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对话学习”走向常态

2022-07-13张雄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状语共同体

张雄

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主宰着我们的课堂。这种模式因其便于教师掌控课堂,易于传授大容量、快节奏、高难度的知识而深受教师的青睐。这种模式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不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而被时代所摒弃。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成果,两周后留存率最多能达到30%,而主动创造性学习,留存率最高可达到90%。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合作式创造性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把预备性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知识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也叫预备性知识,通过分析、思考、转化为新的创造性知识,进而总结出创造性规律。以英语学科的学习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这样的状语从句:

1.If time permits,we hope to visit the cathedral.

2.When the bell rang,the students got up.

到了高中阶段,初中阶段所学的状语从句就成为了已知知识。当学习独立主格结构句作状语时,初中所学的状语从句就成为我们学习新知识的预备性知识。其实,独立主格结构句作状语都是从初中所学的状语从句转化而来的。我们观察第一句,If time permits,we hope to visit the cathedral.发现,从句的主语(time)和主句的主语(we)不一致,从句中time和permits原本就是主谓关系,所以要转化为现在分词这种非谓语形式,因为现在分词表示主动。Time是permitting的逻辑主语,逻辑主语+分词,就构成了独立主格结构。这样就创造性地产生了新知识,独立主格结构句作状语。(If)timepermitting,we hope to visit the cathedral.第二句就转化为:(When)the bell ringing,the students got up.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创造性规律:当状语从句中,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不一致时,保留从句的逻辑主语,原本主动态变为现在分词,原本被动态变为过去分词,这样就转化成为独立主格句作状语的简单句。

这样的学习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学习活动由已知(预备性知识)到新知(创造性知识)。在分析现象的同时,总结出了创造性规律,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谈到“学习共同体”,我们就会想到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课堂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因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且易于操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交往性而受到广泛推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科学分组,使小组成员具有互补性,能取长补短。所以,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小组构建原则。“组间同质”是指组与组之间学生的学业状况、男女性别比例、成员人数的构成基本是对等的;“组内异质”主要是指组内各成员学业状况不同;“同质结对、异质帮扶”则是指同等学业状况的学生便于结成学习伙伴关系,而学优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对学困生的帮扶。

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交流中分享学习成果,在小组合作中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充当好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角色。编剧就是教学设计的策划者,导演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演员则是配角,也就是那位“捧哏者”。

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享受到“学习共同体”给其带来的“利益”。学困生所获得的“利益”就是通过参加学习小组从同伴特别是学优生那里学到了东西、获得了信心;学优生则是通过教授组内成员(采用了主动创造性学习模式)两周内知识留存率达到了90%,实现了最优化学习;中等生则是通过小组学习的“记(记忆)、思(思考)、论(讨论)、评(评价)”获益颇多。教师,则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作,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了“高效课堂”。所以,“学习共同体”也可叫做“学习利益共同体”,因为大家获益于“学习共同体”。

为了使“学习利益共同体”保持高效的运作,教师就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

引导:要以学习目标为导航、以学案问题为导引、以学习路径为导向。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向导,督导好学习活动,疏导好学习情绪。

思考:围绕学案问题组内成员进行思考,形成思绪,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组内成员各抒己见,进行方法交流。

展示:根据问题的不同,采用“独展、对展、群展”的方式进行,不参与展示的同学做好“记、思、论、评”工作。

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先扬后抑。要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学优生巩固了对知识的记忆,对创造性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困生也增强了开展创造性学习的信心。

测试:课堂结尾阶段进行即时的简短测试,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了举一反三、迁移创新。

比如,一节英语写作课(2020年中考英语书面表达,内容略)。首先,在自主预学时间,学生在学案任务清单的引导下,去思考书面表达任务要求。学生的思考借助了学案所提供的支架(命题分析、谋篇布局、词语翻译、句式选择、关联过渡),经过这样的设置,学生就能够做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组内的讨论也会围绕“命题分析、谋篇布局、词语翻译、句式选择及其关联过渡”五个层面去各抒己见。在课堂展示环节,第九小组的代表是这样展示的:“通过阅读文本材料,获悉该篇书面表达属于就教育领域的特定现象,结合生活中的经历(自己经受的、听到的或看到的),写一篇短文。这里边有叙述,也有议论,所以属于夹叙夹议的议论文。”对于如何谋篇布局,第六小组的代表作了如下表述:“夹叙夹议的议论文,教师教授我们要分三个层次书写。第一段:特定现象表述,客观反映时弊;第二段:夹敘夹议论证,正面说、反面议;第三段:看实际、出主意,观点力求全面公正。”

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展示了来自各小组代表的习作,其中第二小组的习作受到学生们的充分肯定。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we are always faced with being criticized by our parents,which is normal in life. But some students sometimes misunderstand them or even react too much.

What shocked us most was that some student hurt his own mother. The reason why he did so was that he couldn’t stand his mother’s repeated words,actually most of which were beneficial.

We are living in the society full of challenges. So we teenagers are easy to change our feelings owing to some reasons. However,only by learning to control ill spirits can we grow up better. So remember calmness is the best medicine to the ill spirits.(第二小組习作)

同学们认为:该篇习作段落层次分明,夹叙夹议,观点客观公正,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极具指导意义。从内容结构上讲,运用了高级短语、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倒装句,过渡连接词交错使用,使得文章句式多样化,是一篇名副其实的佳作。

写作课讲评赏析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讲评引思路,通过讲评知不足;通过赏析求进步,通过赏析求发展。

对于写作课的小结,也要让学生去总结。写作六步法(命题分析、谋篇布局、词语翻译、句式选择、关联过渡、讲评赏析)能够熟悉于心、运用于行,也就起到了课堂检测的作用。当然,还可以把五句话课堂写作作为巩固手段,进行课堂检测;也可以采用滚动迁移的方式,布置同体裁书面表达,作为课后作业去巩固提升。

三、进行真正意义的“对话学习”,在互动中实现学习的创新

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对话互动式学习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心态中,便于学生开启思维交流体系,使思维交流体系处于积极运作的状态。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有实质性的对话和深度交流,既要有你问我答,更要有相互启发和相互质疑。“你(我)问我(你)答”体现师生的课堂交往和互动,“相互启发”便于课堂创造和生成,而“相互质疑”是为了彼此借鉴与吸纳。整个课堂教学进程要体现师生的平等性,因为师生双方彼此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更是平等的。教育学家把这种学习模式叫作“对话学习”。

经过改革的阵痛期之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教师的教学观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现在的课堂教学鲜有“满堂灌”的现象发生,但“满堂问”却是屡见不鲜的。

经过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其实也是一种观念的“进步”。首先,教师想尊重并体现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地位,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回答。其次,教师误以为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就是采纳了“对话学习”模式。其实不然。“对话学习”的真谛是师生双向式学习。采用双向式交流(对话),才能让双方产生交流的欲望,才能形成新的思维。再次,“满堂问”只是把原来的自我讲授模式(满堂灌)变成了自我设问,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了;或者是设置知识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然后教师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继续进行“满堂灌”。

其实,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学习”。首先,要拥有“翻转课堂”的理念,然后付诸实践。可以说,“翻转课堂”是实现“对话学习”的前提与保障,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翻转课堂”究其实质就是“先学后教、导学前置”,让学生在前一天自主自习或者前一个教学周期把所学内容充分“预学”(注意要有任务清单,不是没有实质任务的预习),厘清所学内容并形成有序的思路,厘清重难点并尽力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在学科自习时间对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式交流讨论。经过了这样的环节,上课时,教师把教授内容分层处理,各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和教师、同伴形成有效互动。容易的内容由学困生展示,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中等难度的由中等生展示,学优生补位,补充完善;个别难度较大的内容由学优生展示,其他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形成知识网络图式建构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学科技能。经过这样的处理,课堂就形成真正意义的“生生间、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实现了“对话学习”。

通过对话与互动,师生、生生间的思维才能碰撞,才能产生思维火花,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课堂教学也才能产生新的生成;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以很好的培养,表达合乎逻辑、有规律可循;在积极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思维频繁碰撞,才能产生“求异、求新”的欲望,思维的创新性才能得以培养(因为师生间拥有平等的交流地位,师生特别是学生的“质疑”与“求证”机会才会大增,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增强);师生的理解性交流技能和表达性交流技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教学改革从自发到自觉、从重教到重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这既是教学重心的转移,也是教学文化的改变。伴随着学习革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前行,在“学习共同体”中让“对话学习”走向常态!让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在课堂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状语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