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共同体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研究

2022-07-12蔡元萃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劳动教育智能化

摘要: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备受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干系人群体逐渐凝聚共识并形成合力,推动着劳动教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但劳动教育共同体面临着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标准管理、合理评价等一系列难题,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提升管理的方法,在促进劳动教育发展中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优势。因此作者提出,借助“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平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不仅有助于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实现系统化建设体系,更能够利用标准化和平台化特点实现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数字孪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共同体;教育信息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3-0085-04

● 引言

劳动教育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1],需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并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标准贯彻执行。[2]但劳动教育长期存在被弱化简化、缺乏持续性、缺少标准、难以量化等情况[3],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械应用广泛,不仅改变了体力劳动的形式,更影响着脑力劳动的形态,人与机器的交融增加了定义劳动的难度,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急需通过发展来推动解决。另外,随着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这意味着所有干系人更容易形成合力,一致的思想认同和行动协同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这也为系统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

所以,在劳动教育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干系人群体,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教结合,形成了自然的劳动教育共同体,这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效引导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有序化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支撑,故而研究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要素和关系并建立一种发展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劳动教育共同体

1.要素分析

劳动教育共同体是干系人群体自然参与劳动教育活动而形成的,因存在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对象差异和时期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其属于教育的范畴,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特点,使得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内在规律仍存在典型的教育共性特征。从教育要素分析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干系人、内容、场景、信息技术、方法、评价等六大方面,按照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原则,可进一步将要素分解和细化,达到可量化的标准。劳动教育共同体要素构成如下页图1所示。反之,各要素在劳动教育的科学管理体系中相互联系和影响,在教育组织和教学流程的驱动作用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

2.结构关系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而言,劳动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复杂巨系统,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微观层面而言,可以是一个教学基层组织单位即班级规模的元素集合,包括每个学生、每位教师、每个家长,也包括每次课程及每次活动。从宏观层面而言,可以是劳动教育共同体所有子系统和元素之和,两者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由一定数量的微观劳动教育共同体按层次和归属关系进行组合,劳动教育共同体可以按照规模的大小来划分,也可以按层级来划分,在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聚合过程中需要依据关联性、有机性、统一性的原则,通过布尔运算进行组合,从而建立全域范围的共同体集群。

3.发展难题

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初级形态是天然的、微观的、分散的,在没有引导机制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形成复杂结构关系的劳动教育共同体集群,所以其关键在于如何建成整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面临的主要难题有三:一是如何实现跨组织、跨时空的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问题;二是如何实现非正式组织的标准化管理问题;三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问题。因此,引导并建立一种协同迅捷、管理规范、评价合理的体系是发展劳动教育共同体的重点和难点,急需通过创新破局。

● 信息化视域分析

1.信息化的天然优势

劳动教育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整套的系统化方法论,信息化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万物互联作用下的沟通效率加速提升;二是平台化所辐射的资源得以优化整合;三是系统化策略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四是劳动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信息化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2.基于信息化的解决思路

在智能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创新,利用信息化加速教育改革、提升教学管理的作用愈加明显。[5]在基于劳动教育共同体的需求分析中,首先要确保对劳动教育的推动实效,其次是考虑用户体验,所以需要采用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和管理为两翼的模式统一驱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系统建设整体分为以下步骤:①基于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要素进行建模,完成要素的数字化定义,确立数据标准化体系,具备信息生产的基本条件,形成可管理的范式。②打造平台的架构,充分按照逻辑关系和依赖关系划分系统结构层次,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细分,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划分业务模块,预留可扩展空间。③利用线上平台对各类资源进行再聚合,使各类干系人可以通过平台的流程规则进行信息操作,在不同视角下充分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完成干系人、资源、教育活动从线下的物理模型向线上的逻辑模型的迁移,初步实现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数字孪生,并按照关联关系将共同体联结成共同体集群。④实现整体系统的升级迭代,通过平台对劳动教育的驱动,使得自下而上的结构化合作框架逐步牢固、自上而下的精准治理稳步推进,平台的更新换代与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形成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线上线下的融合作用推动着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系统化进程不断螺旋上升。

● 關键技术研究

1.平台架构设计

劳动教育共同体平台属于“互联网+教育”的范畴,采用SaaS模式进行部署,基于一体化建设并考虑运维和扩展的需要,整体划分为基础资源层、数据层、业务层、接入层和用户层,干系人在用户层利用开放式的“互联网+”身份平台,聚合到劳动教育共同体平台的接入层,在业务层进行可视化的操作,实现劳动教育场景的数字化和流程化,形成统一范式的数据层管理体系,最终将数据有序地存放到分布式云端基础资源上,整体架构如上页图2所示。依托这一框架完成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整体构建,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业务的跨界整合。

2.多元身份的认证与聚合

由于系统的互联网特性,用户管理面临更复杂的认证和聚合问题,角色、身份和权限是用户管理的关键因素。在对干系人用户进行数字建模时既要考虑共性特征,又需顾及个性特点,基于面向对象中类的思想,利用多态性和继承性调整其角色、身份和权限,同时实现用户管理的统一化和个性化。

用户在首次登录系统时,必须精确设置账号与身份、角色和对象的映射关系,确认用户的身份和角色真实有效。为了提高身份识别的可靠性,在策略上使用二次核验的机制:第一步是自然公民身份验证,即借助统一身份联合登录的方式,通过CAS认证,借用已验证的第三方“互联网+”用户身份,完成自然公民身份的确认,这样可以避免用户重复填报敏感身份信息,实现易用性和安全性的目标。[6]第二步是教育身份验证,通过劳动教育共同体中干系人身份的确认,精确定位干系人所在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并规划关联关系,授予相应的权限,最终完成用户初始化。

3.劳动教育数字档案

劳动教育数字档案是档案电子化的典型应用,由于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權威性,建立相应的约束性要求至关重要,其中主要包括标准性、唯一性、完整性、易用性等。[7]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档案管理是重要的应用方向,通过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确定性和不可篡改性,极大地提升了高跨度数据的可信度和服务效率,减少管理与核对信息的高昂成本。基于区块链的劳动教育电子档案管理平台架构如图3所示。

建立劳动教育档案的数字模型需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要涵盖所有情形的功能需求,满足动态变化需要并确立元素映射关系;二是要考虑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技术需求,同时实现高效的传输效率和低额的计算消耗两个要求。按照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其数据模型包括基本信息、就读信息、综合评价、课程情况、实践情况、技能比赛等6个实体,各实体通过关键字档案编号建立连接关系,实体间E-R关系用数据比例进行描述。基于UML的构成如上页图4所示。

劳动教育档案的连续性为劳动教育持续跟踪提供了基础条件,劳动教育档案管理的一贯制原则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数字档案在衔接时要建立严格的校验机制,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人员身份进行核验和记录,为数字档案管理的高可用、防篡改提供基础支撑。

4.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数字画像

劳动教育共同体实现平台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全面感知和获取学生劳动教育数据,经过长期的标准化、多元化的数据生产,形成大量、高速、多样的大数据特征,经过分析与处理,能生成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数字画像,为探索劳动教育的发展态势和综合施策奠定数据基础。[8]

有效塑造数字画像的前提是数据的多维化,一方面是基于结构化数据进行统计,如在干系人、区域和学段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的课程、实践、比赛进行量化,形成精确维度的数据描述。另一方面是基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充分研究劳动教育与周边环境的关联性,通过聚类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从语料库生成热词和用户特征标签,形成模糊维度的文字描述,通过以上两个维度的刻画,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综合数字画像。[9]

通过数字画像技术,在微观上可以细粒度地研究个体对象,实现“因材施教”和“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教育建议,在宏观上可以掌握全局性的数据概况与趋势,洞见潜在的教育规律,增强综合治理能力。

● 结语

劳动教育共同体的形成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支撑,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其历史性难题,并在整体机制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展望下一步的研究,仍有重要方向若干:一是探索新型在线评价体系。二是探索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活动的标准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实现劳动教育优质资源的虚拟现实和数字孪生。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育辅助手段对劳动教育的深度浸润,将赋能劳动教育共同体,保障劳动教育的变革创新,它也因此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张玲,朱水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问题[J].计算机时代,2021(05):94-96+99.

[3]班建武.新时代劳动教育社会支持的现实挑战及应对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8+38.

[4]薛寒,苏德.普职联动劳动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教育与职业,2020(24):5-12.

[5]王惠颖.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转向与实施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156-162+170.

[6]汤其妹.基于CAS的高校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1):94-97.

[7]郑荟.区块链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1(05):88-89.

[8]艾兴,张玉.从数字画像到数字孪生体:数智融合驱动下数字孪生学习者构建新探[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01):41-50.

[9]郭娜,魏荣凯.基于大数据的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1,44(07):173-177.

作者简介:蔡元萃(1981.11—),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劳动教育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