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史学视域下的理性思辨与别样视角

2022-07-09

新闻爱好者 2022年6期
关键词:史料音乐文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音乐评论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追求。本书收录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当代音乐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评论家梁茂春先生的六十多篇音乐评论文章和三十多首从未发表过的乐评诗。主要分为七个专辑:评音乐家、评音乐作品、评音乐会、评音乐论著、评音乐事件、序和跋、乐评诗。这本书评集的主要学术特色是:继承和坚持“秉笔直言”史学品格;坚实而丰富的音乐史料;专业、接地气的写作风格,为中国音乐的年代研究和专题研究带来了一缕醉人的芳香,具有宝贵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梁茂春》一书具有“秉笔直言”的史学品格。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评论”很多,但“音乐批评”却很少,缺乏“批判性”,受到了音乐界乃至圈外的批评。从上世纪中叶到80年代中期,音乐批评往往缺位、失语、失信、失实,甚至沦为政治的传声筒。音乐文化非常繁荣,但是优秀的音乐评论却不多,很难满足音乐传播等实际需要。究其原因,具有“音乐素养、审美敏感、知识渊博、写作辛辣、视野开阔、文化理想和社会关怀”等内在品质的“音乐批评”太少。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梁茂春先生不虚美,不趋时,不苟且,讲真话,独立思考,直言不讳。比如,在《三批判:纪念李凌百年诞辰》一文中,作者对李凌先生一生中遭遇的“政治批判”进行了清晰梳理,记录了特殊历史时期以强权政治和霸权话语为特征的批判活动给李凌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造成了身心伤害。当作者高度评价李凌先生的音乐批评活动的历史成就和贡献时,他并不否认李凌先生曾在20世纪40年代批评过陆华白、陈红、朱青、肖友梅和贺绿汀,他还坦率地说,在晚年,李凌先生对自己参与对贺绿汀的批评感到内疚。他直截了当的“不虚美,不隐过”让我们更接近了一位百年歷史人物的多面生活和真实心态。当然,这种“直言不讳”的书写,也反映在《歌曲〈十五的月亮〉的不足及其他》《融融暖意西北风》等论文中。这些文章发表至今已有十多年,音乐界的种种不正之风和各种学术腐败丑闻,时有发生。现在读来,仍然声犹在耳、振聋发聩,很有启发性。

该书具有厚重的音乐史料价值。该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体现了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学术功力,展示了作者广泛的历史涉猎,体现了作者清晰、详细、得体的治史风格。

该书是一部40年来中国音乐发展的实录文献。大凡好书,总是给人以教益,同时引发众多反思。该书对史料把握准确,既旁征博引,又不进行繁琐的考证。理论品评深入浅出,注重客观性。具有独到精微的分析,拒绝人云亦云,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思考。梁先生通过自己的音乐批评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音乐文化的丰硕成果,堪称改革开放40年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这本书关注了现代和当代音乐文化,以专业音乐创作为主体,涉及音乐人物、音乐论著、音乐表演、音乐文化现象和事件,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现当代音乐文化各个领域整体意义的关注视野,填补了一段时期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梁先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乐评”对象,老前辈贺绿汀、李凌、李焕之等,同代的音乐家金湘、闵惠芬、鲍元恺等,中青年作曲家谭盾、叶小纲、梁雷等,海峡对岸的许常惠、阿镗、罗大佑等,这些艺术成就突出的人物和音乐作品,都被纳入了作者的评论范围。同时,对刘德海的琵琶表演艺术、闵惠芬的二胡艺术人生、爱新觉罗·毓峘的三弦传谱音乐会等传统音乐的现当代发展也进行了评述,这也表明了本书立足于大陆,兼顾了港澳台和世界的文化视野,反映了中国音乐产业以开放多元的文化视角和态度走向国际舞台的时代进程。

总之,该书以历史为主线,精心雕琢,对从事中国音乐研究和教学的人很有价值。全书的写作始终贯穿着作者提出的“善意乐评”“真话乐评”“多元乐评”“历史乐评”“美文乐评”“相对乐评”“个性乐评”的音乐评价理念。这不仅是梁茂春先生对中国音乐批评事业的殷切期待,也是“音乐评论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文笔生动、通俗易懂的好书。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并从中受益。

(徐芳/本科,山东省莒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史料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谁远谁近?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