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课堂,渗透核心素养

2022-06-28张珠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素养

张珠笑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是指学生在接受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小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活动中,需要引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视。如何吸引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功能,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深思的课题。为此,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转型升级,变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拓宽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目标主导课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向小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以学生掌握知识为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是以价值引领、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观念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完成的,知识只是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小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知识也就变成了空洞、毫无意义的符号。小学生必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会产生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主动构建道德和法治观念。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教材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资源。但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不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全部,在教材以外还有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因循守旧,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传达给小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教材写什么就讲什么,教学大纲怎么要求就怎么讲,对教材内容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会主动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参与热情较低,无法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课堂教学以讲述为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年龄、认知水平的制约,在以往的学习中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其在学习中出现了“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同时,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并未对教材内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盲目开展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直接讲述的方式,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口头灌输,致使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新意,难以真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自身具备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意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明确其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中。

(二)开展情境教学,体验核心素养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因《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一些小学生不能保持正确的听课习惯,一堂课下来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还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让小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看待事物的角度比较单一,经常会产生片面的看法。为了对小学生进行规范的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丰富小学生的学习感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创设表演情境,指导小学生将教材中的案例表演出来,让小学生自己挑选服装、道具,自己设计台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构建生活课堂,渗透核心素养

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导致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小学生只沉浸于书本世界里,无法实现学以致用。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用贴近小学生真实生活的事例辅助课堂教学,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活跃课堂氛围,不再把道德与法治当成空洞的理论。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小学生回归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让小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身边发生的热点问题,从中获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定期组织小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或者博物馆参观,给小学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素养。再通过参观后书写观后感的形式,让小学生成为知荣辱、辨是非的好少年。此外,教學评价也要生活化,教师要改变传统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命力。

(四)媒介融合,促进学习

图像、视频、音乐等媒介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适当插入精彩的视频、音乐等,预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视频、音乐等,使课堂教学增色,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内化知识。但是,视频、音乐等媒介的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课堂气氛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却没有掌握重难点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都不如人意。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积极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重塑课堂教学目标、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小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素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道德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