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如何有效设计高中数学课堂问题

2022-07-02丁玲玲

教育界·A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有效设计高中数学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为了最大化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利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探究和分析有效设计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有效设计

作者简介:丁玲玲(1987—),女,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

当前,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新课标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具体而言,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致力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学科素养。然而,当前的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想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下面笔者以设计课堂问题为例,分析有效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设计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重要性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顺利完成从简单到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十分重要,可以说,设计课堂问题的环节对有效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设计数学课堂问题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而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由此可见,问题设计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有效运用问题进行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二、设计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教学实际,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教师无论开展何种学科教学活动,都需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说明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未考虑教学方法是否可行,那么即使采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如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考虑实际情况,那么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关注问题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一个人所研究的学问是自己感兴趣的,才更容易从中受益。兴趣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它驱使着每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人如果在做一件事时,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完成这件事的动力,离成功更进一步。关于兴趣的名人名言或俗语还有很多,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应忽视兴趣的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导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函数y=|3x+2|-5这个绝对值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函数y=x的图象的相关知识,接着要求学生绘制函数y=3x的图象,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函数的性质绘制函数y=|3x|的图象,最后通过平移,依次得到函数y=|3x+2|和y=|3x+2|-5的图象。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为了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比较刻板、单一,导致学生思考课堂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请学生回答课堂问题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回答得是否准确,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否则可能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有所不满,或者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这样不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违背了教师教学的初衷。虽然教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但一些思想比较偏激的学生可能不会这样想,他们可能会觉得教师是在针对自己,这会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如同针尖对麦芒一般。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改变提问的方式,并且不应该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发现、改正错误,纠正他们对教师的错误看法,让他们不再以消极的情绪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可以先引入这道有趣的例题:一个养殖户想要在集市上贩卖山羊,山羊一共有19只。鞋店老板和饭店老板想要的山羊数量分别是山羊总数的1/2和1/4,而养殖户不知道该怎样计算。这时一位路过的老者提议,自己可以借给养殖户1只羊,这样羊的总数就变成了20只。于是,鞋店老板得到了10只羊,饭店老板得到了5只羊,养殖户则得到了1只羊。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吗?”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探究活动,并积极地進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的公式等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对这些知识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三)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课堂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启发式问题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注重对启发式问题的研究和设计,并适当运用一些启发式问题开展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讲解知识的速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不一致,即教师已经讲解到下一道问题,而学生仍在思考上一道问题是如何解答的;部分教师未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未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启发式问题,旨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在同一个频道上。教师需要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之处,并且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1]。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椭圆”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利用图钉和绳子等工具,尝试画出一个椭圆。在学生绘制椭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改变绳子的长度,只对图钉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那么最终画出来的椭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两枚图钉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与绳子的长度相等时,画出的椭圆是怎样的?当两枚图钉之间的距离超过绳子的长度时,画出的椭圆又是怎样的呢?”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探究上述问题,能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椭圆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启发式问题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有利于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四)提高问题设计的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课堂问题设计的连贯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从學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改进课堂问题的设计方法,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还应该注重拓展知识,设计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例如,在教学“二面角”的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具有连贯性的问题:在平面几何中“角”是怎样定义的?角是否有大小?如何定义角的大小?立体几何中有哪些角?这些角的大小又应当如何定义?如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呢?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进行连贯的思考,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多维度的空间,进而逐渐学会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点到线再到面地梳理知识点,找出零散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同时能够提升课堂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五)重视新旧知识的转化,科学设计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掌握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新旧知识进行转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科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对数与对数函数”的内容时,对于其中的函数图象和性质方面的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设计有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快速理解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实际,为学生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并设计相应的课堂问题,让学生找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概率”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以下问题:假如你家隔壁新搬来了一家人,你的爸爸在和邻居聊天时,聊到关于孩子的话题,邻居说他们家里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男孩,那么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可以通过这道比较简单的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致力于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并且需要对课堂教学充满热情,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习充满信心,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德铃.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3(15):32-33,35.

[2]王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3(36):293,317.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有效设计高中数学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高中数学如何提高学生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