 发展智慧交通,构建低碳化高效运输模式。一是加快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推动运输组织降碳减排。推动营运车辆运营调度系统建设,减少车辆空驶率、空载率,降低车辆单位周转量能耗。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合理调配运力,降低空箱调运、驳船空驶比例,提升装载率与周转效率,降低单位运载里程碳排放量。推进智能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发展“出行即服务”模式,推进“无站式自由流收费”,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建立多元化交通出行信息发布体系,避免拥堵出行。二是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推动智慧公路建设,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推动公路全生命周期综合能耗的降低。推动智慧港航建设,推动港口、航道建设养护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减少船舶日常管养出动频次,减少污染排放。推进智慧枢纽建设。三是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升交通运输综合能效。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字大脑”,推广利用车路协同技术,降低机动车能耗排放。

3.7 提高治理水平,推动低碳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完善绿色低碳交通治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业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支持政策,健全绿色低碳交通标准规范体系,完善全省交通运输领域能耗统计体系,建立统计、评估、考核和奖励机制,定期评估碳达峰目标下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研究提出低碳减排关键技术需求清单,围绕交通装备智能化和绿色化开展技术攻关,加大绿色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定期遴选发布全省交通运输重点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三是强化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建设。积极推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全方位提升全省绿色低碳交通发展。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排放系数法对河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行业碳达峰时间与碳排放峰值,并提出河南省交通运输减排降碳措施,为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运输尽早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依据。

猜你喜欢

碳达峰河南省公路
碳中和·碳达峰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