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下的城市设计研究思路分析
——以六安市叶集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2-07-10吴深深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安徽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业态用地公共服务

吴深深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研究背景

自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将城市设计纳入制度建设以来,城市设计才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会议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通过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2017年住建部召开的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通过城市设计,实现对城市格局、风貌和各类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并在随后开展了两批城市设计试点工作。2021年7月1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明确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各地往往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进行编制,容易出现全面却没有针对性的“泛化”设计。问题导向型城市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该方法是结合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分析现状,预判发展趋势,梳理城市总规及相关规划的遗漏与不足,寻找总体系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前提上就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现实性[1]。

2 规划区域的概况与主要问题

叶集区隶属安徽省六安市,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素有“大别山门户”“安徽西大门”之称。经过多年建设,其内部主体路网框架已经形成,区域西部是老城区,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用地为主,东部基本为空白待建区域。叶集区在多年建设基础上已取得较为良好的建设开局,本次城市设计工作将关注点着重于现存的城市发展问题。经过对叶集区的现状研判,规划认为叶集仍存在以下几个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①功能业态方面:业态单一,现状以专业市场、零售商业业态为主,规模占90%以上,人均商业用地较高,达到8.2m²;档次不高,缺乏综合性、高品质休闲商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体系不优,区级商业中心层次、规模有待强化,商业街体系重点不突出,社区商业覆盖不完善,业态层次不清晰。

②公共设施方面:现状以教育和医疗设施为主,缺乏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中小学设施覆盖不全,学前教育设施不足,现状仅一处政务区幼儿园,不足以支撑规划区内的教育需求。

③存量资源方面:规划区内存在较多优质可利用空间资源,如国税局、供电公司、四方医院、当代小学等公共设施。这些存量资源建筑质量较好,场所空间充足,但是目前并未发挥最大空间价值。

④景观品质方面:规划区生态、水系资源富集,总体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但是生态绿化呈点状分布,现状闲置农用地、边角荒地多,零星荒地、废弃地分布在建成区边缘,极大妨碍城市景观。

⑤开发强度方面:总体开发强度缺乏整体控制分区,现状土地利用强度整体偏低,但新建地产项目强度较高,缺乏整体有效控制。总体呈现出未名路、柳林大道沿线高,西部及南部区域较低的特点。

3 问题导向下的城市设计规划策略

3.1 优化功能业态

商业中心是城市零售活动的重要载体,优化商业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配置,摸清不同零售经营形态的区位选择,显得尤为重要[2]。叶集区商业空间的演进以老城商业业态的转移为主导,主要是老城零售商业业态的升级换代,老城区内的中高端商业逐步过渡到皖西路商业街区,低端商业逐步淘汰,老城主导建设历史感的商业街区。

从业态设施细化来确定空间布局。加强功能业态的研究与引导,强调核心区功能多元、混合、高效的理念,合理引导业态转型,确保叶集新区公共服务功能和商务综合服务功能的实现,使其成为叶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高地。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①内部优化。将原有零售商业向综合购物、娱乐休闲的转变,将部分零售商业用地调整为餐饮、酒店、娱乐康体等用地,形成多元化功能的商业街区,提升城市活力。规划出以休闲购物为主题的未名湖、城西、城南三大商业综合体,以娱乐消费为主题的胜天渠、民强路商业街。零售商业用地所占比例由90%降低至55%。②强化旅游功能。突出“文化叶集、生态叶集、特色叶集”品牌形象,近期以未名湖湿地公园为带动,拓展水岸经济、水岸文化,促进叶集以旅游、娱乐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商业贸易的能级和品质。占零售商业用地比例15%的用地作为餐饮用地、旅馆用地,发展旅游服务功能。③增加商务办公功能。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整合地区特色资源,打造以小微众创空间为特色的城市创新平台,为创客群体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空间载体,带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将零售商业用地的9%作为商务用地,发展双创服务功能。④完善社区商业。向社区邻里型商业转变,建立覆盖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圈。社区级商业中心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业行业和生活服务业,规划落实总规商业服务体系分级,按500m服务半径配置社区级商业中心,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按500m服务半径配置社区商业,业态包含购物中心(社区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食杂店、菜市场、餐饮网点、生活服务网点等。

图1 叶集商业业态分布示意图

3.2 完善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采取简洁、高效的均等化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规划,采取渐进的方式缩小城间、城乡差距以实现地区公平,消除“本外”、阶层差异以实现社会公平,并从空间配套模式、建设标准上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发展不均等、供给不足和公平性欠缺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发展[3]。按照国家及安徽省的相关规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倡在整个规划区内统一规划、协调各类设施,使公共设施使用效率最大化。重视满足规划区内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基层网点建设,网点配置切合规划区的布局结构,根据市场半径形成合理的服务网络。

规划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分为两个级别:一是为整个叶集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为规划区内居住小区服务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同级别的公共设施结合规划区的规划布局设置,形成有机的网络系统,实现均衡分布、功能互补,同时也保证各片区公共设施用地安排的弹性选择,有利于局部效益、效能的发挥。

3.3 整合存量资源

进行全面详实的现状评估,挖掘存量空间的潜力,是存量规划的基础,其用地规模锁定的特征要求必须从存量空间中挖掘潜力[4]。规划区内现有存量资源主要集中在行政办公空间、公共设施场地以及工业遗产资源这三个方面。以共享节约、公共导向、统筹协调为原则,合理利用存量资源、提升品质,发挥存量资源良好的空间、区位优势,需求导向,补充公共空间资源、景观品质资源。即:向公共服务、创新创业、景观休闲等方面转变,发挥最大公共价值。

图2 存量资源整合利用示意图

3.4 提升景观品质

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的控制提升整体景观品质。景观轴线、廊道控制:利用地块内的绿地及水系条件,规划在花园路和未名路之间沿岗河控制大面积的生态景观轴线,沿站前路结合沿岗河支渠控制一条南北向的绿化景观轴线,沿南海路控制一条东西向的景观轴线。在地块内部及地块之间结合城市公园、节点广场等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相应的视线廊道,保证地块开发的整体性。

景观节点、地标控制:通过规划的集中绿地及河流水系,形成相应的生态景观节点,同时结合地块的开发建设活动,通过一定体量及高度的建筑构建相应地标。主要包括沿皖西路与长青路交口金融中心高度地标、站前路与花园路交口商业中心高度地标、花园路与柳林大道交口高度地标,其中皖西路与柳林大道沿线为城市级高度地标;未名湖南北两侧文化中心及胜天渠商业街为实体地标,民强公园与主题公园为特色开放空间地标。

3.5 引导强度控制

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体系主要包含指标控制体系和要素控制体系两个方面。指标控制体系主要是控制具体建设开发的量化指标,主要由土地使用强度指标、环境控制指标和交通控制指标三部分组成。而要素控制则是对地块配套设施、城市设计引导等提出特别控制要求。控制与引导结合,既突出刚性控制也提倡弹性引导。充分考虑地区区位特点,适应该区域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供应方式的转变,通过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的创新,加强规划控制的弹性和适应性。

图4 叶集区地标及景观节点示意图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叶集区的现实问题,笔者从功能业态、公共设施、绿地景观、存量资源等方面提出规划引导,既整合已有规划,同时也尊重现实基础,贯彻以现代商贸功能主导的中等城市发展规律,构建了弹性有机、绿色开放的发展新模式,建设“城市活力中心、绿色生态叶集”。本文研究尚有不足,希望能对今后其他类似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业态用地公共服务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