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神奇的大麻哈鱼

2022-07-07王继隆李培伦唐富江鲁万桥王炳谦

中国水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禁渔期耳石栖息地

文/王继隆 李培伦 唐富江 鲁万桥 王炳谦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鱼,它在淡水河流中出生,在海洋中生长,长大后再返回出生河流繁殖,这就是大麻哈鱼。大麻哈鱼是一种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其洄游历程演绎了它悲壮而凄美的一生。

一、大麻哈鱼的生长发育史

大麻哈鱼在江河里出生,刚孵化出的幼鱼腹部带有卵黄囊,为幼鱼早期阶段的生长提供所需营养。幼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待翌年春季长至25mm~50mm(体叉长),便开始降河入海。大麻哈鱼幼鱼主要摄食昆虫幼虫和成虫、桡足类和圆虫类,摇蚊幼虫为其主要摄食对象。幼鱼到达河口时会逗留一段时间,待到鱼体发生适应海水的生理变化后再向外海迁移,此后2年~5年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成熟以后溯河而上,回到出生河流中繁殖。由于海水、淡水之间盐度的显著差异,大麻哈鱼洄游进入淡水河流后不再进食,只靠积蓄在体内的能量逆流游向出生的河流。

与此同时,大麻哈鱼还要防御棕熊、猎鹰等大型动物的捕食,与湍急的河水、巨大的漩涡作斗争,甚至要躲避暗礁险滩、跳过瀑布,可谓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直至到达它们的出生地——产卵场。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环境条件要求较为严格,一般选择水质清澈、环境僻静,水温5℃~7℃,水体pH值为7.2~7.4,水深1m~3m,底质为砂砾且具有涌泉、冬季不结冰或结薄冰的河湾。到达产卵场后,大麻哈鱼开始寻找配偶,准备婚事,筹建洞房。雄鱼用尾鳍不停地拍打砂砾,筑造安全的产卵窝子,产卵窝子一般为直径1m左右,深20cm~30cm的圆坑,雌鱼在窝子内排出卵子,雄鱼随后将精液撒在上面,这是大麻哈鱼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随后雌鱼用尾鳍拨动砂砾,将受精卵掩埋。

受精卵产出后,亲鱼一直守护在旁,体力逐渐消耗殆尽直至死亡。它们用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守护着后代,完成了繁衍后代的毕生使命。此时,受精卵正悄悄地孵化出小鱼苗,经过近四个月的时间,也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靠“父母”留下的卵黄囊滋养而逐渐成长的大麻哈鱼幼鱼待开江后游向大海,周而复始,维持大麻哈鱼种群的延续。

大麻哈鱼究竟如何设法横渡海洋找到回乡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个谜。目前科学家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科学家发现大麻哈鱼脑袋里有小小的铁粒子,像罗盘一样,能够感知地球磁场和日月星辰的位置,帮助大麻哈鱼沿着地球的磁力线找到返乡之路;另一种说法是大麻哈鱼依靠灵敏的味觉与嗅觉,凭借着对“家乡”气味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这种悲壮的场面,一直延续了千万年。所以说大麻哈鱼是自然界中神奇的鱼类之一,它的一生是执着的、无畏的、凄美的、壮烈的。大麻哈鱼的洄游历程生动地展现了游子对故乡的依恋,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出生与死亡的交替。

二、大麻哈鱼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现

大麻哈鱼(Chum salmon)为鲑科、大麻哈鱼属,是六种太平洋大麻哈鱼类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及其沿岸附属河流。我国境内大麻哈鱼主要分为四个地理种群,分别为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群体,其中以乌苏里江群体最多,其次为黑龙江、图们江群体,绥芬河群体数量最少(每年仅有1000余尾)。大麻哈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世界名贵经济鱼类,在黑龙江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大麻哈鱼作为优质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肉红色,味道鲜美,除鲜食外,还可盐渍、熏制。大麻哈鱼的鱼卵更为名贵,营养价值很高。相关研究分析指出,大麻哈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9.83%,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其肌肉中的脂肪品质高,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EPA和DHA含量较为丰富。矿质元素含量也非常丰富,其中K含量最高,有利于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和体液酸碱平衡,参与体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微量元素中Fe、Zn含量较为丰富,有利于提升人体新陈代谢水平。

三、现资源量不及20世纪80年代的十分之一

洄游至我国境内的大麻哈鱼9月上旬左右开始出现,群体数量逐渐增多,至9月下旬左右群体数量达到高峰,10月中上旬数量逐渐减少,直到江河封冻前洄游结束。大麻哈鱼溯河洄游期间数量结构呈现波动趋势,但洄游期内性别比例及体叉长、年龄等生物学参数差异并不显著。大麻哈鱼幼鱼的降河迁移期为每年的4月上旬~6月上旬,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5月中旬。

我国境内大麻哈鱼怀卵量一般为2800粒~5300粒,回归群体的年龄范围为2龄~6龄,以3龄、4龄个体为主。其中,雄性年龄范围为2龄~6龄,以3龄个体为主;雌性年龄范围为3龄~6龄,以4龄个体最多。体叉长范围为46cm~75cm,平均为60.1cm,雌性个体规格稍大于雄性个体,体重范围为1100g~5500g,平均为2765.4g。大麻哈鱼雌、雄个体间叉长生长速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性成熟年龄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显著。

近年来,大麻哈鱼回归群体存在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受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影响。此外,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栖息地环境被破坏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大麻哈鱼产卵场范围大大缩减,很多河流已多年不见大麻哈鱼的踪影,资源量逐渐衰退到不及20世纪80年代的十分之一。面对严峻的资源状况,大麻哈鱼保护和种群恢复工作亟须实施。

四、大麻哈鱼保护措施正逐渐开展

针对我国大麻哈鱼资源衰退的状况,渔业管理部门积极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以恢复其资源,渔业科技人员也围绕大麻哈鱼资源保护与恢复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技与理论支撑。

(一)设立禁渔制度

通过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的实施,减少对大麻哈鱼回归群体的捕捞,让更多的大麻哈鱼亲鱼返回产卵场繁殖,提高大麻哈鱼幼鱼的资源补充量。目前,黑龙江、乌苏里江秋季禁渔期为每年的10月1日~20日,充分保护了大麻哈鱼的回归群体。

为更好保护大麻哈鱼资源,黑龙江、乌苏里江一些沿江县市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延长禁渔期。例如,抚远市政府近年来在其境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水域延长秋季禁渔期,以更好保护大麻哈鱼等鱼类资源。

建立大麻哈鱼保护区,设立常年禁捕区,有效保护大麻哈鱼产卵场、洄游通道等栖息环境,控制对大麻哈鱼的捕捞。例如珲春河、红旗河大麻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得大麻哈鱼的栖息生境免遭破坏,保护了大麻哈鱼资源。

(二)开展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恢复大麻哈鱼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建有三处大麻哈鱼增殖放流站,分别位于抚远市、东宁市和珲春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放流站每年都在各自水域放流一定数量的大麻哈鱼幼鱼。此外,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大麻哈鱼课题组也在汤旺河、呼玛河等黑龙江流域的上游水域放流一定数量的大麻哈鱼,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增殖放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大麻哈鱼种群的相对稳定。

为掌握大麻哈鱼增殖放流的实际效果、完善增殖放流工作方案,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在陆续开展。相关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麻哈鱼物理标记(剪脂鳍)、耳石荧光标记、耳石锶标记、耳石温度标记等试验,对比分析了大麻哈鱼的标记方法。

不同的标记方法各有优缺点,物理标记方法是在大麻哈鱼放流前期减去脂鳍,以此作为回归群体人工增殖群体和野生群体辨别的依据。该方法对回归群体的检测较为简单,但标记工作量大,对于大规模的放流群体标记难度大,难以全部进行标记。耳石荧光、温度、锶标记方法对放流苗种的标记较为简单,容易实现群体规模化标记,但是对回归群体的检测较为复杂,需要解剖取出耳石样本再进行检测分析。在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工作中,一般根据放流数量的多少,选择采用物理标记、耳石锶标记或耳石温度标记方法。

大麻哈鱼具有溯河洄游的特征,且个体性成熟时间存在差异,同一年度放流的幼鱼需要经过2年~6年才能完全上溯回归,即需要6年时间才能够完全统计出该批次放流苗种的回捕率。因此,针对大麻哈鱼增殖放流回捕率的统计需要持续多年跟踪监测,近年来,绥芬河大麻哈鱼人工增殖放流的回捕率约为0.3%。此外,为完善补充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时间、地点等信息,提高增殖放流群体的适应性,提高放流效果,科技人员对大麻哈鱼幼鱼降海迁移情况进行监测,掌握了降河迁移的主要时间及环境特征,为丰富增殖放流方案提供了依据。

(三)栖息地保护及修复

适宜的栖息地是物种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麻哈鱼洄游通道的畅通性和产卵场环境的适宜性是其完成生活史过程的关键。栖息地保护工作也引起人们的重视,主管部门设立大麻哈鱼保护区对其栖息生境加以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考虑过鱼设施以保证大麻哈鱼洄游通道的畅通。目前,我国境内不少大麻哈鱼产卵场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基本功能正在逐渐丧失,栖息地修复工作将是今后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针对上述状况,已有科研人员尝试开展大麻哈鱼栖息地的修复工作。在汤旺河、呼玛河示范水域通过底质改造、河道疏通等措施,使得放流的大麻哈鱼幼鱼最后能够溯河回归,亲鱼能够在示范区内繁殖,受精卵成功孵化,幼鱼顺利降海迁移。该项工作也为今后大麻哈鱼产卵场修复工作奠定了研究基础,但不可置否,大麻哈鱼栖息地修复及种群重建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难度大,目前只是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建立稳定的种群仍是今后的工作目标。

(四)开展全人工繁育、保种工作

全人工繁殖是保护、保存珍稀、濒危野生鱼类种质资源的有效措施。目前,大麻哈鱼人工繁殖技术早已成熟,在增殖放流工作中普遍被采用,已有研究人员对大麻哈鱼人工养殖中盐化及其对生理生化指标与性腺发育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在大麻哈鱼人工养殖试验中,经过2年~3年的人工饲养,大麻哈鱼平均规格已达到2kg。但目前大麻哈鱼尚未实现全人工繁殖,这也是制约大麻哈鱼人工保种的关键技术难点。

五、大麻哈鱼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针对大麻哈鱼资源衰退现状,为更好保护和恢复大麻哈鱼资源,结合目前开展的相关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完善禁渔期、禁渔区制度

鉴于我国大麻哈鱼资源衰退状况,应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从亲鱼和幼鱼两方面强化大麻哈鱼的制度性保护。根据大麻哈鱼溯河群体的洄游特征,适当延长禁渔期、扩大禁渔区范围,让更多大麻哈亲鱼上溯到产卵场繁殖。在大麻哈鱼幼鱼降海迁移期间,制定相应的渔业管理制度,限制捕捞作业时间和网具,保证大麻哈鱼幼鱼能够顺利入海,避免大麻哈鱼幼鱼资源遭到破坏。

(二)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完善增殖放流方案

大麻哈鱼现有增殖放流效果较为显著,投入产出比达到1:2.87,对大麻哈鱼种群维持和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应完善增殖放流工作方案,尽量扩大增殖放流规模,进一步提高增殖放流实际效果。根据大麻哈鱼幼鱼野生群体降海迁移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特征,增加放流地点数量,选择具备产卵场功能的河流上游水域作为放流地点,提高放流幼鱼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承载力,又可以促进将来的回归群体顺利进入产卵场参与繁殖,提高下一代幼鱼孵化成功率,扩大补充群体规模。同时,要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加强增殖放流过程监控,有序引导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大麻哈鱼增殖放流。

(三)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捕捞

严格执法是保证管理制度取得实效的前提。在渔政执法中要坚决取缔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破坏性大的违禁作业网具、违法渔船等,在大麻哈鱼洄游期和重要栖息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使用“绝户网”、电毒炸鱼以及在禁渔期、禁渔区捕捞等各类违法行为,保障大麻哈鱼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四)探索推进减船转产,降低捕捞强度

落实不断压减捕捞总量政策要求,逐年压减相关江段捕捞渔船数量。不断降低捕捞强度,涵养资源,促进大麻哈鱼等鱼类资源的恢复。鼓励各地制定相关转产转业优先安置和扶持政策,引导捕捞渔民减船转产、退捕上岸,营造良好的退捕秩序与氛围。

(五)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持续开展大麻哈鱼资源及种群动态监测,掌握大麻哈鱼资源现状及变动趋势,构建并完善大麻哈鱼产卵场、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地信息档案。配套进行大麻哈鱼栖息地修复与种群重建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水域修复技术的示范引领,逐步推广至其他待修复水体,为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资源养护氛围

建立常态宣传、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各信息传播平台及时向渔民推送禁渔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渔民群众守法作业的自觉性。通过各类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增强保护大麻哈鱼等鱼类资源的责任意识,营造珍惜野生鱼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鱼类保护工作。

虽然大麻哈鱼保护工作在逐步推进,但保护工作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让神奇的大麻哈鱼继续演绎它精彩的传奇故事。

猜你喜欢

禁渔期耳石栖息地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长江十年禁渔影响你今年吃鱼吗
耳石症如何治疗
我国七大流域将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
猛一转身就眩晕或由耳石症引发
BEAN SCENES
你了解耳石症吗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耳石不是“耳屎”
磁县认真开展禁渔期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