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展教一体”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2022-07-04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2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展品化石

鲁 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 高校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

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重要的构成之一,是高等院校为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基于所藏文物、标本、资料等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高校博物馆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多依托院系相关专业而建,具有学术性、系统性、小众性等特点。我国现有400 多家高校博物馆,包括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工程类、建筑类、人物专题类以及综合类[1]。高校自然博物馆多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为主,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科研和科普平台。与其他类型博物馆相比,高校自然博物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1)展品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和典型性。高校自然博物馆虽然面积与展品数量有限,但其展品和馆藏均围绕学科特色和科学前沿进行展陈和保管,每一件展品和展具均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教学价值。(2)展品的研究和保护充分依托高校教研人员。大多数自然博物馆的展品研究和保护主要依托博物馆专职研究人员,而高校自然博物馆则广泛地调动了高校多专业、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和师资力量。(3)展品是理想的教学标本。高校自然博物馆多位于高校内,是高校专业课教学和中小学科普的理想空间,典型的、系统性的展品在相关专业教研人员的研究支持下,是理想的、完备的教学标本。因此,高校自然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展教一体”功能。

高校自然博物馆在专业深度、师资力量、学科前沿、创新成果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1)内容缺乏普及性。从展教的内容上看,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较低的趣味性。虽然VR、AR 等数字技术的引入,能从表达方式进行创新,但始终无法体现高校自然博物馆在展教内容上的特色和专长。究其原因,可以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上,高校自然博物馆在布展和社会服务过程中,确实存在展品收集和陈列空间受限的问题,且由于高校管理制度等的制约,高校自然博物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相对其他博物馆更为困难;主观上,高校自然博物馆普遍重视标本、文物的典藏和研究,而忽视了将自身前沿的科研优势转化为通俗易懂、利于大众传播的科普作品的投入。(2)展教形式重结果而轻探索。从展教的形式上看,高校自然博物馆偏重于对科学史、地球历史、生命进化史以及科学技术基本原理的展示和宣教,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然而,自然科学的奥秘在于不断地探索和修正,在于人类的好奇心,在于科技与哲学、艺术等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过程,这也是高校创新能力的体现。如何将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探索的精神以及学科交叉的创新,提炼并体现在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展教场景,是极具挑战性的。(3)知名度小,辐射度低。从博物馆辐射度看,高校自然博物馆大多“深居”校园之内,空间有限,展品更新速度慢,公众宣传力度低,服务群体以本校师生甚至本专业师生为主,较少“走出去,引进来”。疫情防控新常态对高校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自然博物馆急需打开思路,让展教体系多元化。(4)缺乏博物馆专业人才。从专业人才建设上看,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述三个制约因素均与人才问题密不可分。追溯博物馆专业的历史可知,具有极强应用性的博物馆学是在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广泛兴建博物馆时应运而生,但我国高校博物馆专业起步较晚,招生规模较小,以考古学为主体,其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和数量无法满足我国博物馆行业蓬勃发展的需求[2]。高校自然博物馆需要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博物馆人才。研究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85%以上的日常接待和讲解由在校大学生完成,管理工作则由院系教学科研人员兼职或外聘人员完成,后者相对稳定,但前者流动性较大,且大多不具有综合学科背景和科普工作背景[1,3]。

2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展教一体”实践

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将“教育”置于博物馆使命之首,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充分强调和突出了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4],其展教功能强调趣味性、互动性、普适性和专业性。博物馆是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空间,博物馆的展陈和教育功能是时间、空间、心理的累积过程。“展教一体”强调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使之能够满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体验式、游戏化展示和教学,从而最大程度调动观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依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及展教资源,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高校自然类博物馆,展品包括化石、岩石、矿晶、构造等。结合上述高校自然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将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展教一体”功能发挥上的实践进行梳理与汇总。

2.1 结合科普研学基地建设,提高展教内容的创新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无论在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都是漫长而宏大的,对于非专业的受众来说,虽然化石、岩石等展品相对直观,但与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生命进化相关的科普内核相对抽象。在科普研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地学专业特色,着重将学科前沿的科研优势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与教学游戏。

2.1.1科学与艺术碰撞,“以点带面”启迪思维

在2019 年“地学科普日”活动中,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以“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为题,面向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开展了标本展示、科普讲座、VR 互动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展览以古生物化石为基础,通过大量运用模型、可视化工具和辅助性艺术作品,多角度作用于观众的感官。除了传统的参观讲解和问答互动外,还邀请了中央美院的相关专家,带领观众观察史前生命,“复刻”演化历史。观众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化石,描摹并刻制浮雕,发挥想象力。每一个化石是地质历史与生命演化中的“点”,而通过艺术手法的融入,可引导观众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面”,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与发散中,感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感受生命的力与美,获得自然知识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2.1.2课程建设“以点带面成体”,从自然现象到经典理论,展示学科体系

在科普基地的课程建设上,注重对高校体系化科研成果的依托,避免“知识点”的展示,强调学科的融会贯通。以讲解板块运动理论这一地学基本理论为例,从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模式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结论,是需要传达给观众和学生的常规信息。在设计这一知识模块的同时,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更偏重于传达从发现问题到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过程(图1),同时在解构问题的部分加入游戏化体验环节(图1),让观众用不同材料模拟和感受大陆地壳之间、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的碰撞。

图1 传达科学探索过程的教学设计示例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进行的展教内容的创新性探索,建立了丰富生动、体系化的科普内容。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被授予北京市科普基地、海淀区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青少年发展基地”,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引发幻想和动手实践的第二课堂。

2.2 通过“化石文化周”系列活动,提高展教形式的多维性

针对展教形式重结果而轻探索的问题,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深入调研K12 学生和非地学专业受众的接受度和兴趣点,在展陈形式上融合多门学科和区域特色,着重展示科学思维的普适性、科学求证的严谨性、科学研究的多维性,避免仅展示学科特色带来的片面性、单调性。

在“2018 北京大学化石文化周”活动中,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整合资源,改造了原有的展教区域,在学院楼外近600 m2的开放空间进行展教场景的搭建,将不同地方的博物馆展品“引进来”进行主题展览。地球历史包括生命演化史、板块运动史、环境变迁史三个重要组成部分[5]。据此,系列活动以五大重点化石产地(黑龙江青冈、贵州黔西南、重庆云阳、山东诸城、吉林延吉)设立化石文化日,每天一个主题展示地球历史的三大科学问题。以山东诸城化石文化日为例,展教区多维度展示了化石文化主题特色:(1)4 具化石骨架、26 块有代表性的单体化石标本(其中化石8 块,复制品18 块);(2)循环播放诸城城市宣传片以及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宣传片;(3)24 张海报宣传诸城恐龙科研成果、科普文化产品和诸城旅游产品;(4)诸城恐龙文化衫、“龙冠全球”摆件、诸城恐龙剪纸摆台等(非售卖)诸城化石文创产品生动展示化石文化主题;(5)“恐龙对对碰”互动环节,将牙齿化石和恐龙食性、遗迹化石与恐龙分类、形态特征与功能演化等重要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趣味问答的形式融入展教之中,并免费赠送诸城恐龙科普扑克。各地工作人员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和特产美食;特邀的科研、科普、化石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带领观众解读了我国化石保护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多元化的展教体系与展教场景的重构,更好地传递了地质学研究中“将今论古”的科学思想,让参与者体验科研过程中的辛苦和快乐,引导其掌握观察、对比、总结归纳等科学方法。

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有效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学习,激发观众学习兴趣,观众自发与科学家、志愿者、地方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了轰动效应型展览的效果。展教活动不仅吸引了北京大学数百名师生与地球科学进行互动,还接待了来自北京市101 中学、北京大学附小和雏鹰社等近千名中小学师生、家长前来观展。为期2 周的特色展教活动,与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校庆联动,累积观展近万人次,极大地拓展了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展教活动辐射范围,形成了极强的文化品牌效应,有效提升了高校自然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地球科学的全民关注度。

2.3 通过展品和课程“走出去”,提高展教服务的辐射度

高校自然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专业度优势,但往往局限于某一主题成果和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对内(校内所有院系师生),其辐射度难以走出该专业,无法激发其他学科相关人员的兴趣,不利于交叉学科的融通与教学成果共享;对外(校外各观众群体),高校自然博物馆有限的空间和展品导致其社会知名度低,难以吸引关注度。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不仅让其他地区的展品和文化“走进来”,也让自己的展品和特色成果“走出去”,一方面走出“本专业”,一方面走出“本地区”,从而加强博物馆影响力和展教辐射度。

2.3.1在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对内展教方面,数字化的展教系统是高校博物馆提高展教辐射度的必经之路

高校自然博物馆受限于设备、经费、人员设置等问题,往往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数字化课程研发。秉持馆校结合的理念,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为本科生、研究生“翻转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程《地球与人类文明》以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的实物资料、北京大学地学教学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云平台的技术为依托,吸引了北京大学数十个院系以及清华跨校选课的大学生。非地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博物馆展教区直观认识矿物晶体、史前生命和地球构造,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VR 设备上“操作”微观世界的晶体形态。寓教于乐的晶体单形拆分活动降低了理解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深了学生对地学可视化、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的理解。高校自然博物馆通过知识体系在学科维度的“走出去”,可以达到“破圈”效应,同时有助于吸引更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博物馆的科普和建设中来。

2.3.2在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辐射度方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积极促成与其他地区的馆际交流,提高展教服务辐射度

滥用抗生素的话,即使是健康的宝宝,抗生素也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继发性腹泻的,所以儿童医院肺炎之类的病上抗生素的同时都要用上益生菌等药来防止继发性腹泻。我家宝宝2个月的时候过敏性的便血,最后腹泻也来了,便血没止住,越来越厉害,腹泻还越来越严重,当时的情况只能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就是被滥用抗生素的结果,打那之后我才知道有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引起继发性腹泻这回事。

2020 年,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通过“流动博物馆”的展教形式,在山东省青岛市城市传媒广场举办“宇宙的奇迹——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展”。通过古生物化石、矿物标本等200 多件实物展品,向参观者讲述地球诞生与生命演化46 亿年的历程,呈现地学研究在生产、生活、美育等方面的价值。在随后的“北京科学嘉年华”及“首都科普联合行动”中,北京、青岛两座城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动进行科普展教,百度直播参与人数近4 000 人,线下活动参与人数1 200 余人。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焦维新教授讲解了卫星导航定位的原理、北斗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怎样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度,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和军用中的巨大潜力。高校自然博物馆通过展品和课程在地理维度的“走出去”,有效促进了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观众群体与博物馆的链接,极大地提高了展教辐射度。

3 高校自然博物馆“展教一体”的实现路径

3.1 展教内容形式的创新

博物馆不只是展示和保存展品的地方,更是展示知识成果和探索过程的地方,陈列内容要突出教育目的。高校自然博物馆的“展教一体”,一方面要体现在科学普及中浅显易懂的内容以及社会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需体现在对高校科学交叉融合与相关课程教育的服务。当前,自然博物馆在展教区的“新”主要体现在展览形式,即展品和展板的更新,“高精尖”设备的引入。然而,“展教一体”要求展陈逻辑与教育内容的创新,避免展品的资料性阐述。因此,高校自然博物馆需一方面提高展教内容的逻辑性、特色性和趣味性,一方面着眼于科研成果到科普作品的艺术化转化及专业知识的多学科共性。

在科普内容和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以点带面成体”进行创新,“点”是自然现象与实验结果,“面”是“点”背后的经典理论与验证方法,“体”是依托“面”所建立的科学发现与研究体系。目前,大量的科普内容是散点式的,强调“知识点”,无法兼顾专业性、通俗性与系统性。高校自然博物馆拥有专业性、体系性的先天优势,只需把握“点-面-体”的逻辑规则,在知识体系上删繁就简,在传递过程中模块化、游戏化、数字化,即可将高校自然博物馆打造成“翻转课堂”的空间、展示自然科学魅力的空间。展具即教具,展陈内容即课程体系,降低学科门槛,形成“破圈”效应,有效激发观众的学习兴趣。

3.2 多元化展示科研过程,开放探索性项目

高校自然博物馆展品相对简单,空间相对较小,观众和学生停留在博物馆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高校自然博物馆在服务辐射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需要在展教区的多维度设计上下足功夫。

首先,相较于艺术类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高校自然博物馆在展陈内容上故事性较弱、不具备情感传达与引发共鸣的优势,容易进入资料性阐述的误区。因此,在展陈方面,高校自然博物馆需要围绕其系列性、典型性教学标本的优势,增强展教区的互动性和展教内容的多样性,比如将自然历史与风土人情结合,将科学研究成果与科研精神表达结合,将严谨的化石发掘与艺术化的复原图绘制结合。

其次,高校自然博物馆应着重思维引导过程,适度弱化知识传达过程。科学的探索是开放式的,结果可能不唯一。注重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方法的传授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更能体现并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展品特色和师资力量。比如,高校地质博物馆除了要陈列并讲解好典型的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是什么之外,还应通过讲解发现标本的故事和地质学家解读标本的逻辑,让观众了解科学家如何从不同时空的地层寻找蛛丝马迹,用岩矿和化石证据读懂地球这本“无字之书”,同时让观众了解到这个过程是充满论战和不断修正的。“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以史为鉴”这些辩证且充满哲思的科学思维的传达,通过开放的、探索类的博物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展教效果。

3.3 打破学科壁垒,大力培养高校自然博物馆所需人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无论是艺术类、历史类、自然类博物馆,都要求博物馆学打破与地质学、人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学科壁垒。因此,中国的科普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应与高校博物馆专业的发展相互配合。

首先,高校自然博物馆普遍缺少高学历、懂专业的专门人才,导致展教内容照搬硬套,同质化严重。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馆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国外的博物馆专业中已被充分实践,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博物馆人才[6]。当前中国博物馆学需突破考古学专业背景的单一学科限制,依托高校自然博物馆,通过多元化的馆校结合项目和课程,培养懂专业,会科普的人才。高校自然博物馆应为博物馆专业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知识体系和场景空间,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有效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思想、科技的精华。

其次,高校自然博物馆无法留住高学历科普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另一症结是缺少编制和经费。高校自然博物馆应积极探索人员管理模式和馆际沟通协作,提高展教服务辐射度和影响力,争取相关建设和人员经费,建立专门人才的招聘和考核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4 结语

高校自然博物馆在专业深度、师资力量、学科前沿、创新成果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也普遍存在内容缺乏普及性、展教形式重结果而轻探索、知名度小、辐射度低、缺乏博物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展教一体”强调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针对“展”与“教”的服务对象,对高校自然博物馆的有限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科普研学基地建设、化石文化周系列活动、展品省外特展及与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云平台课程共建四个方面的实践中,着重内容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传达,设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体验式、游戏化展示和教学,从而最大程度调动观众和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此外,中国博物馆学需突破考古学专业背景的单一学科限制,通过多元化的馆校结合项目和课程,培养懂科普、能科普的人才。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展品化石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气象科普展品创新设计的思考
国宝展品被盗案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