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及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2022-07-04张永亮

科学与财富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耕作玉米生长

张永亮

摘  要:为研究耕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及资源利用率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耕作模式,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光温水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间玉米干物质积累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产量均是深松处理最高,不同耕作模式間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深松处理的光温水利用率最高,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采用深耕的耕作模式,体提高玉米玉米产量。

关键词:玉米;耕作;生长;资源利用率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1],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因此,玉米产量的稳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增加玉米产量一直是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长期以来,为了盲目的追求产量,采取掠夺式耕作经营,不仅影响土壤生态资源,导致土壤退化、生态恶化等问题,还造成玉米产量品质下降,严重影响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耕作措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2],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耕作措施有翻、松、旋、耙、磨等,合理的耕作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活化土壤养分,减少土壤病原菌数量,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大量研究表明,深松耕作能够打破犁底层,提高耕层土壤质量,改善土壤通透性,有效提高耕作层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而实现粮食增产[3]。深松也能够对土壤理化性质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深松不改变土层位置。旋耕具有灭茬、浅松的作用,能够改善浅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孟战赢等[4]研究表明,深松+秸秆还田处理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提高玉米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千粒重。张玉娥等[5]研究表明,深耕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以及田间持水量。然而目前有关耕作模式对玉米资源利用率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设置4种耕作模式,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光温水资源利用率,为玉米高产栽培和合理耕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地于2020年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进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温度在10℃~15℃之间,年日照数在1096~1769小时之间,无霜期258天,年均降水量1044 mm,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有机质含量16.27 g/kg,碱解氮含量44.73 mg/kg,速效磷含量38.56 mg/kg,速效钾76.15 mg/kg。

实验玉米品种选用裕单99,属中熟杂交玉米平均生育期123 d;株型半紧凑,株高279 cm,穗位高109 cm,叶色绿色,成株叶片数18-19片,穗长19.5 cm,穗行数17.1行,行粒数34.4粒,百粒重33.6 g。籽粒容重738 g/L。试验用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 18%,硫酸钾含K2O 50%。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试验设置4个耕作模式,分别为旋耕(T1),深松(T2),浅翻(T3)和深翻(T4)。旋耕处理为灭茬起垄,旋耕深度15 cm;深松处理深松深度为30~35 cm;浅翻采用铧式犁翻地,翻耕深度 15 ~ 20 cm;深翻处理翻耕深度25~30 cm。在玉米播种前施入N 65 kg/hm2, P5O2 80 kg/hm2, K2O 80 kg/hm2作基肥,玉米生长至拔节期进行追肥,追施N 60 kg/hm2。每个处理设置1个大区,面积为400 m2,玉米种植面积为8.5 万株/hm2,玉米播种时间为4月16日。期间管理均相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分别在开花抽雄期、灌浆初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将植株按茎、叶、穗分开,于105℃下杀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进行称重。

1.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在玉米成熟期,选择中间两行进行测产,收获后自然风干,测定含水量,计算各处理实际产量,最终产量按照含水率14%计算。各处理选择10个玉米穗,分别测定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

1.3.4 光温水利用率的计算

光能生产效率= 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

温度生产效率= 单位面积籽粒产量/生育期间积温

太阳总辐射Q = Q0 (a+bS/S0)

式中,Q0为天文辐射,S为太阳实测日照时数,S0为太阳可照时数,S/S0为日照百分率,a、b为待定系数。

光能利用效率(RUE)(%) =W×H/∑Q×100%,式中,H为每克干物质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玉米干重热值为1.807×104J·g–1;W是干物质的积累量;∑Q是生育期间的总光照辐射量。

水分生产效率=产量/总耗水量(耗水量=降水量+灌溉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作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干物质积累量反映作物光合能力的强弱,由表1可知,不同耕作模式间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干物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T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显著高其它处理,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灌浆初期,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分别比T1、T3和T4高出18.33%、15.57%和3.08%。在乳熟期,变化趋势和灌浆初期相似,在完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T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2.2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其中各处理间穗数和穗行数没有显著差异。行粒数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T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显著高其它处理,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千粒重。产量各处理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分别比T1、T3和T4高出24.17%、15.96%和9.02%。

2.3 耕作模式对玉米光温水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耕作模式显著影响玉米光温水利用率,其中光能生产效率表现为T2>T4>T3>T1,T2处理光能生产效率最高,显著高其它处理,T1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光能利用率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T1、T3和T4处理高出14.56%、12.62%和11.84%。水分生产效率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T1、T3和T4处理高出10.87%、9.56%和8.33%。有效积温生产率表现为T2>T4>T3>T1,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T1、T3和T4处理高出11.34%、10.02%和8.96%。

3 讨论

要想实现农业减肥增效、保墒蓄水、改善土壤结构,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合理、有效、可行的耕整地及施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深耕可以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改良土壤理化特性、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是保水保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主要显著影响土壤物理结构的变化,可改善耕层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深松耕作处理具有打破土壤犁底层,诱导根系垂直向下深扎,取得較高产量并获得较高效益的作用。干物质积累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直接影响玉米产量,本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依次是深松、深翻、浅翻和旋耕,主要是由于深松和深翻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改善耕层土壤养分和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孔隙度,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下扎,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进而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

前人研究表明,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群体对光、温、水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来实现的[13]。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合理的耕作模式,本研究表明,深耕可显著提高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主要是由于深耕行改善土壤空隙结构,增加植株养分的吸收,有利于断航不光合面积的增加,充分的养分供给能够为底部叶片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中下层叶片的光合性能,扩大光合面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更好地协调玉米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从而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因此,深耕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发的条件,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有效协调土壤水、肥、热之间的关系,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比较,深耕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产量均是深松处理最高,光能生产效率、温度生产效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较高,是较好的耕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崔文芳,王志刚,高聚林,等.内蒙古平原灌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22(02):21-27+35.

[2]李祥,柯希恒,王树星,等.小麦秸秆还田模式对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22,50(01):23-29.

[3]乔云发,苗淑杰,陆欣春.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区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05):205-210.

[4]孟战赢,李小东,郭党,等.耕作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9,33(01):9-14.

[5]张玉娥,杨习文,王勇,等.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36(01):186-193.

[6]李向东,张德奇,王汉芳,等.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周年不同耕作模式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5,34(05):1270-1276.

[7]李永平,史向远,周静,等.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09):963-967.

[8]张赛,王龙昌,周航飞,等.西南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4,34(21):6244-6255.

猜你喜欢

耕作玉米生长
收玉米啦!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我的玉米送给你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