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背景下末端配送的优化路径

2022-07-13赵怡洁杨丽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物流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网点物流体系

赵怡洁,杨丽莎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20 年我国的农村人口达到了5.4 亿,农村的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增速也在不断提高,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完善与建设,强调利用农村物流来激发农村内需、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2021 年8 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应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建设提升为同乡村振兴一样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齐农村物流体系的短板,不断完善寄递物流的末端配送体系,做好最后一公里配送,满足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寄递物流的真正需要。在大力建设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背景下,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现状,针对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不足与难点提出破解路径,由此实现农村电商与寄递物流体系的协同发展,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稳步提升农民的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1 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发展现状

1.1 农村寄递物流需求庞大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得到了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农产品的销售也逐渐引入电商模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 年6 月,我国农村网民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59.2%;商务大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交易额高达17 082.8 亿元,2020 年更是达到了17 900 亿元,同比增长了8.9%。如图1 所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庞大,网购已经成为农村新的消费与农产品销售渠道。我国农村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与不断增长的网购需求对农村的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模式有待优化。

图1 2014~2020 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统计及增长情况

1.2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在近年来发展成果显著。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务院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截止到2017 年,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已达到400 万公里,全国乡镇与建制村99.9%通公路,这为农村物流运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服务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与“直播带货”助农模式的兴起,极大地带动了农村寄递物流的发展与壮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数据显示,到2021 年底,农村网络零售总额将会突破20 000 亿元,快递揽收与投递总量也会达到450 亿件。政府还开展了“千县万乡”计划、农村超市等活动助力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体系建设。最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已逐渐完善,我国农村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乡镇为末端配送网点的体系,乡镇网点覆盖率高达98%,末端配送模式也逐渐多元化,其中包括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等。综上,农村寄递物流发展势头迅猛,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3 政策驱动农村物流末端配送进一步完善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具有国家政策支持优势,近年来,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建设。2021 年8 月,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强调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强调要通过共享人力、场地、技术、信息资源,倡导多方企业参与进来推动共同配送模式的形成,形成便捷、高效、可持续的农村末端配送的模式;《意见》中还提到党中央加大了对农村物流网点建设的投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理手续,以市场化与规模化吸引和鼓励多方主市场体参与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中来,满足农民网购的需求和农产品销售需求。国务院为推动农村寄递物流的发展曾多次颁布相关意见,并针对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提出政策指引。综上所述,农村物流末端配送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有良好的政策基础和丰富的政策支持条件。

2 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的“痛点”

2.1 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低,村级网点覆盖率低

基础设施是农村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的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仍难以与农村电商协调发展。尤其一些地处偏远、自然环境较差的农村地区由于通信设施不完善,末端配送体系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发挥电商的作用来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农村寄递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末端配送难以下沉到村级。当前我国农村三级网点建设过程中对县级和乡镇级的投入过大,且农村物流配送末端大多都设置在乡镇地区,对于村级的仓储建设、规范网点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快递进村”的末端网点覆盖率仅有27%,且网点大多依附于当地的商超,冷冻品储存设施、仓储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民自行去乡镇网点解决取货问题,上门送货、上门取货等真正需求无法实现。

2.2 配送成本较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在疫情期间,农村地区对于寄递物流服务的需要更加强烈,更多的农民选择线上购物和农产品销售。但从物流企业发展的层面来看,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成本难以控制、利润空间较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一方面,由于农村分布较为分散且一些偏远地区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物流企业开通村级配送线路成本过高;农村收货地点分散、投放难度大,上门送货取货服务成本较高,所以大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在乡镇开设网点,这样的末端配送模式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用户体验,从而减少寄递物流的订单量;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差。农村地区业务量相对较少且分散,配送运营成本过高且利润空间较小,农村的寄递物流体系与电商的共享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支撑企业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不足,导致许多物流企业不愿驻村,一些企业进村也避免不了留不下、稳不住的命运,难以持续发展。

2.3 农村末端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为满足农村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需求,需要有充足的专业人员、货运资源支撑,但由于农村末端配送往往因物流人才支撑不足、配送车辆专业性有限等因素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一方面,物流人才不足是阻碍快递配送进村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配送地点分散且物流企业投入的人力成本有限,农村的末端配送人员大多为普通体力劳动者,普遍缺乏服务意识且专业水平低,真正从事末端物流配送的专业物流人员十分匮乏,导致农村末端配送的服务质量较低;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因缺乏相关管理人员导致服务质量疏于管理,从而引发网点商超之间的恶性竞争,收费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农民的寄递成本和降低了寄递服务体验,“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末端配送零碎化,需要更多适合农村道路且灵活性较强的货运设备。由于成本限制物流企业对于农村末端配送车辆大多采用面包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车等,没有较完善的配送信息系统、路线规划、车辆运输定位等,智能化程度较低,难免会出现运输效率低下的情况,导致服务质量水平有限。

3 农村寄递物流末端配送模式优化路径

3.1 补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短板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是制约农村末端配送发展的重要原因,《意见》中提到要遵循共享原则,筹措政府专项资金助力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为快递企业打通农村末端配送模式优化的道路。

首先,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人口分布情况、业务单量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合理设置快递网点。依托县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整合村内资源,建设村级末端配送网点,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畅通“最后一公里”配送体系;其次,政府应设立专项财政支持农村交通设施、移动通信设施的升级、改造与养护,确保物流运输的通达性。同时,各物流企业加快对冷冻链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冷藏设备的投入,搭建信息化配送平台,缩短货运时间,保证冷冻物品在末端配送过程中的品质。最后,要加强物流运输设施设备建设,包括发展农村物流必须用到的各种类型运输车辆,为农村末端配送提供运输设施设备方面的保障。

3.2 引领多方参与创新末端配送模式

《意见》中提出要充分统筹资源,鼓励多方企业深化合作,创新农村末端配送模式,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客户需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末端配送模式。

在交通相对发达且居住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可采取自提柜末端配送模式,根据顾客空闲时间安排取货;充分利用农村班车将不同村庄和乡镇的快递分发给各网点负责人,随后再采取送货上门或自提的形式完成末端配送,保证配送及时性的同时也使末端配送网络覆盖的范围更广;采取众包配送模式,将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与物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引进跑腿、顺风服务等;最后,政府应积极引导物流企业、邮政部门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各方平台形成共同配给模式,在地广人稀、订单量较少的地区采取多企业联盟配送机制,运用统一平台信息共享、分担成本、提高效率,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提升农村末端配送服务质量。综上,不同的末端配送模式各有优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采取合适的末端配送模式。

3.3 加快农村末端配送信息化建设

《意见》中强调企业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信息化服务能力现代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互联网覆盖面与通讯设备的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物流”模式,建立起各网点之间、各企业之间、消费者之间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农村末端配送的信息通达度从而提高配送质量;其次,加快末端配送信息化平台建设,使互联网应用下沉到村级配送。政府在建设乡镇村一体化信息体系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一些较大的信息运营主体合作,打造农村末端配送线路的共享模式,推动运输集约化、设备标准化和流程信息化,带动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互联网+物流”配送模式的监管力度,保障末端配送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展开,通过颁布相关法律与政策积极引导规范相关交易活动,同时建立起完备的监管机制,降低物流末端配送的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

3.4 提升物流配送人员的专业水平

目前,因我国农村物流产业面临着专业人员数量有限、留不下的局面,现存的物流配送人员整体素质差异大、服务意识淡薄,农村末端物流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首先,企业应加大对人才引进与培育的投入,在积极引进外来物流人才的同时也加快培育当地物流人才,将“外引”与“内生”相结合提升物流配送人员的专业素质。采取“专业人员+本地学员”的模式,相关培训教育机构,将本地闲置劳动力充分利用,缓解农村末端配送人员水平较低的现状。其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与财政支持,鼓励大学生回乡投身于农村物流行业,将专业的管理知识与设备引进农村,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提供高素质人才;最后,各大高校应积极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增设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培养物流专业的人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去周边农村实践实习,为农村物流末端配送提供人才输送。

猜你喜欢

网点物流体系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银行网点项目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