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校园设计策略探析

2022-07-10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1

安徽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空间政策

彭 茜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1)

1 概述

我国从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时代在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改革体系在不断推进[1],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取代应试教育,同时社会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日益关注也促使了“双减”政策的提出。校园空间是学生学习、停留、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同时它也承载了教学工作者的大部分功能空间等,然而现阶段的大部分中小学教育类建筑的设计是回应应试教育的产物,基本以单调的教学单元及呆板的校园布局为主,欠缺学生多样化学习活动生活的考虑,并未具备完善的功能空间来满足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功能需求,因此对“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教育类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灌输,人们对学生的教育的关注点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换为综合发展,同时针对校内作业以及校外辅导的多重压力,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学的压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双减”指的是在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两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问题。针对减负的问题,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模式,即在工作日保障学生放学后在校内解决作业,同时保证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吻合。这种举措的出台间接延长了学生的在校时长,增加了学生、老师、家长对空间的多元化需求[2]。

将中小学教育类建筑的使用者分为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在双减政策下新增的使用需求。

2.1 学生的需求

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学生的在校时间延长,主要的增长时长集中在放学后的在校时间节点,这段时间学生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课后学习需求,对课后的交往,活动等要求也大大提高,不同于时间较短的课间10分钟,放学后的校园需满足学生在除学习外的更多公共交往空间的构建,例如学生的素质拓展,交流活动,兴趣爱好培养等。

2.2 教师的需求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负必然增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长及工作内容,老师在满足日常的上课的基本教学后还需考虑课下对学生的照顾等,这会导致教师在班级教室的功能需求的增加,例如在放学后对学生在校内的看护需求,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以外的素质教育的场地需求等。

2.3 家长的需求

以家长的视角来看,家长与学校的接触主要集中在接送时间,应对减负政策出台的课后服务举措会导致的学生离校的时间节点相对集中,因此家长的接送会更容易形成聚集,产生城市交通拥堵等相关问题,需考虑校园规划与城市空间的接驳问题,家长等候区域缓和人车流集散等问题。

3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建筑的主要问题

前文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园使用者需求的分析得出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在校园规划,校园外部空间以及班级教学空间等方面的功能需求都大大增长,本节主要针对现存的中小学教育类建筑进行分析,探求其在双减政策下在教学模式、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模式

深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国内的教学模式主要遵循“班级授课制”。前文对“双减”政策下学生及教师使用需求的分析发现,班级授课模式在课后服务中会产生一定的弊端;较为封闭的班级内的交流及学习对学生课后的知识增长以及素质提升难以起到很好的提升效果;应考虑打破教学单元的模式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但对大部分校园的教学单元创新的具体调研发现其往往通过调整家具布置的方式来适应教育理念的改变,传统的封闭教学单元的模式仍未被打破。

3.2 校园规划

在调研中发现现存的大部分中小学校园规划基本以学生及教职工为使用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其主要侧重点在满足校园用地范围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强调在步行系统考虑学生流线;在车行系统考虑教师和后勤流线为主。在校园规划方面欠缺宏观的城市方面的考量,针对前文对家长的需求分析可以发现,“双减”政策带来的课后服务将放学时间与家长的正常下班时间吻合,那么相较于爷爷奶奶来说,父母的接送比例会增大,这也增大了校园外部道路的车行流量。而对现状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未设置家长等候区,导致了学生放学的时间节点大量的车流人流的聚集;同时分析发现设置家长等候区的中小学校园也仅仅是规划功能单一的广场空间用于集散,未充分考虑复杂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流线的组织等,使得单一的广场空间难以满足对大量聚集人流的疏导。

图1 教学单元不同室内布置模式(图片来源:网络)

3.3 建筑设计

我国的教学体系在长期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相对单一固化的模式,基本为“长走廊串联固定教室”的建筑布局模式[3]。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推动必将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灵活化,而固化的教学空间的问题愈发凸显。传统的教学空间形式单一,往往受到规范的限制,为了获取优质的采光通风等条件采用“一”字型的排布方式,缺乏合理的空间界定导致了教学空间的氛围单调统一,这种空间排布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公共活动行为的产生;其次建筑的空间布局固化,固定的年级班级专业教室以及班级教室的布局模式不利于学生多样化活动的发生;最后教学单元的空间面积局促,不利于多样化教学空间的组织,尤其是“双减”政策下,对课后教室空间的利用率增加,局促的教室空间难以适应纷杂的学生课外活动。

4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建筑的设计策略——以裕溪路学校为例

前文通过教学模式、校园规划以及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建筑的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模式提出适应未来,动态转换;针对校园规划提出结合资源整合,开放共享;落位到建筑设计提出功能复合,注重交往三个策略,结合笔者参与设计的项目裕溪路学校进行双减政策下中小学建筑的设计策略的探讨。

4.1 适应未来,动态转换

针对“双减”政策,普通的班级授课制显然无法满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为适应教育制度的改革,在“主题式课程”“拓展性课程”等学科中也施行“小班制”“走班制”教学模式;另外一方面,“PBL项目学习”“STEAM教学”等创新课程体制在一些学校宣传中也被提及到。为适应未来的发展,应适当地结合课上与课后学生的具体需求,形成课上进行班级授课,课后进行多样化素质授课的动态转换模式。

4.2 资源整合,开放共享

从国内大量的教育建筑案例来看,实现校园的规划策略不仅需考虑校园内部的功能布局组织等问题,更应考虑与城市的耦合关系,不能一味地占满用地,使用封闭的界面与外界隔离。通过释放一定的空间还给城市,构建家长等候区,合理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流线,满足在“双减”政策下的大量人群集散的需求;同时考虑在开放区域适当弱化学校与社区的边界,使共享空间能够有效地为周边片区服务。其次,可将体育场等设施在布置时与教学区相对独立,适当对外界的开放等。

图2 校园开放空间的构建(图片来源:自绘)

图3 校园公共交往空间的构建(图片来源:自绘)

图4 教学空间的设计策略(图片来源:自绘)

4.3 功能复合,注重交往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广,学习减负也必然会带来学生的多样化课外活动的发展,而中小学教育类建筑为满足大规模集体教学所产生的单一的功能及模式化的教学单元也不利于“双减”政策下的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因此,裕溪路学校的建筑空间设计摒弃了千篇一律的教学布置模式,设置了平台、退台、庭院等丰富的开放空间;同时挖掘校园特色及校园历史构建具有丰富校园文化及人文色彩的元素符号。使得学生在教室外能有丰富的交往空间,培养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及归属感,更加地享受校园生活[4]。

在教学单元的设计同样思考了“双减”政策下,老师和学生的交往更加紧密,构建了子母式布局的创新教学单元。子母式布局以一个传统的标准教学单元外加一个小空间为组合。大空间布置以集中授课区为主,在小空间布置其他复合功能。并采用灵活隔断,这样的布局方式可在课上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在课下丰富了空间功能,满足表演、交流、讨论、头脑风暴等学习形式的灵活转换。同时合班教室采用阶梯围合普通班级教室的创新模式,满足合班教学的丰富授课形式,适应“双减”政策下合班进行义务课后服务,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5 结语

本文以“双减”政策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对新政策下校园使用者的相关需求进行分析,其次充分研究中小学校园在教学模式、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三个方面的现存问题,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提出适应未来,动态转换;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功能复合,注重交往等设计策略,以适应政策现状及满足未来教学发展,为学生、老师、家长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政策及教育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双减空间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