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木萨尔县光伏发电项目土地复垦方法研究

2022-06-28成建军

现代矿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草籽土地利用用地

成建军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吉木萨尔县立新光电有限公司三期100 MW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永久性征地面积约189.858 6 hm²,复垦责任面积0.01 hm²,为光伏电站用地。为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及时复垦利用被损毁的土地,充分挖掘废弃土地潜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改善生产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立新光电有限公司进行了土地复垦方法研究,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自然背景

立新光电有限公司三期100 MW 并网光伏发电工程位于吉木萨尔县大东沟村境内,吉木萨尔县中心西北方向约12 km 处。国道G335 自研究区南侧约12 km 处呈东西向通过,省道S239 自研究区东侧约10 km处呈南北向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研究区属冲洪积砾质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坡度约1.5‰~3‰,高程643~645 m。地表生长有低矮耐旱类植物,属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6 mm,年平均蒸发量1 202~2 382 mm,5—8 月偶有雷阵雨,全年日照3 053 h,冬季积雪稀少,最大冻土深度2 m。该区内常年多风,多以西北风为主,风力一般4~5 级,最大可达10 级以上并伴有较强的沙尘暴天气;无地表水,所处区域为戈壁景观,地表水系不发育。

据现场调查及新疆土壤类型分布图分析,研究区土壤属灰漠土。灰漠土是石膏盐层中稍微湿润的类型,灰漠土砾质化程度很弱,成土母质大部分是细土。腐殖质层不明显,表皮有1~2 cm 结皮层,浅灰—棕灰色,海绵状孔隙;结皮层下为片状—鳞状结构层,厚4~8 cm,块状—弱团块状结构,表层有机质含量约1%。研究区土层厚度为4.78~16.56 m,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砂砾石含量小于50%;下部为白色结晶状石膏和脉纹状盐分聚积层,再往下过渡到母质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为0.5~1.0;碳酸钙弱度淋溶,其含量可达10%~30%;深位残余积盐,总盐量>1.0%;呈碱性至强碱性反应,pH 值8.0~8.5;土壤密度1.50 g/cm3。

研究区内及周边区域有耐旱植被生长,覆盖度约25%,主要有梭梭、小蓬、伊犁绢蒿、叉毛蓬、角果藜等,无国家及自治区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

2 土地利用状况

2.1 土地利用类型

研究区永久性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研究区临时性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

表1 研究区永久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统计

表2 研究区临时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统计

2.2 土地权属状况

工程永久性建设用地土地权属见表3,工程临时性建设用地土地权属见表4。

表3.研究区永久性建设用地土地权属统计

表4 研究区临时性建设用地土地权属统计

3 拟损毁土地的现状及预测

3.1 已损毁土地现状及复垦范围

根据实地调查,工程现未开工建设,因此尚未进行损毁土地的活动,未造成土地损毁结果。因此,土地损毁集中在工程未来建设期内,即以拟损毁为主。复垦区总面积为0.01 hm2。

3.2 拟损毁土地的预测

研究区可划分为1个预测分区,即工程临时用地土地损毁预测区。对临时建设用地的损毁主要分布在工程临时用地范围内,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为压占。

工程临时用地面积0.01 hm2,土地权属为国有。损毁土地类型为草地中的天然牧草地,临时用地的建设对土地的损毁主要表现为压占。

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复垦要求,将该工程临时用地土地损毁程度划分为3 级标准(表5),分别定为一级(轻度损毁)、二级(中度损毁)、三级(重度损毁)。

表5 损毁程度评价因素及等级标准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该工程临时用地占地面积0.01 hm2,建设进行过程中对土地的损毁主要是压占,对土地造成了轻度损毁,待该工程建设完毕后,应及时整理土地,进行复垦工作。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拟损毁土地预测结果

4 复垦土地参评因素及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及分析,根据综合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针对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1],选择评价因子。评价因子满足可测性,即评价因子是可以测量并可用数值或序号表示的;满足关联性,即评价因子的增长和减少标志着评价土地单元质量的提高或降低;满足稳定性,即选择的评价因子在任何条件下反映的质量要持续稳定;满足不重叠性,即评价因子之间界限清楚,不相互重叠。

确定临时用地参评价因素为坡度、土壤母质、覆盖厚度、排灌条件、非均匀沉降、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等,结合复垦区土地破坏程度、地表、地下水环境、当地土地利用资源规划等确定复垦区主要为原地类天然牧草地。参评因素及评价结果见表7。

表7 复垦土地参评因素及评价结果

5 复垦措施

5.1 工程技术措施

土地复垦的工程技术措施即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造地、整地的过程,同时在造地、整地过程中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土地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再造地地貌稳定性,为生态重建创造有利条件。结合立新能源吉木萨尔三期100 MW 并网光伏发电工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土地复垦质量要求,该区主要采取地表清理、土地平整等工程技术措施[2]。

该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剥离表土用作后期土地复垦,采用74 kW 推土机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在临时用地边界区域,堆土表面压实,并做临时防护措施,避免风力侵蚀和水土流失,在土地复垦时将表土回覆于待复垦区域土地,为恢复植被生长创造土壤条件[3]。表土剥离及保存工作在工程建设前已由水保报告进行了设计,此次土地复垦不再计入相应的工作量。临时设施压占土地,工程结束后清运出场地。

土地平整过程是复垦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建设工程建设占压土地后,使原有的土地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土地的表层起伏不平,难以达到预期的土地利用方向。根据复垦标准及实地情况,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土地平整,使作业面保持平整,以达到拟复垦的要求。损毁土地平整后进行表土覆盖,覆土来源于工程建设先期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根据具体复垦质量标准确定。采用74 kW 推土机进行表土覆盖。

5.2 生物化学措施

该工程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法[4],主要措施以绢蒿为主,搭配小蓬、叉毛蓬、角果藜混合草籽种植和土壤培肥。

立新能源吉木萨尔三期100 MW 并网光伏发电工程占用土地为天然牧草地,复垦时,在经过土地平整处理及松土后,对场地采取播撒草籽的措施,根据该复垦土地施工前植被生长情况以及地形地貌和当地自然气候,草籽采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绢蒿、小蓬、叉毛蓬、角果藜等,草籽用量45 kg/hm2。草籽需从当地收集、购买。

草籽播种前先进行浸种、消毒、去芒、摩擦(轻度擦破种皮)处理,保证播种的是优质种籽,有利于种籽出苗,防止病虫害和鼠害,有利于幼苗生长。播种前,施入适量复合肥做底肥。草籽播种时间为复垦年份的春季(约4 月中旬),用钉齿耙将草籽耙入土内,并稍镇压,保证土体与草籽紧密结合,防止大风吹走表土和种子[5]。

研究区及周边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参考研究区周边人工植被种植经验,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高复垦植被的成活率,降低植被补种成本。

土壤培肥主要是增加有机肥料,如沤肥、土杂肥等。在施肥时,可把有机肥与无机肥等结合起来,注意肥料的交叉作用,以免混施时造成肥效降低或失效。注重科学配肥,避免不当施肥影响作物的产量。依据当地土壤理化性质,保证重建植被成活的养分需求,每亩地施用商品有机肥600 kg。同时,为保证施肥效果,施肥时期可选择在5月灌溉时趁湿一次性撒施。

6 结 论

(1)立新能源吉木萨尔三期100 MW 并网光伏发电工程研究区永久性建设用地土及临时性建设用地土类型为天然牧草地,权属大东沟村,复垦区总面积为0.01 hm2;临时用地定为一级(轻度损毁)、二级(中度损毁)、三级(重度损毁),损毁主要是压占;临时用地参评因素为坡度、土壤母质、覆盖厚度、排灌条件、非均匀沉降、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等。

(2)生物化学措施主要采取表土剥离及保存、地表清理、土地平整措施、表土回覆等工程技术,辅以绢蒿为主,搭配小蓬、叉毛蓬、角果藜混合草籽种植。

(3)通过土地复垦整理,恢复原有地类,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原有功能,即可维持原有生态系统平衡,也能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从而为生态系统的长期平衡稳定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草籽土地利用用地
基于“风险—效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识别与测度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热闹的街市
热闹的校园
秋日大作战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