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2022-07-07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细菌性草鱼水温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签:李清 审核:梁艳 分析员:阴鸿达

6月进入夏季,水生动物摄食量加大,养殖水体中残饵和排泄物逐渐增加,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根据近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我们对6月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并结合近期部分养殖区域斑点叉尾鮰和对虾大量死亡情况,提出了夏季防病措施,供参考。

6月水产养殖应该重点关注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等疾病。

(一)鱼类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和金鱼等,发病水温在8℃~20℃。患病鱼呼吸缓慢,体色发黑,肛门红肿,贫血,鳃颜色变淡并有出血点。四川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发现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22℃~28℃。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江苏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刺激隐核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卵形鲳鲹和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发病水温为22℃~26℃。水体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可诱发该病暴发。患病鱼体表和鳃出现大量黏液、有许多小白点等症状,镜检小白点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福建和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为18℃~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患病对虾停止摄食,临死时在池塘边水面游动。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为16℃~32℃,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患病虾肝胰腺萎缩,肌肉发白,鳃和足发黑。浙江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主要危害对虾。患病虾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虾。患病虾生长缓慢,表皮畸形。广东等省份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养殖前应对池塘底部进行翻耕、晒塘,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药物清塘,养殖过程中使用碘制剂与中草药兑水泼浇,对病菌起到杀灭和抑制作用。

选择优质苗种。放养检疫合格的苗种,严把苗种关,从源头杜绝携带病毒的苗种进入养殖池塘,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少量多次,杜绝过度投喂。

温度剧变、台风、暴雨等极端气候前后应及时调控水质。低水温期严禁进行拉网和放养操作。

加强巡塘,及时捞出病死鱼虾,并进行集中消毒、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加强病害监测,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扩散、控危害。

贵州省

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签:许劲松

审核:许劲松 分析员:温燕玲

6月水产养殖动物处于生长和摄食高峰期,病原微生物随之增加,同时天气变化大,水产养殖动物应激反应大,易发生病害,应重点做好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锦鲤疱疹病毒病、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防控。

1.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鲢、鳙、鲤、鲫、草等淡水鱼类,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5月~9月为高峰期,水温9℃~36℃均有流行,25℃~30℃发病最严重,严重的养殖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5%以上。

2.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危害草、鲤、青鱼等,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25℃~30℃发病最严重,死亡率在50%~90%。

3.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草、青、鲤、鲫、罗非鱼等,从鱼种到成鱼均可发生,流行于4月~10月,适宜水温15℃~30℃。

4.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感染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主要在2℃~28℃,发病高峰在22℃~28℃,可导致80%~100%的死亡率。

5.车轮虫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4月~7月流行,发病适宜水温20℃~28℃。水质差、有机质含量高、放养密度大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6.锚头鳋病:此病感染率高,流行季节长,12℃~33℃均可繁殖,重点关注鲢、鳙、草、鲤等品种。

1.细菌性败血症:清除过厚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或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泼洒;也可用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拌饲投喂。

2.细菌性肠炎病: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可用三黄散、板蓝根末等中草药进行治疗;也可用大蒜素或甲砜霉素粉、复方磺胺二甲氧嘧啶粉拌饲投喂。

3.细菌性烂鳃病:清除池塘过厚淤泥,可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溶液全池泼洒;可用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添加到饲料中,每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量100mg~200mg,连喂5d~7d;或用氟苯尼考拌饲投喂3d~5d。

4.锦鲤疱疹病毒病:优选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做好隔离与检疫等预防措施;对水源、繁殖用的鱼卵和亲鱼、引进的鱼苗及相应设施等进行严格消毒,切断传染源。

5.车轮虫病:发病时用1.2mg/L~1.5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6.锚头鳋病:发病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溶液或4.5%的溴氰菊酯溶液全池泼洒。

吉林省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签:杨质楠

审核:蔺丽丽 分析员:孙宏伟

吉林省6月气温逐渐升高,水温也不断上升,最高可达30℃,同时常伴有雷雨等天气。此期间应注意预防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非病原性疾病。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相关疾病的预防和监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现将常见病症及防控方法分析如下。

1.草鱼:易发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鳃、赤皮病、车轮虫、小瓜虫、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鱼虱等。

2.鲤:易发锦鲤疱疹病毒病、鲤浮肿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鳃、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鱼虱等。

3.鲫:易发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鳃、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鱼虱等。

4.鲢、鳙:易发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中华鳋等。

(一)预防措施

在水产动物养殖的过程中,对病害要坚持以防为主,做好防控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

1.养殖池塘应做好工具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定期用消毒剂(如聚维酮碘、三氯异氰尿酸等国标渔药)对池塘水体消毒,保持优良水质环境;适时开机增氧等。

2.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关注天气变化,减少应激反应,加强巡塘,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3.提高饲料质量,不投喂过期、变质饲料;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等提高水生动物抗病力;控制饲料投喂量,不过量投喂。

4.拉网、运输、放养等尽量规范操作,减少鱼体受伤,避免细菌侵入。建议拉网、运输、放养后及时对池塘使用消毒剂(如聚维酮碘等),预防细菌感染。

5.购买检疫合格的鱼苗、鱼种,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传播,鱼苗投放入池前用食盐或者高锰酸钾浸浴消毒。

(二)治疗方法

1.病毒病

目前病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以预防为主,在病毒易发季节注意改善水体环境,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或注射疫苗提高鱼体免疫力等,能有效降低病毒病发生机率。

2.细菌性疾病

发病养殖池应使用聚维酮碘、三氯异氰尿酸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对水体进行全面消毒,使鱼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三黄散等药物拌饵投喂,或添加维生素等。

3.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首先应从病原着手治疗,先杀虫再杀菌。使用有针对性的国标杀虫渔药全池泼洒。间隔1d~2d后,使用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防止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避免鱼病暴发时造成大量损失。

渔药的使用,要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规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水温、pH值、溶解氧、盐度等)使用不同的药物,或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合理使用渔药,避免盲目用药、滥用药等。

江西省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应用处

审签:裴建明

审核:田飞焱 分析员:孟 霞

6月有芒种、夏至两个节气,江西省气温、水温持续较高,月降水量偏多,天气变化大,是水生动物病害的多发期,广大养殖户要格外注意。水产养殖生产重点抓好投饵、防病、调水等管理工作。结合历年情况及生产实际,现将6月易发生的疾病预测如下。

1.草鱼:易发生“老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暴发性出血病,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等病害,重点关注主养区域、精养区域。

2.鲢、鳙、鲤、鲫: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病、打印病,中华鳋、锚头鳋、鱼虱、指环虫等病害,重点关注各养殖区域。

3.黄颡鱼:易发生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虹彩病毒病、爱德华氏菌病、水霉病等,重点关注丰城、新余等主养区域。

4.甲鱼:易发生腮腺炎、细菌性败血症、腐皮病、粗脖子病、白点病、白底板、溃烂病等,重点关注主养区域。

5.泥鳅:易发生出血病、肠炎病、水霉病、烂尾病、烂身病等,重点关注瑞昌市、新干县等主养区域。

6.小龙虾:易发生白斑综合征、肠炎病、纤毛虫病、黑鳃、软壳、脱壳不遂等病(症),重点关注小龙虾产业集群养殖区。

1.加强鱼病预防,做到“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定期用生石灰等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按照要求科学、规范用药,注意休药期。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平衡水温。

2.治疗细菌性疾病,可用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常配合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效果更好,外用消毒剂消毒。

3.草鱼出血病在苗种期应注射灭活疫苗,流行季节每隔20d~25d用消毒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或食场泼洒,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

4.小龙虾在5月~6月易出现各种综合病症,需做好池塘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多关注水草状况,有没有挂脏、发黄、黑根、烂根等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投喂,使用优质饲料。死亡小龙虾要及时捞出,深埋处理。

5.科学投饲。日常管理中要掌握好投饲量,注意饲料的贮藏,保持饲料的鲜度,杜绝投喂霉变的饲料。

6.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暴雨天气的应对准备。主要包括及时加固养殖设施、疏通排灌水道、采取增氧措施等以防范低气压引起水体缺氧,做好强降雨引起水质变化等防范工作。

山东省

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

审签:邓丕岳

审核:徐 涛 分析员:倪乐海

1.淡水鱼类:草鱼、鲤、鲫、鲢、鳙等易感染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细菌性疾病。

2.海水鱼类:鲆鲽类易发生腹水病,重点关注鲆鲽类工厂化养殖区。

3.对虾:易感染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重点关注对虾主养区。

4.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较多,重点关注沿海刺参养殖区。

1.预防淡水鱼类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可采用生石灰、聚维酮碘或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消毒。发病时,应及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拌饲内服,同时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山青五黄散、双黄苦参散)内服,增强治疗效果。

2.预防鲆鲽类腹水病:要注意养殖用水须经严格过滤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在投饵上尽量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减少幼杂鱼使用量。发病时,及时隔离、清除病鱼,并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同时应注意养鱼池及工具及时消毒。

3.预防对虾类的白斑综合征:应做好对虾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养殖时选择经过苗种产地检疫的健康虾苗。通过定期换水、调整养殖密度、适时增氧、科学适量投喂等措施,做好水质和底质调控工作。

4.预防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应做好对虾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养殖过程中定期换水、适时增氧等措施调控水质,定期检测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严格控制饲料投喂量。天气和水质指标异常时应停止投喂或减量投喂。患病池塘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捞出病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池塘养殖设施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5.预防刺参的腐皮综合征: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发病后,及时将发病个体拣出,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三氯异氰尿酸等进行消毒,全池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粉等改善水质。

安徽省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审签:蒋 军

审核:魏泽能 分析员:魏泽能

俗话说“吃了端午粽,就把寒衣送”。安徽省6月气温会持续上升,最高气温可能达到35℃,水温也会剧升到30℃左右;多阴雨,有雷暴、强对流等天气出现。初夏季节环境温度变化快,水质逐渐富营养化,水生动物疾病趋于频发、高发。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草鱼“三病”均进入高发期,广大养殖户应加强管理,及时预防,同时要注意缺氧泛池。

1.鲫鱼:易发细菌性败血症、锚头鳋病、指环虫病、孢子虫病。安徽省池塘高密度养殖区为重点关注区域。

2.草鱼:易发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肝胆综合症,也可能会发生草鱼出血病。安徽省池塘养殖二龄草鱼地区为重点关注区域。

3.白鲢:易发锚头鳋病、中华鳋病,并可能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安徽省池塘高密度养殖区为重点关注区域。

4.河蟹:可能会发生蜕壳不遂,池塘高密度养殖可能会发生黑鳃或烂鳃病。当涂县生态养蟹区,无为县、芜湖县池塘养蟹区为重点关注区域,宣州区幼蟹养殖及其它养殖区也应关注。

5.小龙虾:6月水温逐渐升高,小龙虾摄食量增加,残饵粪便排放增多,水质变差,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虾虹彩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监测阳性率较高。这个时期是小龙虾早繁放养种虾的关键时期,安徽省稻田养虾集中区为重点关注区域。

6.甲鱼:易发腐皮病、腮腺炎、白底板病。6月是温室甲鱼移往外塘进行生态养殖的季节,怀远县、南陵县、无为县等龟鳖养殖区应重点关注与防范。

6月是各类鱼苗培育夏花鱼种的关键时节,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高发,安徽省池塘培育夏花鱼种尤其是高密度培育的地区为重点关注区域。

1.预防车轮虫病。应适当向池内加水,调节池水有机物浓度,使用国标渔药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其他药品进行治疗。预防或治疗鱼类锚头鳋、中华鳋病使用晶体敌百虫,国标渔用兽药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等药物对锚头鳋很有疗效,对指环虫病也有一定效果(敏感鱼类慎用)。

2.预防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和其他细菌性疾病。首先应加强管理,定期加注新水,氨氮偏高使用光合细菌,有机质偏高时调节水质,投喂优质饲料,并用过氧化钙(水产用)消毒水体。根据2020年药敏试验结果,发病时选用病原菌较为敏感的国标渔药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水产用)治疗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和赤皮病。

3.预防草鱼出血病。在发病季节使用国标渔药聚维酮碘(水产用)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也可用过氧化钙(水产用)等消毒剂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国标抗生素类药物,有辅助治疗作用。

4.预防小龙虾疾病。6月是稻田插秧期,水位低,需打捞过密的水草,勤换新水。秧苗返青后,如果第二次投放虾苗或种虾,有可能会出现肠炎、腐壳溃疡及尾部水泡,可使用0.3mg/L~0.5mg/L聚维酮碘(水产用)泼洒消毒,严重时用恩诺沙星+三黄+V(水产用)拌饵投喂治疗。

5.预防甲鱼病害。避免甲鱼在放养过程中受伤,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投喂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适量添加天然饲料;温室甲鱼移往外塘放养,做好雌雄分池养殖。放养初期使用过氧化钙(水产用)消毒水体,适当加水改善水质。渔用兽药甲砜霉素粉、氟苯尼考粉等抗生素对治疗甲鱼细菌性疾病效果较好。

6.针对天气闷热可能造成的鱼、虾、蟹缺氧,应注意加强日常管理,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和水质情况,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注入新水、增氧等措施。

广东省

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签:张远龙

审核:林华剑 分析员:唐 姝

广东省6月气温逐步回升,约27℃~33℃。水温逐渐升高,降雨天气较多,受环境因素影响,水生动物病害逐渐增多。降雨天气前后要密切关注养殖池塘水质等环境变化,及时监测各种理化因子,做好应对因环境突变造成的病害预防措施。根据往年监测结果数据分析,随着温度升高,细菌性病害增多,特别是链球菌、气单胞菌、虾类弧菌病、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刺激隐核虫病等,可能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要注意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一)淡水鱼类

5月淡水养殖品种细菌病与寄生虫病暴发严重,如细菌性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溃疡病、车轮虫、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等,6月应重点关注草鱼、黄颡鱼等品种。

1.草鱼:鱼种阶段易发生出血病、烂鳃病,重点关注免疫注射率低的池塘养殖区域。养成期草鱼,易受寄生虫病与细菌病危害。

2.黄颡鱼:易发生爱德华氏菌病,重点关注珠江三角洲主养区。

3.罗非鱼:易发生链球菌病,重点关注粤西、珠江三角洲主养区。

4.鲈鱼:易发生虹彩病毒病与细菌病,重点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海水鱼类

易发生刺激隐核虫病等寄生虫病,重点关注潮州市、惠州市、珠海市、阳江市和湛江市。

(三)虾类

注意肠炎、烂鳃等细菌病的发生,以及养殖过程中,虾肝肠胞虫病的防范。重点关注珠江三角洲、粤西主养区。

1.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投放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植物的病害状况。

2.降雨天气频繁,鱼塘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泛池,注意观察水质和鱼虾的摄食情况,发现缺氧应及时加注新水,并采取增氧措施,必要时投放增氧剂。暴雨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能力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3.放苗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杀灭病原菌和清除敌害生物。苗种下塘前,做好消毒工作和防应激工作,避免病害暴发和应激性大量死亡。待天气稳定后,选择晴天,试水后无异常情况可放苗下塘。苗种下塘后要加强养殖生产管理,特别是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控制养殖密度,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

湖北省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审签:温周瑞

审核:韩育章 分析员:卢伶俐

根据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预测,湖北省6月气温25.6℃~26.1℃,较常年偏高0.5℃~1.0℃。这一时期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不仅要关注常见多发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同时,要高度关注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对水产养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湖北省6月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病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黄颡鱼细菌病、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白斑综合征、鳖溃烂病等。

1.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历年来对湖北省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各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2.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是一种较常见鱼病。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等,应引起各养殖区域的重视。

3.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鲫、团头鲂、黄鳝等。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当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导致流行。

4.车轮虫病:由大量、多种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适宜发病水温20℃~28℃。临床症状主要是“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等,是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湖北省各地的养鱼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养殖密集的鱼池,连续阴雨天气尤其容易引起暴发。

5.黄颡鱼细菌病:病原一般为维氏气单胞菌、鮰爱德华氏菌等。临床症状主要是病鱼离群独游,或静卧池边;病鱼头部发红、发黑或“头穿孔”,体表皮肤溃疡,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吻端、口腔、下颌部、鳃盖充血;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胃、肠内无食物,有的胃充满黏性积液;肛门红肿出血,或有腹水;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胆囊肿大。湖北省黄颡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鱼出血病流行。发病水温20℃~30℃,25℃~28℃最易发病。湖北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7.鲫造血器官坏死: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感染鲫鱼而引起,以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主要特征,15℃~30℃均可发病,25℃~28℃为疾病流行高峰。湖北省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8.白斑综合征: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区及稻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9.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在温室养殖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稚、幼鳖至成鳖均易感染。一旦发病,持续期长,危害较大。湖北省公安、京山等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1.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活、嫩、爽”的水体,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采取科学规范养殖措施进行水生动物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提高鱼体免疫力;优选抗病力强品种,降低发病率,减少渔药使用。

2.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3.寄生虫病防治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渔药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4病毒病可采用外泼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陕西省

陕西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

审签:李海建

审核:夏广济 分析员:王西耀

6月陕西省水温处于25℃~30℃,鱼类生长进入旺季,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池塘负荷加大。天气多变,偶尔会有强风雨,易引起池塘缺氧,轻则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重则发生泛塘。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提前开启增氧设备。

1.草鱼、鲤、鲫等品种:易发生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车轮虫病等,重点关注关中、陕南主养区域。

2.鲢鳙鱼: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病、锚头鳋病等,关注陕西省主养区域。

3.虹鳟、鲟:易发生寄生虫类疾病,如小瓜虫、三代虫;细菌性烂鳃、肠炎等,关注秦岭山区冷水鱼养殖场。

4.虾:易发白斑综合征等病毒性疾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关注陕西省黄河滩区、渭水流域对虾养殖场。

5.中华鳖:易发穿孔病、腮腺炎、白底板病。重点关注陕南、关中中华鳖主养区。

科学投喂,保证饵料质量。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青绿饵料要求青嫩爽口,配合饵料要求配方合理,营养全面。

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及时分塘,避免高密度养殖,生产操作时小心谨慎,防止鱼体机械损伤。定期用生石灰等药物做好水体消毒,并交替施用有益微生物使水体的透明度、溶氧、pH值等都保持在适宜的状态。

草鱼出血病在苗种期可注射灭活疫苗,流行季节每隔20d~25d用杀菌消毒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或食场泼洒,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

治疗细菌性疾病可先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同时配合中草药和维生素内服,效果更好。

小龙虾在5月~6月易出现各种综合病症,需做好池塘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多关注水草状况,有没有挂脏、发黄、黑根、烂根等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日常及时补肥和改底解毒,加强投喂,使用优质饲料。死亡小龙虾要及时捞出,作深埋处理。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暴雨天气的应对准备,主要包括及时加固养殖设施、疏通排灌水道,维护好增氧设备以防范低气压引起的水体缺氧,同时做好强降雨引起水质变化的防范工作。

猜你喜欢

细菌性草鱼水温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某轻型卡车水温偏高的分析及验证
奶茶泡茶水温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日产轩逸行驶时水温高
小草鱼的新邻居
屋檐下的小草鱼
草鱼为何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