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2-07-06廖艳芳雷鹏鑫邱继旺田石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练员双减机构

廖艳芳 雷鹏鑫 邱继旺 田石平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前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为更加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服务的行为,建立好培训的监管制度。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大量的校外文化补课,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青少年患有近视、肥胖、亚健康等不良身体状况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对青少年而言,身心健康是第一位,先有身心健康再到茁壮成长。近年来,国家鼓励体育培训机构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关注度持续上升。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存在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因此提高体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成为竞争的重点,于体育培训机构而言,迎来机遇时同样也迎来了挑战。

1、体育培训机构界定

大部分体育培训机构以俱乐部形式存在,由于发展时间短,暂无精准体育培训机构发展规律。目前体育培训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针对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班,另一种是针对于师资培训。而青少年兴趣班主要以校外体育培训为主,旨在拓展青少年体育兴趣,进一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就整个行业发展而言,起步较晚,多方面的发展相对不够成熟,在招生、教学和运营等方面,暂时没有标准可言。国家很早开放对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因此师资培训起步相对较早,师资培训最开始是针对学校体育老师、俱乐部教练以及裁判员来进行的培训,主要以提升教师技能为主,而现在社会上很多的培训,如,教练员培训,体育经纪人等,大多是为了体育的发展而展开的培训。

2、体育培训机构的生存现状及面临困境

2.1、“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机构现状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落实和家长对孩子教育观念发生的变化,我国体育教育培训市场迅速成为体育产业新增长点。在“双减”政策完全落实之前,各个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治理主体对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要求过低,甚至有部分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处于无证经营状态。而相当部分资本家看重体育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短期效益,加入到体育教育培训行业中,使体育培训行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稳定的师资力量、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对政策的认知,更有甚于出现“退费难”、“卷款跑路”的现象,导致体育教育培训市场混乱。

政策落实不一,体育培训行业标准参差不齐。各省市在贯彻落实政策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够通透,导致体育培训机构在长远发展、即时宣传及项目审批上出现一系列“卡脖子”的问题。政策落实旨在贴合实际情况,相反在落地工作上,出现生搬硬套或脱节情况,缺乏实质性。相关部门应简化繁琐审批程序,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审查,并出台规范体育培训行业发展标准文件。对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课程模式、后勤保障、风险预测等设置相应参考标准。谨慎学科培训转行加入体育培训行列,防止对体育教育行业发生大冲击。因此应对体育培训市场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主体部门加强对行业准入的资格审查,以规范化、标准化面向体育培训行业。

2.2、缺乏行业监督制度与培训内容备案

强化体育培训机构常态化运营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查,对不符合标准的培训机构责令其改正或强制关闭。体育培训机构的融资和收费应主要用于机构培训业务,并明令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体育教育培训主要市场是商业俱乐部,由于行业治理主体在监管中定位不明确,培训主体只需注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即可开展教育培训。且不同区域审批与监管的要求不统一,于是有不同监管性质上多主体职责相交错、其治理边界的不清晰成为治理主体监管来校外体育培训行业的又一大障碍。“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而大多数体育培训机构中课程枯燥且服务的趋同化严重,体育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内容应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对于符合相关办学条件的机构给予办理相关课程资格。体育培训机构的差异化不明显或消费者不够重视,与大部分体育培训机构现存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2.3、培训准入门槛较低和师资认证情况较差

我国在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准入上,俱乐部所开设的体育培训不受行业限制。“双减”政策落地前,大量资本涌入培训市场,消费者主要基于价格购买,不同运动项目间竞争加大,相对于固定成本较多的体育培训机构采取促销手段来增加营业额,易引发价格战。“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区分体育类与学科培训,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流程。依法查处未经批准和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要求体育培训机构持证上岗,加强未来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合法准入。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教练员主要是临聘教师或任命教师,缺乏教练准入行业标准。多数体育培训机构有单一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即可,体育培训机构的低门槛导致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体育培训机构部分教练员的专业素养较低和教练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体育培训机构的课程、服务质量。体育培训机构参与培训主体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骨骼易变形,因此旨在多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多数中考体育项目培训机构中,教练员为体校毕业的学生,某些机构为提高自身影响力,聘用运动员为教练,虽然运动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究教学理念实为“有技术无启发”的现象。

3、体育培训机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析

本影响因素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在一个行业中所存在决定其竞争规模和其程度的五种力量为波特五力模型,这五种力量纵横交错共同影响体育培训机构的吸引力。在此模型中所涉及到的五种力量模型包括:新潜在竞争对手的入侵,不同替换产物的威胁,采办方的议价本领,卖方议价能力和现有存在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而决定培训机构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培训机构的内部积累,强调不同的教学体系和多种技术的整合问题。

图1 体育培训机构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3.1、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的竞争力

在不同类型培训机构间,各式类型培训机构彼此影响、彼此制约。因此培训机构之间的行为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竞争反应,不同类型体育培训机构间固然有其相同性,但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上有些许差异性,每个培训机构都想基于收费价格、服务质量、培训内容、拓客渠道等多方面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优越的连锁型体育培训机构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跨区域连锁体育培训机构的营业额会在地区内占有高比重,统一的品牌商标、运营模式、收费标准、服务理念、培训体系等均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3.2、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对潜伏的竞争者来讲,可否顺利进入一个行业,首要是取决进入壁垒高下。新进入者要进入到新的行业当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垫付资本的能力,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体育培训机构对原始资本启动不同。而消费者在体育培训机构消费越多,体育培训机构所得的收益越多,当体育培训机构要继续扩张或引入新鲜血液时,更加要保证体育培训机构的的利益最大化。体育培训机构课程与服务的差异壁垒相对于其他壁垒较小,其可替代性较强,而培训机构在服务中转化的转介绍客户成本相对较低。

3.3、卖方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体育培训机构之中,卖方机构是为体育培训机构供给资本的组织机构,包括师资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料、体育培训机构运营模式、体育培训机构营销方案等。目前体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培训机构为下降谋划成本,雇佣员工多为兼职职员,该部分成员不具备有讨价还价能力。体育培训机构所用到的课程及资料等方面,大部分体育培训机构为自主研发课程没有本身的焦点课程和完全讲授系统。因此拥有完整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卖方品牌体育培训机构具备有相对较高的讨价还价能力。

3.4、购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消费者可以分为高消费群体和低消费群体,高消费群体对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学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要求较高。低消费群体在要求有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有服务和低价更加追求价格和性价比,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并不过多看重。体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购买者均为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由此可知其购买行为较单一,购买的数量偏少,消费者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议价能力不是很强。但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消费者议价的能力就更加富有弹性。

3.5、替代产品的威胁能力

在体育培训机构中,除体育培训机构以外另有其他的培训机构,互为替换,替代品来自多方面:(1)线上讲授平台;(2)体育培训机构以外的其他平行线机构;(3)分歧运动项目的培训机构。造成这些替代产品来源于替代产品的课程体系或服务质量以及购买成本的性价比。同样,线上教学平台的出现,更加的方便快捷,而课程产品、服务质量、价格差异会引发线上和实体之间的竞争,处理好则共同发展否则容易形成不良竞争氛围。

4、体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4.1、明确划分权责边界和体育培训内容备案

“双减”政策明确相关部门要对校外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并严格审批。第一,打造政府主管,体育各部门主导的协同治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确保各监管主体相互的配合;第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违规隐患时,各主管部门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打造良好的市场监管风气;第三,加强对体育培训行业的风险预测,预防体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退费困难”的现象。保障体育培训机构的平稳运营,维持好安定和谐的市场秩序。

体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落实体育培训内容登记,并集中整顿体育培训机构“乱收费”、“虚假广告”等现象。相关监管部门协同体育行政部门制定合理课程收费标准,针对未进行备案的体育培训机构课程予以警告,或相关部门应责令其关门整顿,待再次审核合格后继续营业。同时,体育监管部门要把握好体育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并清楚划分体育教育培训治理的盲点,避免跨部门决策,从而大力推进体育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

4.2、完善体育培训行业准入和师资认定体系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出台以及家长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越来越正视小孩参加各种体育培训,体育培训机构在大环境背景下迅速发展。“双减”政策之下,学科培训机构转为地下组织或家政服务,对体育培训机构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已经登记注册的体育培训机构在开展盈利性活动时,应符合规定要求。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备案机构的资格审查,对于违反规定的体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予以处罚。体育培训机构要具备优质的师资、合乎标准的软硬件配备设施以及稳健的资金来源。在收费上政府制定参考价目,加强对体育培训行业的收费管控,对个体差异地区分别予以政策扶持,严禁资本控制垄断行为。

不同运动项目教练员应有相对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体育培训行业要制定完善的教练员认定体系,国家严防把控不同项目教练员晋升等级证书,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分别设置准入规则并相应提高准入门槛。政府加大促进学校和口碑较好的体育培训机构合作,鼓励学校体育专业人才交流,鼓励优秀的教练员进行教学心得分享,打造出一批精英教学、管理团队,建立好高素质人才管理培养办法,和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建立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机构培训服务,针对体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制定出严格考勤制度。

4.3、建构阶段课程模式和差异化的教学团队

体育培训机构要注重阶段性教学和完整性教学。依据青少年不同的基础,分别设置兴趣班、基础强化班、精英班循序渐进,以达到不同教学效果。兴趣班旨在培训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引导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基础强化班旨在提高青少年心肺耐力、身体柔韧性及感知能力等。在体育培训中,打造出优质的教练员培训队伍,按照教练员的执教水平、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划分到不同兴趣阶层进行教学,完善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项目琳琅满目,涵盖范围极其广泛,体育培训机构在组织领导、营销宣传等不同方面要提升自身品质。在体育培训行业规范运营下广泛吸纳相应领域优秀人才,鼓励运动员转型,打造优质教学团队,为体育培训行业提供专业指导。加大对体育培训行业教练优质资源力度投入,创新体育培训机构教学体系,形成教学与反馈,提高体育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在错综复杂的疫情背景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复合型教学团队,融汇贯通发展体系,不断丰富并发展体育培训机构教学资源,共同推动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

5、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体育培训机构所面临各式各样的竞争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所造成的,从长远角度来看,体育培训机构要想在长期体育培训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在竞争基础上不断分析竞争中的优劣势,找到适合自身品牌的优势,充分发挥挖掘自身品牌优势,明确好机构内部的分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属于自己机构的特色课程,加强对优秀教练员的人才引进战略,形成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政府多主导优秀管理团队峰会活动交流管理经验,提高管理者管理理念,并出台一些简便的惠企政策,从而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进而增加体育培训机构在体育培训市场优势。

猜你喜欢

教练员双减机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