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剪纸作品《艾虎》的创作
——兼谈陕北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2-06-27李淑琴神木剪纸传习所

消费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陕北剪纸笔者

李淑琴 神木剪纸传习所

剪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源自中国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一文化已经在我国历经了千百年之久,潜移默化中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是为中华文化的元素和符号之一。作为剪纸创作者,不一定有成套的完整清晰的文艺理论,某种程度上是一名理论的自觉实践者。创作者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对生活的热爱化作意象,用丰富的剪纸语言表达出来。“剪纸民俗从中国文化哲学上讲,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律动”。[1]接下来请允许我以剪纸创作者的视角和感受,讲述作品《艾虎》的创作,抛砖引玉地引出传承和创新的话题。

一、从陕北传统剪纸的丰厚土壤中汲取营养

陕北剪纸是中国剪纸的一支重要流派,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半封闭农耕社会,源自妇女们日常生活中的剪窗花,造型古朴厚重又生动可爱。因此通过剪纸作品我们看到远古文化的影子的同时,又能感受到近现代民俗生活中对吉祥和美好生活的寄托。

陕北传统剪纸涌现了一批大师级的代表性人物。在此我将以我的老师—高金爱大师举例。高老师是陕北剪纸和中国剪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获得荣誉无数,可谓是剪纸界一位响当当的人物。高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艾虎》。

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陕北女子通常会剪一个纸老虎张贴,或者做一个布老虎摆放,这个老虎就叫“艾虎”。寓意为:小孩子们的保护神,驱邪避灾,能够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虽然是以老虎作为形象,驱邪避灾,但艾虎的形象并不是那种凶狠的样子,而是质朴而可爱。图一和图二即为高老师创作的艾虎。

图一 艾虎(高金爱 作)

高老师创作特点之一是“冒铰”,通俗易懂来讲就是脱稿即兴创作。她性格乐观直爽,谈笑间一幅作品就剪好了。并且高老师在剪作品时从不画底样,风格粗犷大气,造型稚拙可爱,剪出来的虎还有着自己的表情和造型,例如图中的虎笑眯眯的表情,胖乎乎的造型。肚子里剪出的三只小虎这种艺术处理手段,也显示出了近代艺术不受传统样式束缚,进行一定的创意,随心所欲地表达出了她自己内心里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图二 艾虎(高金爱 作)

笔者谈起自身的拜师经历,笔者与高老师的师徒缘分,源于2008年去安塞文化馆系统学习了农民画后,去高老师家拜她为师,学艺经过如同传统师徒传承一般,与她同吃同住学习剪纸,手把手的教与学。高老师的剪法以暗剪(阴剪)为主,外形和内部装饰简单明了,多用打牙和螺旋花纹等。例如起初我剪的锯齿纹特别细,高老师便从中指点我,锯齿纹太细会导致照相不好看,并且显得剪出的老虎没有力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经过反复改进练习,力求达到高老师作品中浑厚有力、拙中带巧的风格,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以下的图三和图四为笔者的作品成果图,图五为老师盖上名章以表认可的作品图。

图三 艾虎(李淑琴 作)

图四 艾虎(李淑琴 作)

通过此段经历,使得笔者学到了高老师的剪纸技艺的同时,更学到了她吃苦耐劳、不重名利、低调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于我后来的艺术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六 学生与高金爱老师合影留念

二、勇敢创新,大胆改变剪纸个人风格,涅槃重生

笔者在去安塞拜师学习之前,剪纸创作曾经历了一段瓶颈期。笔者由于自身从小学习传统剪纸和刺绣而在传统剪纸方面取得些许成绩,在地方上也小有名气。但是当笔者想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艺术层次时,感觉到了些许迷惘和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笔者自身创作的作品相较于大师的作品下,缺少了一定的味道和神韵,且没有明显突显出自身的个人风格,因而笔者选择了向在这一方面颇有成就的高金爱大师拜师学艺。

笔者经过在安塞文化馆学习农民画、拜师高金爱大师学习剪纸农民画后,顿时感觉茅塞顿开。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认为:传统陕北剪纸和绘画中那种质朴、古拙又拙中带巧的风格,以及已经融入中华文化中的剪纸符号和元素,是它审美的灵魂,就是所谓的“神”或者“精神”。不管剪纸在作品形式上如何变化,只要保持住其中蕴含的神和精神,创作出的作品就会让人感到赏心悦目,并且充满了味道。

以前的作品基本是传统的单色剪纸,平面感很强,传统剪纸大师已经把这种风格做到了极致。笔者认为,自身或许可以做到极致逼近的效果,但却难以超越。并且笔者发现,老一辈大师们作品虽然有着较强的平面感,但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因此笔者大胆设想:在保留传统剪纸的“神”的基础下,通过改变形式,例如借鉴农民画和布贴画的一些手法,采用“彩色套剪”的形式,突出立体感和色彩表现,是否能够进一步增强剪纸的表现力?

通过笔者实践证明,这种“创作上与时俱进,精神上抱朴守拙”的剪纸艺术探索是成功的。自笔者2008年学习回来以后,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创作水平,在本身的创作风格上也出现的进步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基于力求保留传统剪纸的神,保留传统剪纸的味道下,从单色剪纸到彩色剪纸的改变,并且笔者大胆采用了套色、拼贴的创作手法。这种创新的榆林“彩色套剪”风格的作品,装饰性很强,立体感突出的同时又不失传统剪纸的神韵。尤其是在大幅作品用于展览的时候很有视觉冲击力。随着作品推出,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和荣誉。同行们纷纷交流取经,更有未经同意的借鉴者出现。这种风格获得了认可的同时也开始流行。回想起当时成功创新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笔者深感欣慰。以下图七为笔者上述风格的作品《艾虎》。

图七 剪纸作品《艾虎》(李淑琴 作)

三、剪纸作品《艾虎》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构思

这幅《艾虎》是我在2012年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一式两份。作品完成后,即被神木市文化馆作为长期展品,并多次多地展出。这个系列的作品里有多副获奖,其中《艾虎》获得了2016年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的《金剪子》奖,并被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永久收藏

《艾虎》寄托了我对高金爱老师的深切怀念。高老师于2011年永远离开了我们,当笔者接到陈秀武大哥传来的噩耗时,正在南京,泪水瞬间就流了下来。拜师学艺的那段经历中,笔者入乡随俗,拜高老师为干妈,与她同吃同住同劳动,她同时对笔者满怀喜爱和殷切希望,突闻噩耗,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心底的痛交织着没能第一时间赶回去的遗憾,至今不能消散。每每看到十二生肖里的虎年题材时笔者都会联想到高妈妈的艾虎,以此笔者将以艾虎向高老师致敬。

(一)整体风格的把握

采用自身独特的彩色套剪的风格和技法,大胆创新。用大的轮廓单色来表达大场景和场面,同时细致地将重点内容在大场景下进行套色处理,色彩鲜艳、重点突出、表现力强、独具一格,打破了传统的单色剪纸模式。

(二)造型和轮廓

“剪动物,主要难在造型上”,要“抓住最有特点、最有情趣的地方进行刻画”。[2]对此笔者借鉴了陕北民间鞋样和古代青铜器的造型,采用折叠对剪的手法,将虎的身躯一分为二地对称打开,又在头部和尾部收拢。艾虎的质朴厚重、威风又可爱的形象特征就很好的表现出来,充满活力而不呆板。

构图采用的是50CM × 50CM的正方形构图,彰显折叠对剪的对称和平衡美,大气稳重,主题突出。

(三)细节的塑造

陕北剪纸的手法是先剪出主体和轮廓,然后再丰富细节,也就是以剪代笔,心到手到脑就到,相互配合意象造型,将剪纸传统语言符号进行装饰打扮。“往往是先剪一大块然后细心打扮,不讲究像与不像,而讲究花与不花”。[3]

艾虎的头大大的,仔细看有刺绣布虎头的感觉,虎头虎脑很可爱。虎也表示“虎虎生机”和“虎虎生威”。虎谐音福,福保平安,家庭幸福,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现在还有虎符虎雕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现在还有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来保护孩子平安成长,有辟邪之用。

身上红色吉祥花纹都是脱稿剪出的,追求“冒铰”的那种自然和生动。有福在眼前及娃娃坐莲花的图案,都寓意艾虎守护下的美满幸福生活。

虎的前爪采用了鱼的形象,谐音寓意“金玉满堂,家庭兴旺”。

老虎一头两身,粗粗的尾巴高高甩在背上,有力的四腿和头上小老虎,都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情趣和寓意,

虎耳上面各一枚铜钱,剪纸语言中两枚铜钱是双全之意,耳的谐音是儿的意思.梅花又代表五福,盘长纹样也代表子子孙孙,万代兴旺。

(四)用大虎头上的小老虎向高老师致敬

其小老虎造型是为典型的高老师的风格,借以表达笔者的感情。艾虎守护、爱护小朋友的特点甚似高老师对笔者的爱护备至之情。

小老虎利用是脱稿手法,以此呼应其它细节而做了一定变形。把其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以显示高老师在笔者心中的分量。

整幅作品完成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并且这一艾虎的风格和造型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且被很多人模仿和借鉴。

四、陕北剪纸技艺传承和创新的感悟

笔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剪纸女子,既是传统剪纸技艺传承的受益者,也是技艺创新的受益者。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创作上与时俱进,精神上抱朴守拙,逐渐成为笔者的剪纸创作理念。

在陕北这个剪纸之乡有很多前人和前辈们创造的文化财富,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是笔者一生的努力方向。剪纸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作为剪纸非遗传承人,笔者一直以来认为:没有了传承就失去了剪纸的神,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陕北剪纸从古至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区别只是快慢。剪纸的题材、技法、表现形式等都有创新的空间,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有可以借鉴之处。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准突破方向,大胆实践。创作上的与时俱进,简单来讲就是创作实践的探索,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环境中发展和创新。精神上的抱朴守拙,就是留住剪纸的神,保留住剪纸文化里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结语:本文所述均是作者从一个剪纸创作者的角度有感而发,写了自己的剪纸《艾虎》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细节,既是一个回顾反思,也是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经验。同时谈了关于陕北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的点滴感悟,分享了自己“创作上与时俱进,精神上抱朴守拙”的创作理念。鉴于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和错误之处,还请所有人耐心指正。

猜你喜欢

陕北剪纸笔者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剪纸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的大陕北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党建地图·陕北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