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候鸟南飞

2022-07-02柏传雪

林业与生态 2022年6期
关键词:雁群丹顶鹤洞庭湖

柏传雪

古时,中原大地上有个叫云梦泽的水草丰茂之地,位于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汉水和长江流经此处,携带大量泥沙,层层堆积,成为高山和陆地。云梦泽由此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以长江为界,北面是遍布泥沙的沼泽地带,南面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宽阔湖面。先秦时期,云梦泽沉积的泥沙越来越多,原始地貌发生改变,平原面积逐渐扩大,北岸地区已化为陆地,形成汉江陆上三角洲,大量土地被开垦,周围时常有村落出现。北宋时期,随着江汉内部三角洲的扩大,很多湖泊已逐渐沼泽化,慢慢被填充为平原和荒地,云梦泽由此被分成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早已没有昔日荣光。

云梦泽消失以后,一部分湖水停留在湖北省境内,与荆江之水汇合,组成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有洪湖、东湖、长湖、梁子湖和赤龙湖等,如星星点点散落在荆楚大地,也让湖北省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誉。另一部分湖水逐渐往南迁移,与周边小型湖泊合并,共同汇入洞庭湖内,湖面积不断扩大,形成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清朝道光年间,洞庭湖面积达到了6000 平方公里,这是自先秦以来的最高峰。近代以来,洞庭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由鼎盛时期的6000 平方公里迅速缩减到今天的2600 平方公里。曾几何时,它占据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宝座多年,如今拱手让给了北部的潘阳湖。

每年8 月中旬,洪峰过后,洞庭湖进入退水期,大量湖水由北部流入长江,沿途输送到各个省份,最终在上海崇明岛随江水注入东海。此时,洞庭湖早已没有夏季骄傲的姿态,它开始变得沉默、内敛。湖水随着季节渐渐消退,裸露出来的湖面成为沼泽浅滩,动植物以极快的速度占领这片湿地,有生命力旺盛的铜钱草、苔草、菖蒲和狐尾藻,还有高大的垂柳、水杉、榕树和落叶松,它们一簇簇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湖面上,给原本寂寥的湖泊增添了一抹亮色。这里正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吸引北半球大批候鸟来此越冬。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赶来,沿途经过多个国家和省份,到达洞庭湖时已非常疲惫。2021 年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总共有2 万多只,其中包括9000 只野鸭、3000 只豆雁、9000 多只小白额雁。大雁是群居性动物,常常结伴出行,很少独自飞越旷野,每年秋分过后,它们集结队伍,整装待发,沿着原有的路线飞往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分,再回到北方产蛋繁殖,含辛茹苦将雏鸟养育长大,萧瑟的秋风一吹,它们又重新踏上征程,只为寻找适合雁群生活的气候和环境,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非常严密,常常排列成一字型或人字形,一边飞一边还会发出嘎嘎嘎嘎的叫声,这种叫声是雁群通知伙伴的信号,能够起到停歇、起飞和呼唤伙伴的作用。在秋日,2000 多米的高空中,时常浮现或大或小的雁群,有时抬头就能望见它们飘逸的身影;有时先闻其声,久久寻觅未曾发现雁群,等回过神来,它们已经飞远了。雁群的领头者,多是经验丰富的老雁,它们有着丰富的迁徒经验,能够准时带领队伍到达南方那片水草丰茂之地。排在头雁后面是体格健壮的雄雁,末尾是成年雌雁,中间是雁群最薄弱的部位,多是由幼雁和体格较弱的大雁组成,两边的大雁像是雁群的盔甲,牢牢守护住中间,不让一只大雁掉队。

进入秋季,洞庭湖却温暖如春,湖水泛着层层涟漪,湿地长出鲜嫩的青苔,鱼虾、泥鳅、贝类在水下静静蛰伏着,温暖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吸引着北半球数十万只鸟儿不远万里前来过冬。采桑湖上空,大雁的叫声响彻云霄,它们在低空中盘旋多时,谨慎观察周边环境,最后稳稳当当落在湖畔的沙土地上。候鸟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已非常疲惫,正在浅滩上觅食修整,湖畔的芦苇丛就是它们温暖的巢穴。随着一群一群候鸟陆续抵达,湖面上开始热闹起来,有天鹅、鸳鸯、野鸭、白鹤、鸬鹚、鸿雁、雪雁、丹顶鹤、白琵鹭、黑脸琵鹭……多达几百种,有不少还是国家级保护动物。鸟儿们争先恐后抢占最佳位置,有时还大打出手,谁也不肯让一步。它们用翅膀扼制住对方,锋利的嘴巴乱咬一气,爪子来回蹬,湖面上散落着刚刚打架掉落的羽毛。打赢的那只鸟儿骄傲地抬起头,用叫声来宣扬自己的胜利。打输的那只鸟儿狼狈不堪,带领自己的队伍灰溜溜地离开了。候鸟争夺地盘的画面每天都在采桑湖上演,遇到好斗的鸟儿场面更是激烈。

湖畔的芦苇丛下,4只天鹅紧急依偎着,雪白的羽毛,细长的颈项,橙红的嘴喙,总低头沉思着,像是满怀心事的少女,透露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清冷气质。有时,它们展开翅膀做出飞翔的姿态,好似一朵洁白的莲花开在湖面上。有时,它们结伴游走着,一前一后缓缓滑动着,黑色的脚掌在水下来回摆动,偶尔将头探进水中,再出来时,嘴上叼着一条泥鳅。

浅滩上,几只丹顶鹤在觅食,这种被称为仙鹤的鸟类自古以来就带有传奇色彩,古人常用鹤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节高尚,古代高官官服上也会印有鹤的图案,诗词中也经常会出现鹤的身影。丹顶鹤有着椭圆形的身体,细长的双腿,除尾部和颈部外通身为纯白色,头顶裸露无余,呈朱红色,远远看去像是戴着顶紅色的帽子,遂取名为丹顶鹤。闲来无事,鹤总是喜欢仰天长啸,叫声雄浑且悲壮,5 公里外都能清晰听到,“鹤鸣九皋”一词正是源于此。去年洞庭湖的丹顶鹤没有往年多,大多数应该去了潘阳湖或者更温暖的水域,浅滩上有两只正在觅食,寻些小鱼小虾来填饱肚子,时不时吼上一嗓子,来宣告主权。

每年12 月初,大批候鸟陆续抵达洞庭湖。每到傍晚时分,站在丁字堤上,能看到大片红嘴鸥和鸬鹚飞在半空中的壮观景象。一轮火红的夕阳挂在湖面上,在天边徘徊着,久久不曾落下,天空中浮动着大块大块白色的云彩,在夕阳的晕染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金黄色。原本安静的湖面开始躁动起来,候鸟纷纷展开双翅飞到半空中,不知是在寻觅些什么。千百只红嘴鸥在夕阳下欢快地飞翔、叫嚷,中间还夹杂着小天鹅、鸬鹚和白鹤,有大有小,有黑有白,它们落下又飞起,呼朋引伴,乐此不疲,像是在迎接什么。天空忽然被一群密密麻麻的候鸟遮住了,只有缝隙中投射出来少许光芒,洒在清澈的湖面上,或许下一秒,在夕阳落下的地方升腾起一阵云烟,传说中的金凤凰浴火重生,带领数千万只鸟儿朝天边飞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红嘴鸥飞累了,停在水面休息,黑色的鸬鹚钻入树林中,正与深夜融为一体。

岸边有着大片沼泽地,被秋风一吹,断裂成龟甲,一块一块铺展在湖床上。看似坚硬的地表下,是最危险的泥潭,一脚踩上去,就会深陷其中,无法动弹,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是很难挣脱的。候鸟整日在沼泽地飞进飞出,难免失足被困,两只爪子一旦陷进淤泥中,想要拔出可就难了。洞庭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驾驶着小船在沼泽地巡逻,遇到被困的候鸟,会将其解救出来。小船背后装着风扇,借助空气的作用,可以在沼泽地上快速滑行,水面时不时出现些纵横交错的痕迹,一会深一会浅,从这头绵延到那头,圈出候鸟们安心的家园。

在岳阳,爱鸟护鸟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市民遇到候鸟从不驱逐、追赶、侵害。它们经常飞进小区,在房前屋后徘徊着,人们用小碟子装些苞谷,放到阳台上,会有鸟雀来啄食。候鸟并不怕人,有时还会飞到老人的肩头上,索要手中的小饼干。冬候鸟来临时,全国各地热爱鸟儿的人们不远万里奔赴岳阳,在岸边、公园、树林和大堤上寻觅它们的身影,再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下来,发到网络上,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欣赏候鸟的魅力。

阳春三月是洞庭湖最热闹的时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抹抹亮眼的新绿已悬挂在枝头上,土地刚刚被翻新过,等待几场春雨滋润一番,再下种子,候鸟无心贪恋洞庭湖上醉人的春景,正准备向北迁徒。成千上万只绿翅鸭在沙土地上集合,争先恐后抢占最佳位置。头鸭吼上两嗓子,摆好队形,展开双翅向上飞,身后一只又一只绿翅鸭跟上队伍。起初有点凌乱,鸭群受惊不少,但当它们飞向蓝天时,队伍快速排列成一字形或人字形,丝毫不乱,而后挥动双翅,向北而去。湖面上停留着大批豆雁、灰雁和小白额雁,密密麻麻的一片,从远处看像是大批蝗虫入侵。小白额雁最早来到洞庭湖,也最晚离去,繁殖期栖息于北极苔原。群雁数量众多,集结在湖面上,像是一堵高高的墙,遮天蔽日般地席卷而来,而后又一群群消失在天边。白鹳、金雕、雪雁、天鹅和丹顶鹤等水鸟也开始向北迁徒。

4 月中旬,最后一批小白额雁北飞,冬候鸟已所剩无几。湖边的构树枝头上,一群鹭鸟飞来飞去,有大白鹭、小白鹭、牛背鹭、椋鸟和黑水鸡等。这群夏候鸟将会在洞庭湖搭建巢穴,交配产卵,养育幼鸟,延续新的生命。

一年又一年,冬候鸟离去,夏候鸟来临,而洞庭湖始终保持着它恰如其分的模样,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原地,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候鸟,在不同的季节送它们离去。

猜你喜欢

雁群丹顶鹤洞庭湖
仿生物学无人机集群目标的雷达跟踪与辨识
洞庭湖
雁群的启示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丹顶鹤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好一个洞庭湖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伴奏
大雁飞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