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艺制备止血环酸

2022-06-25吴卫忠蒋燕华

化工时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氢氧化钠收率反应时间

吴卫忠 蒋燕华

(1.常州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寅盛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止血环酸是效果良好的止血药,它通过对结合于纤维蛋白溶酶原分子上赖氨酸的可逆性阻断,从而产生抗溶解纤维蛋白原。它的止血机理与止血药氨基己酸相同,止血效果较氨基己酸强5~10倍,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渗血、外科手术出血及妇产科病出血等。此外,止血环酸对治疗扁桃体发炎、肺结核咳血、痤疮、黄褐斑等有一定疗效。

止血环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丙烯酸甲酯法,由丙烯酸甲酯和氯代丁二烯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止血环酸;另一种是止血芳酸法,由止血芳酸经过催化氢化、转位生成止血环酸。由于丙烯酸甲酯法中要使用剧毒的氰化物,因此工业上主要使用对氨甲基苯甲酸法即止血芳酸法生产止血环酸。

目前工业化生产多采用止血芳酸为原料,在硫酸水溶液中,铂黑催化下低压加氢,得到顺式止血环酸,加入氢氧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滤液在氢氧化钡存在下,180~220 ℃、1~2.5 MPa进行转位反应20 h,经冷却后,滴加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过滤,浓缩得到止血环酸,收率80%左右。该工艺使用昂贵的铂作为催化剂,使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使用氢氧化钡作为中和剂和转位催化剂,氢氧化钡具有很强的毒性,给环境带来很严重的危害。

本文采用一锅法,将加氢和转位同时进行,提高了反应收率、缩短了反应时间、革除了氢氧化钡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止血芳酸由常州寅盛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其他试剂均为市购AR试剂。

1.2 合成路线

1.3 反应方法

在250 mL高压釜中,加入15.1 g(0.1 mol)止血芳酸,0.15 g 5%钌碳,一定量的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用氮气置换3次,再用氢气置换3次,在一定温度下反应,氢气压力不下降时开始计算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室温。过滤,滤液以100 mL/h的流速均匀地流入100 g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柱(高径比5∶1),进行吸附。用蒸馏水洗涤离子交换柱,洗去氢氧化钠。然后,以50 mL/h流速均匀流入200 mL 3.5%氢氧化铵,收集洗脱液,得到止血环酸的氨水溶液。洗脱液于47~70 ℃减压浓缩近干。趁热加入100 mL无水乙醇,搅拌析出结晶。冷却后甩滤、真空干燥得止血环酸(经HPLC分析,含量大于99%,反式体含量99.5%)。

2 结果与讨论

2.1 氢氧化钠的浓度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固定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12 mol,不同的氢氧化钠浓度对产品收率及质量的影响见表1。

表1 氢氧化钠的浓度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氢氧化钠的浓度控制在0.5~1.0%之间较好。较低的浓度有利于离子交换的吸附和脱附,使反应收率得到提高。

2.2 氢氧化钠的用量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固定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0%,氢氧化钠的用量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见表2。

表2 氢氧化钠的用量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12 mol时较好。碱量不够,降低了止血芳酸的溶解度,对反应收率有较大的影响;碱过量太多,会导致副反应增加,同样会降低反应收率。

2.3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固定氢氧化钠用量0.12 mol,浓度1%不变,改变反应温度,结果见表3。

表3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反应收率也随着增加,当反应温度超过170 ℃以后,反应收率趋于稳定。

2.4 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固定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反应时间,结果见表4。

表4 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及质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反应收率也随着增加,当反应时间超过14 h时,反应收率趋于稳定。

3 结论

本文采用一锅法制备止血环酸,将加氢和转位同时进行,提高了反应收率、缩短了反应时间、革除了氢氧化钡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较好的反应条件是: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5~1.0%,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12 mol,反应温度为170 ℃,反应时间14 h。此时反应收率达到95.7%,反式体含量达99.7%。

猜你喜欢

氢氧化钠收率反应时间
杀菌剂戊唑醇的合成工艺优化
焦磷酸亚锡合成收率影响因素探讨
甲醇制芳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新型3-【4-(苯氧基)苯基】-5-【2-甲硫基-4-(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利用脱硫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的研究
氢氧化钠知识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