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文保孕育广阔前景

2022-07-02刘玉珠

科学导报 2022年38期
关键词:文博中华文明考古

刘玉珠

长期以来,科技与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聚合提升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复制性、即时性、高效性以及智能化、网络化,为文物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深度研究等提供了先进工具,二者的结合蕴含了多种学科和专业的交叉。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孕育着文化产业发展、文明交流的无限希望和广阔前景。

近年来,数字文物保护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联合出台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博机构以及腾讯、百度等头部科技企业以及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融媒体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了大量数字文化精品,出现了“文物的时空漫游”“遇见敦煌”等数字展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物题材综艺和影视等。考古和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也是运用娴熟,三星堆最新考古发掘就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融合到考古、直播、导览等全过程,带来大量新发现、新体验。单就2021年来统计,全国文物机构推出云展览3000多个,吸引点击量41亿人次,这说明公众对文博产品需求旺盛。

然而,数字文保的实践之中,也存在不少挑战,遭遇一些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解决之道。如文物细分领域众多,场景需求多样,单项数字化技术应用开发成本较高,不易迅速普及推广;文物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标准不一,制式混乱,数据库互不兼容,难以广泛利用共享;数据安全保障、资源开发收益、IP權益分配等机制尚未解决,参与各方多有顾虑,动力不足;参与不足导致文物领域数字化优质产品供给不丰富,低层次开发、重复开发较为多见,与社会公众期待尚有距离。

数字文保未来需要紧紧围绕国家规划,借助政策扶持,加强与科技领域的合作互联。在新的科技手段推动下,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得以广泛传播,助力每一个中国人认识文物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和民族精神,增强个体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助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猜你喜欢

文博中华文明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考古”测一测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