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灏明:在北京东四,听见新声

2022-06-30蜉蝣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22年6期
关键词:胡同

蜉蝣

出道的那年夏天,他從广州一路杀进湖南卫视的总决赛,广州街头的普通少年被推到聚光灯下。

一夜成名带来的是长久的错愕。在比赛现场见到支持者们,听到他们呐喊助威的声音时,俞灏明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人肯定都是电视台花钱请来的。直到比赛结束,到不同的城市工作,看到接机的人群,俞灏明还是会突然大脑一片空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不断地有人出现,他才开始相信,噢,这些好像是真的。

和成为偶像一样,是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俞灏明才接受了“光环不再”的感觉,也意识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坚强。

行业飞速迭代,新面孔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俞灏明突然想清楚,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低,想要立得住,得靠自己一步步的踏实努力。无论怎样进到圈子里,最后还是要靠专业说话。

出道的时候,俞灏明靠“老天爷赏饭”和“贵人相助”,哪怕在表演上零基础,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好机会让他去尝试。有人说这是偶像的红利,但俞灏明明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初出茅庐的呈现机会,让行业看到自己的潜力,才有后续的每一步。

他对表演的热爱是在成为演员之后才慢慢建立的。

2009年演《一起来看流星雨》时,他不知道什么是表演,在摄影机前凭着感觉“瞎演”一通后,不得不借助看电影自学表演。他慢慢摸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再去思考想成为怎样的演员。

和管虎导演合作《八佰》时,他学到作为创作者的坚持和胆量,敢于去说那声“不”,也敢于豁出试试看;参与路阳的《风起陇西》时,他看到理工男的细致、缜密,原来导演一个人可以从整体到细节把控每个角色;在邱礼涛《绝地追击》的剧组,导演告诉他,拍戏无非就是找角度摆机位,难的是在瞬间做出判断。他惊讶一个知名大导演依然事无巨细,那种“拽紧”的态度让已经是工作狂的自己也想要试着再拽紧一点点。

学会如何做一名好演员后,俞灏明发现自己对“男一号”这个字眼已经不感兴趣。

在《风起陇西》里,他饰演一个把自己的企图心和野心都用冠冕堂皇的说辞去掩饰的古代PUA(蛊惑人心)大师。他的戏份不多,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纽带。在《风起陇西》里,他饰演一个为了汉室鞠躬尽瘁,也是给自己的野心和企图心找到“信仰”的政治家,表演的难度在于要在有限的戏份里,营造出充满全剧的神秘感,还要起到连接整部剧的作用。

相比于接一个平平庸庸的男一号,他更喜欢这样的角色类型,觉得有趣、有挑战。“我觉得现在的影视剧中,男一号不一定就是好的,但好的角色一定会被人们记住。”

这些不同角色和不同类型的选择也意味着“试错”的风险。有时作品口碑不高,或者戏份太少,就会有“事业下滑”的流言。他也有过焦虑,可慢慢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想明白“娱乐行业的更新换代频率非常高,没有什么常青的密码和定律。如果吃不透这个道理,会在某个位置上下不来,造成心理落差。演员需要具备心理承受能力,在命运给予你一些磨砺之后,有领悟的能力、适应的能力,在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这才能重新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我很幸运自己的过渡不是像过山车一样从高峰到低谷,反而是用我比较好接受的节奏领悟到这个道理。”

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戏份可以少,但是不能不拼。

在新疆拍《海上牧云记》时,有一场要拍万马奔腾的冲锋,俞灏明需要骑马冲在最前面。他的身边都是专业驯马师,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完全学会骑马。开拍后,俞灏明马上意识到,速度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快得多,瞬间失掉重心,几乎要坠马的同时,他身后的驯马师冲过来,直接把俞灏明拎起来,身边是飞速踏过的马群。

至今,他想起来依然后怕,但他依然喜欢这个角色。

虽然我很难有一整天的时间专门用来游玩,但我经常会在收工后,或者利用几小时的时间去转转。这是工作之余的一点儿小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的家乡广州沙面,有一座非常古老的骑楼式建筑,外表翻新得很现代,但里面依然保持着古朴的感觉。那是一个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物件的地方,摆满了小人书、小物件,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在这么现代、喧嚣、求新的城市中,还有这样一个保留着我们儿时记忆和氛围的地方,勾起了我很多回忆。

本土人的生活习惯透露着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比如我的家乡广州的生命力就是它的饮食文化。广州人有喝早茶的习惯,这个习惯早已经养成,构成了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些习惯,城市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气息。即使现在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吃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食物,适应着天南海北的生活,我也能感觉到自己骨子里的不同。比如,广东人会非常依赖那口汤,还有清淡的饮食带来的舒适感,这些才是最适合我的。我觉得这是城市生命力在我身上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有趣的印记。

27、28岁的时候,我自己从捷克一路自驾到德国,开了整整一天。那时我觉得自己好像从来都没有这么自由过,好像我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到了晚上,我在一座山上绕来绕去地找酒店,陌生的环境和语言让人恐惧,前方充满了未知,我却依然兴奋。那一天,我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也产生了好多情绪。那次可能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小叛逆。我的内心一直渴望自由,可是小时候没能力去那么远,做艺人之后又没有了这样的机会,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地知道原来旅行带来的自由感是这样的。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自己能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自由转转的。感受不一样的城市魅力与当地文化。

最近我突然迷上了在短视频平台上看非洲野生动物迁徙,工作累的时候看看那些大自然奇妙的定律挺解压,又好像能看出世界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去非洲亲自看看。不工作的时候,我更想一个人待着,希望能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随意地转转。我不喜欢太大的城市,一直都挺想去古巴,那种复古的质感、街上的老爷车,一定是非常好的体验。

置身在春日清晨的胡同,闭上眼睛,你能听到不少声音:一棵花树凋谢,绿叶缓慢萌生;脚踏车压在水泥路上的沉闷声;南北大街上电车匆忙;行人或急促或悠闲的脚步声和交谈声。这个老城区也与“新声”相互交融。胡同二层咖啡店露台上的畅所欲言;单立人脱口秀表演中的肆意笑声;路边小店里或复古或时髦的音乐。时间在这个拥有700年历史的胡同里留下一道道印记,添加一声声韵律,让新的质感生长在旧的纹理里,让摩登生活在老街区开始。

33 COFFEE

在灰砖青瓦的33 COFFEE,点一杯特调糖葫芦美式,好像既有童年的记忆,又有成年的享受。这里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所在地“知造局”,咖啡馆也保持了创新与融合的调性。二层户外的小露台周末会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打造理想的公共社区活动中心。

Joyland乐园Coffee & Music Bar

顺着窄窄的楼梯走到二楼,摆满了唱片和咖啡的墙壁,舒缓的音乐,柔和的光线,窗外胡同里矮矮的屋顶,晚间的乐队表演和酒水供应。店主人还准备了不同主题的特调,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北平繁花、北京童年、戏梦二环、胡同冬泳。这里是故事发生的浪漫乐园。

大瑞的空间

(CMP DSIGN SPACE)

家具是聚集日常审美和品位的根源。整体空间设计保留20世纪50年代的水磨石地砖、中式古建筑的构件。空间集合三个独立家具品牌,融合现代、未来、典雅三种不同设计风格,让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融合,也让不同的家具装置与老北京胡同的历史在空间中形成对话。

山海四合

by Jetlag Books

小小的書店有一个大气磅礴、寓意美好的名字:山海四合。书店由柏林B+C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让胡同街景与工业风设计融为一体。书店集合了阅读、展览、办公、休闲等功能,书籍选品用心,很多相对小众的杂志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悠闲的下午,不妨在这小小的一隅,感受大大的世界。

D.A.0 Coffee ·新废墟

二楼的超大露台是新废墟最大的亮点之一。帐篷、大鼓、砖墙,立意在灾难过后,坐在露天的帐篷里,边喝咖啡边听旁边学校的笑闹声,你在新废墟里总会有新发现。店主喜叔是明星咖啡师,饮品品质有保证。

猜你喜欢

胡同
北京胡同
北京的胡同
窄窄的小胡同
九湾胡同几道弯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胡 同
东明胡同
要钱还是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