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研究

2022-07-07陈晓峰

华东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艺

文/陈晓峰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关键字:互联网;文艺传播;新变化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文艺行业规模飞速扩张,文艺创作生态日益优化,用户数量也大幅增长。网络文艺、网络戏剧、网络影视等新型文艺门类不断涌现,优秀作品迭出,已成为当代我国文艺发展浪潮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生力量。

1.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传播给传统文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资源。平台由因特网、数字化、计算机等多种传播媒介融合而成,用户只要注册相关的App,就可以登录各种综艺、短视频、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展示平台,大大降低了大众接触优秀传统文艺的门槛。

1.1 分众传播

随着互联网文艺传播的更新换代、媒介的多样化,传媒公司需要构建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路径,研究互联网文艺传播和新兴媒介发展规律,在传播上注意研究用户特点,根据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不同因素划分人群,充分考虑分众需求,提高传播对象和内容精准度,实施差异化精准推送,积极提供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互联网文艺。

1.2 贴近生活

互联网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往往既是网络作品的创造者,又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文艺两新”群体绝大多数也是通过互联网投身于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对提升网络文艺的创造生命力,充分发挥网络文艺创新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文艺创作群体由于来源极其广泛,与社会联系极其紧密,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的作品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但由于这个群体基本来自体制外,普遍缺乏归属感,娱乐性和现代性元素极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艺网军”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1.3 媒介融合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方式从大众传媒的“点对面”往分众传媒的“点对点”过渡,用户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文艺信息转化成大传媒公司为其量身定制信息。创造网络文艺价值理念,以提升受众感受,这种传播倾向也直接导致了社会阶层和文艺需求之间的“碎片化”。这就要求提升网络文艺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和文艺修养,在创作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等融入到创意创作中,通过作品传递和指引,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创作观和职业观。

2.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发展态势

2.1 互联网文艺传播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2020和2021两年,互联网文艺在调整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充分展现了新生事物的蓬勃朝气和新兴文艺形态的生机活力。其中,创作生产积极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题材、类型丰富多样,类型化生产向纵深推进,IP开发多样化、精细化,“质量为王”意识日益增强,文艺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新形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艺“出海”持续推进,呈现稳步发展、创新发展的总体基调。

2.2 互联网文艺传播的技术化

网络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艺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广泛的,从经济到政治,从文艺到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目前网络科技技术在我国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不断丰富了文艺的呈现方法。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内,数字化媒体科技和大数据分析应用技术将会占据所有产业,利用新兴媒介的互动优势,实现科技和艺术的结合,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让文艺内容产生更强的互动性,从而获得更多听众人群。“互联网+”文艺生态的形成,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艺术人文领域一个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2.3 互联网文艺传播的主流化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艺、网剧、网络综艺节目等文艺创作形态的发展,文艺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作品种类众多,并涌现出了一些已获得社会受众高度认同的文艺佳作。特别是现实题材的互联网文艺作品呈现了总体上升的良性趋势,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我国网络文艺的创作方兴未艾,作品质量明显提高,现实题材的创作逐渐摆脱野蛮生长,开始了精品化发展的新道路,从原来的一味强调技术转向内容为王,行业发展也逐渐从他律转向到自律。网络文艺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彰显,网络文艺日益跻身于中国文艺的主流发展行列。

3.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研究内容

3.1 创新网络艺术,守正文艺评论

在“互联网+”时代,唯有立足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的新态势、正视文艺理论批评实践中的真问题,中国文艺理论才能有真正创新的土壤。传媒公司应坚持文艺与时代需求同步、以民生为中心、以精神食粮服务民生、用明德文艺带动社会时尚,坚持民族自信,培养精品意识,强化文艺行业自律管理,提升作品水准,建设网络文艺发展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3.2 加强政策法规管理,营造良好互联网文艺生态

健康发展网络文艺,无疑需要创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要为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为文艺发展营造一个广阔、干净的天空。而网络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者也必须提高作品水准,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创造内涵精深、思维精深、制作精美、具有艺术温度与道德感染力的网络社会主义优秀文艺作品。同时针对网络文艺领域,政府应推动互联网领域专门立法,建立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基本法律,保障网络文艺营造风清气正的空间。

3.3 强化精神引领,树立文艺精品

建设全市最先进的网络文艺阵地,文联系统要集中精力搞好“一官网一公众号”建设,开设《新文艺组织》《文艺展厅》等栏目,及时推送信息,总结推广全市文联系统经验做法、活动信息,展示优秀文艺工作者风采,展现各类主题文艺活动面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页资源的指引作用,鼓励将传统文艺的优势和精髓带到网络文艺中,提升网络文艺质量,使网络文艺朝着深刻、大气、庄重、成熟的方向迈进,打造精品的互联网文艺,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文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文艺“培根铸魂”。

4.互联网时代文艺传播的引导策略

4.1 注重思想教育,提升文艺认同感

文艺作品具有思想性,这是文艺理论的常识。传媒公司应加强精品的创作,抓好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和特色题材三个重点,契合群众之需,提升群众水平;在提升品质、品位、品牌上下功夫,用老百姓感兴趣的方式传播作品,让老百姓在作品中汲取力量;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和弘扬传统艺术的魅力。总之,创作者要尽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高度重视文艺的思想性,努力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4.2 建立多样化的文艺传播渠道

互联网文艺的传播是连接文艺与受众的桥梁。文艺本身是多个层次的复合体,互联网文艺要实现作品自身的价值,从多方位探索多种适合的传播渠道,在社会上发挥积极影响。微博、微信、抖音、网络直播等新媒介都成了信息传播的新形式。新媒介为文艺生产与消费建立了许多新平台,有利于丰富文艺作品形态、提升文艺消费体验等,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创作者和网民的参与热情,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4.3 构建立体多元的文艺传播体系

传媒公司应立足网络文艺实践,以创作生产为中心,深入研究互联网文艺创作、欣赏、评论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引导和促进,在工作开展中将互联网文艺确定为一个专门文艺类别,从提倡和加强互联网文艺专门性的创作、传播、评价、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和宣传,提升规格,扩大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在互联网文艺创作上开展高规格的评奖评价体系建设和激励措施实施;在学术研究上加强对互联网文艺基础理论、艺术规律的体系化研究;在互联网文艺人才培养上深化调研,增强针对性、专业性、规模体量。

5.结语

互联网时代,传媒公司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多方面、多策略地实现传播的数智化。

猜你喜欢

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文艺联合五月好书榜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古代文艺青年“晒图指南”
信封上的小文艺
□文艺范
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