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7-09缪明星刘李

药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毒理学药性药理学

缪明星,刘李*

1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 (南京 210009)

1 引言

我国在新药研发环节的研究力量分布不均,核心问题在于成药性综合评价能力不足[1]。建立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并提高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是中国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国家需求[2]。而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是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成药性”(Druggability)是指化合物的成药能力,成药性是保障化合物内在活性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没有成药性的辅佐,药理活性不能在机体中得到表现[3- 4]。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化合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是其成药性的重要指标[6]。药效学评价主要明确候选药物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等;药代动力学评价是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数据;毒理学评价需要严格按GLP要求,发现候选药物可能的毒性作用及靶器官,为可能的临床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向。因此,药物成药性研究中,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贯穿于整个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内容[5]。完整和高效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构成的早期成药性评价体系是重大新药创制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课程体系,将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贯穿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药代动力学与药理学、毒理学共同组成药物研发过程中“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7]。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在已开设的本科生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三门专业课程基础上,以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研究内容为施教案例,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课程体系。

2 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研究课程群教学现状

目前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依旧是国内药学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这一传统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药学人才,与我国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14]。各门课程在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交叉和融合,割裂了学生对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思维和认识,学生普遍缺乏对新药研究和开发的整体评价意识。

本校药学院本科生药理学课程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也是国内率先开设药物毒理学课程的高等院校[8]。本院在专业课程授课中较早开设了完备的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药代动力学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在2009级和2010级药理学和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中率先开展[9]。自2010年,本院逐步开展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及药代动力学实验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0-13]。本校作为药学实验中心联席会组长单位,在国内药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因此,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综合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刻不容缓。

3 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研究课程群改革

药物成药性在药物研发中至关重要,是药物创新研究的源头[15]。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拥有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学科组长单位和全国药学/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任单位。以上工作基础为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构建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课程体系是在本院已开设的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这三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深入,以具体的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研究内容为施教案例,在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及创新药物研发的思路和原则。

3.1 学生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科研思维培养

设计性实践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新药研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科研思维[16]。

本校药学国家试验示范中心以自主研发的Ⅰ类新药为施教案例,如藤黄酸、黄芩素和去氧鬼臼毒素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涉及药效学评价内容和方法以及对于这类药物药效学评价思路和原则在药理学课程中授课;涉及毒理学评价内容和方法及对于这类药物毒理学评价思路和原则在药物毒理学课程中授课;涉及药代动力学评价内容和方法以及对于这类药物药代动力学评价思路和原则在药代动力学课程中授课。以每一类型的药物(如保肝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物等)研发为单元,授课中教师都可以加入相关具体案例,做到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课程联动,以实例加深学生对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科研思维。

3.2 基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综合大实验

本校拟在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三门一体化药学综合与创新实验课程——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综合大实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及创新药物研发的思路和原则。

本校药学国家试验示范中心,选择经典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在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理论授课中讲授该药物的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相关知识。在药理学实验中设计该药物解热镇痛的药效学评价实验,在药物毒理学实验中设计该药物毒理学评价实验,在药代动力学实验中设计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体内外评价实验,并在整个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综合大实验中使学生理解药效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评价的相互关联性。通过理论和实验授课对于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融合,促进学生加深对于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理解和对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的整体观。

3.3 课程群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及教材建设

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教学内容包括总论(理论授课),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概要-药代动力学(理论授课),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概要-药理学(理论授课),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概要-药物毒理学(理论授课),药理学(理论),药理学实验,药代动力学(理论),药代动力学实验,药物毒理学(理论),药物毒理学实验等课程构成。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作业/小论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过程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课程考核方式详见表1。

表1 课程考核方式

中国药科大学本科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药理学》(钱之玉主编)、《药物毒理学》(季晖主编)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刘晓东主编)均为药学院教授编著。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均已建成校级MOOC课程和精品视频课程并上线运行,同时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均已纳入江苏省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规划,且正在搭建网络平台。

4 结语

本校药学国家试验示范中心,以自主研发的Ⅰ类新药为施教案例,培养学生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科研思维,开展贯通性实验。教师选择经典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在药理学、药物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理论授课中讲授该药物相关知识,建设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综合大实验,加深学生对早期成药性研究课程群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药理学课程群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等情况等。

2018年9月开始,药学院率先在药学专业(药理学方向)本科生开展贯通性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综合大实验小规模试点。2019年9月在药学专业所有班级开课,经过2个学期教学探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2020年9月已经在药学类各专业(药学、药学制剂,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全面推广应用,每年涉及教学班级近30个。

综上,本校药学国家试验示范中心,率先建设成高水平的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的课程体系,对全国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研究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该项改革将为我国从仿制药物大国到原创药物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输送新药研制的创新人才。为制药企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的药学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毒理学药性药理学
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的相关议题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金化浊方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中国毒理学资格认证的现状与挑战
“阅”读笔记
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名单及资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