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传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07-09

新闻爱好者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微信大学

微信以其新鲜和独特的社交方式、交流沟通模式而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如何利用微信特色功能开展大学思政教育和规避其负面影响是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亟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由左柏州所著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11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一书,探讨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态势和新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阐释,辩证地指出新媒体的两面性,以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正面、负面影响,提出了利用新媒体优势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参考。

一、微信传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正面影响

(一)微信传播丰富和拓展了大学思政教育模式及范围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指出,在思政教育中应用新媒体,能够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拓展教育内容。这是因为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是新媒体的优势特征,在丰富信息资源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传播平台,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文化及思想信息,并能够随时交流互动及分享。在微信交流中,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借助微信传播能够有效拓展大学思政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弥补传统课程教育的不足。

在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单一,教育对象参与讨论的机会非常少,应用微信这一传播媒介,既可同时满足多数学生同时在线学习,也可进行一对一教学,甚至以网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了思想教学的趣味性,为思政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大学思政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师生间能够平等开放地交流,有利于大学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从大学思政教学范围看,微信传播能够延伸教学范围。左柏州先生指出,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在网络时代,各传播平台充斥着大量信息,各类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心智的发展期和成长期,如果受到错误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影响,就会给其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使其不能清晰地认识社会问题。利用微信开展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教师能够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思想状态,了解学生面临的困惑和困难,帮助其解惑答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从而延伸大学思政教学的范围。

(二)微信传播增强了大学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宣传性与针对性

从《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可知,大学思政教学并非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实践性教学,是结合教学目标的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状态,了解信息反馈情况,依据此反馈制定和调整思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开展实践性互动式教学的难度比较大,需要教师深入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确定教学目标及内容。而利用微信传播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则可通过交互实践的方式构建良性的循环体系,归纳总结、分析大学生的疑惑及面临的问题,按照分析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上传至微信群,从而帮助学生解答困惑和难题。完成信息推送后,师、生皆可直接利用微信平台展开讨论、评论、回复等,进而增强大学思政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大学思政教育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虽然在思政教育方面高校投入了许多物力和人力,但由于教学手段较为传统,思政理论的深奥性和枯燥性,无法吸引学生,不能激发其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非常低,进而影响大学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但应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政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不足,利用微信平台弹性传播的特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时间及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微信平台传播的信息,并在信息浏览中汲取思政知识。此外,教师也可在思政教育实践内容中融入先进校友事迹、本校校史及文化等内容,并以图片、音乐、短视频等呈现方式,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及吸引力。

恰如左柏州先生所言,大学思政教育是大范围的育人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应有侧重地开展工作。在大学思政教育中,首要任务是找准其关键点与核心点,以精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而微信的主旨是以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丰富多彩的多元语境去传播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正是青年学生所青睐的。不管是微信还是传统媒体,以人为本是其共同特征,因此,在话语内容传播及表达上,要善于利用符合学生需求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借助微信这一传播媒介快速地传播思政教育知识,高校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为此,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性别、年龄、思想状况、专业等差别,精准定位学生的实践学习,以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要通过微信传播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推送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满足其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发文進行整合分析,从其发文的关键词,掌握其喜好,了解其困惑和思想动态,并向其推送有针对性的思政学习内容,从而增强大学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微信传播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需求主要是满足现实需要和放松心情,即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和排解压力。有关调查显示,趣味性、娱乐性内容最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大学生通过观看娱乐搞笑、刺激煽情的信息内容去释放内心压力及负面情绪。然而,大量低俗、消极言论也充斥着各微信平台,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严重影响。从意识形态上看,微信传播也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捷渠道。近几年,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对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渗透,如诋毁我国政治制度等,在多元化的价值环境中,若大学生的理性批判意识差,在西方腐朽思想的不断渗透、影响下,会使其“三观”逐渐被西化,导致其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缺乏坚定性,对国家、党缺乏信任感,以至丧失理想与信念。可见,微信传播是把双刃剑,以传播方式的新鲜性激发了思政教育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冲击与挑战。

同时,微信的大量使用也会弱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教育者的权威者角色及话语权掌控者的专家角色也会被逐渐淡化,由权威者转变为了普通参与者,其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倘若思政教师秉持的价值观被挑战,就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去维护其权威性,更无法维护其专家形象,这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严重影响,这不利于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左柏州先生认为,新媒体丰富了思政教育模式,但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严重影响。新媒体时代,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去获取信息,并能无时空和地域限制地了解各种信息内容。但微信平台上的信息多而繁杂,真伪难辨,而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在此状况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会更困难,面临巨大挑战。繁杂而广泛的信息不但影响学生的思想及意识形态,也会严重影响思政教师的工作。良好的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及自我控制能力,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消极或低俗文化也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自我成长及发展,给其学习和自我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低俗及消极文化的影响,使其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政教育也无法顺利进行。

三、微信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思路

(一)构建微信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思政教育除传统教育方式及内容外,也要充分利用微信传播拓展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及方法,实现师生的多元互动。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一定的时空限制,思政教育内容多理论少,实践或案例趣味性差,教育方法偏重于理论灌输,互动性差,造成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存在应试心理,很难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微信传播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些问题,其丰富的资源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其交流方式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教师和学生能够实时在线讨论、学习和交流互动。《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也提出,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推送实时新闻、历史传统、方针政策、经典文化等内容,也可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事、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等推送给学生,利用其较强的说服性去促进教育效果的达成。

自主选择的社群,如微信群、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全媒体宣传矩阵,均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追捧,此丰富的媒介传播平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近乎真实的用户互动、体验及在线沟通解疑答惑,以隐性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整个互动沟通都充满温情和温度,从而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同时,利用这些媒介能够满足学生接触和获得新知识的需求。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都是其关注的焦点,而此芜杂纷繁的问题是传统思政教育所无法解决的,而微信则能够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和贴近生活。虽然每条微信的篇幅有限,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无所不包,并能传递及时、新鲜的热点内容。大学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将最新的社会热点话题、相关正义话题等发布在微信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其在共同交流和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当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细化工作,深入到日常生活细节中。如学校各类奖学金的发放,学生恋爱如何把握尺度等,皆可利用微信去关心和引导学生的具体生活,避免当面交流时的尴尬及不安,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及思政內容的丰富性

微信传播打破了大学学习及生活空间的局限性,成为学生连接现实社会的重要媒介,在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都有微信传播的参与。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微信传播,以微信平台推送思政教育类的文章、图片视频,充分发挥微信传播的隐性教育功能,例如可以转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有影响力的微信平台的视频或文章,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资源,指导学生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中心进行线上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增强社会认知。微信是大学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许多主观性、思想性及意识性的信息利用微信平台呈现出来,大学生通过提炼、学习、结合实际和深入理解的方式掌握这些信息内容,从而创新和丰富大学思政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使微信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平台和宣传思想意识及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

同时,高校也要利用微信平台的传播优势,利用微信平台推送思政信息,并开展互动交流,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思政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常使微信平台疏于管理,出现内容更新不及时、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应用微信开展思政教学时应采用师生共管模式,精准定位和把握好内容框架,并确保学生能够在线整理、编辑原始图文资料。学生在参与微信平台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向教师反馈信息,并在此实践中提升自我和增强认同感,彰显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及平台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当然,大学生的参与也是自我服务的方式,不但能够确保微信推送内容符合学生要求,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高校还要构建微信联动体系。当前,高校微信平台数量不断增加,各院系均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这导致了思政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旦微信平台信息质量差或重复,学生势必会取消相应的关注。鉴于此,大学要构建相应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院微信平台的关注度,实行各院系共享资源,以充分发挥微信传播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效果。

诚然,大学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传播,还需要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及专业能力,在繁杂信息的影响中坚定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及敏锐度去辨别信息真伪。左柏州先生在其论著中一再强调新媒体环境中思政教师素养及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思政教师除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能,能够利用网络思维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去创新和开展思政教育及教学工作。可见,大学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传播技术,需要思政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及较高的理论素养,也需要其具备使用各种软件、硬件的应用能力,并能及时获取和编创各种信息,实施精准传播。

当前,大学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的注册量快速增加,大学思政教师若想吸引更多关注,就必须持续提升平台内容质量,以其自身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去打造优质微信内容。这种内容既要结合思政教学内容,又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状况,推送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最大化地发挥微信传播的价值。思政教师可以将传统思政教学内容中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与大学生专业及年级特点相结合,并融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焦点问题,为其提供贴近学习与生活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并确保此内容能够融入其心。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内容丰富,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该书视角新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分析,理论结合实践,既分析了困境、挑战及原因,又论述了评估机制、内容结构和资源整合,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总之,该书论述了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面性影响,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进行了深入论述,是思政教育者、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之一。

(冉杰俊/博士在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思政微信大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