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科技伦理治理传播的媒体实践与思考

2022-06-25孟小捷

科技智囊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传播

摘  要:任何科研活动都要坚持伦理先行,科技伦理治理是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健康報》自2007年创办《人文视线》版以来,对生命科学、医学人文伦理进行的系统化、持续性的报道,借助媒体优势搭建各方对话交流平台,在科技创新传播实践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科研伦理价值导向,以期引导读者深入反思医学科技发展的初衷和目的,倡导科技向善的价值理性,从舆论上引导生命科学、医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关键词:生命科技伦理;传播;伦理审查;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6.10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描绘了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总体要求、伦理原则和治理体制等,强调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构建政府、创新主体、科技类社会团体、科技人员四位一体的科技伦理治理框架,鼓励前瞻性的科技伦理研究,制定伦理准则,开展教育培训,完善伦理审查制度和机制,积极应对棘手的科技伦理难题。[1]

2022年3月23日,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就《意见》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表示,《意见》首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对推动科技向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将发挥重要作用。[2]

一、生命科学、医学伦理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意见》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1],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创新脚步的持续加速,生命科学、医学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克隆技术、器官再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异种器官移植、合成生物技术等生物医学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新兴技术是否会威胁公众的安全和隐私,技术上能做到的是不是伦理上就应该做,如何保障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做到公平、公正等。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任何时候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的科技活动都不能脱离伦理的价值引领,科研伦理是科技活动中应该严格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所有人都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医疗卫生机构是生命科学研究、医学临床研究集中的地方。在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以预防疾病、拯救生命、缓解痛苦为价值追求的医学研究,也必须体现对个体的关怀和尊重。特别是随着各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研究已“跨出”医疗卫生机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组织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进行探索。要避免潜在的伦理风险,就必须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这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科技类社会团体、科技工作者及每个人共同努力。

作为科技伦理治理的先行者,从事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基本的科技伦理原则,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牢牢守住伦理规范底线。为此,要不断强化生命科技、医学科技伦理培训和教育,帮助科研工作者筑牢伦理安全意识,有效防范伦理风险。

202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开展了一项针对“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项目申请者”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医学科研人员自称较为了解科研伦理规范,但相关客观知识的应答水平却不尽如人意。近三成的人未听说过第一个国际医学研究伦理准则《纽伦堡法典》,三成的人未参加过科研伦理讲座。医学科研人员获取伦理相关知识的渠道多元,但正规化培训渠道明显不足,且六成多的人对伦理培训的需求仍停留在基本规范层面”[3]。调查结果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在生命科学、医学伦理教育中,除了医学类、科技类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要持续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生、科技从业者的教育培训以外,主流媒体尤其是科技类行业主流媒体,要将推动科技伦理治理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倡导科技向善,引领舆论导向,借助媒体优势搭建各方对话交流平台,面对行业和社会公众开展科技伦理宣传教育,构建多元化的科技伦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传播渠道。

二、做好科技新闻伦理解读,倡导科技向善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行业主流媒体,已经有91年办报历史的《健康报》,秉承“向善、求真、理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党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传播医学科技知识,弘扬职业精神、科学精神,为人民健康事业鼓与呼。

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媒体,聚焦并呈现医学科技领域的新探索、新发现、新成就是《健康报》的重要职责,但在组织报道过程中,编辑部逐渐意识到,随着生命科学、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伦理考量越来越重要。在报道科技成就的同时,不能仅用科技视角审视,还必须正视和回应与科技进步相伴而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比如,在人体试验研究中受试者的权利该如何保护?知情同意权该如何真正履行?换头术、基因编辑婴儿技术等医学技术研究的动机是出于个人的利益、兴趣、好恶,还是出于增进人类福祉的智慧和理性?生命科技研究探索的边界和底线应该设在哪里?

如果将科技发展比喻为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发动机,科技伦理就是方向盘和刹车系统。很难想象一列飞速奔驰的汽车只有油门,而没有方向盘,没有制动系统。2007年1月,《健康报》创办了以“让医学的目光温暖起来”为办版宗旨的《人文视线》版,在大众媒体中最早开始对生命科学、医学人文伦理进行系统化、持续性的报道,引导读者深入反思医学科技发展的初衷和目的,倡导科技向善的价值理性,从舆论上引导生命科学、医学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意见》指出,要把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作为开展科技活动应当遵循的5项科技伦理原则。[1]此外,在科研伦理审查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有关伦理审查的3个原则:尊重原则、受益原则、公正原则。这些看上去有些抽象的伦理原则和理念、方法,如何通过一个个版面、一篇篇报道及时有效地传递给行业的从业人员,使其理解、认同、接受,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科研实践?在历时十余年有关生命科学、医学伦理传播实践探索中,《健康报》编辑部在密切关注医学科技新发展的同时,也以问题为导向,从受试者保护、患者权益、伦理审查等关键议题入手,在科技伦理传播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

(一)快速跟进生命科学、医学领域新闻热点,引导科研价值方向

1.第一时间邀请伦理学智库专家针对新闻背后的伦理话题进行解读分析

从“新闻”一词的定义来看,“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它的活力在于传播。新闻传播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把事实的信息转化成新闻,为受众所接受的运动过程”[4]。在当今信息开放互动的社会,用好新闻这个载体,无疑为科技伦理传播和教育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国内外媒体上,每天都会报道大量有关生命科技、医学科技的新闻,《健康报》编辑部密切关注这些新闻热点,从中遴选有价值的话题形成报道选题,第一时间邀请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进行理性分析、解读。例如,2013年2月,“仿生人”雷克斯首次在英国伦敦亮相,与此同时,英国第四频道借助纪录片对这位当时仿真度最高的“仿生人”如何诞生进行了报道。这则新闻涉及了人类增强技术的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机器人伦理中的“新问题”:人是否有权利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自己的身体机器化,以获得超越常人的力量?新闻发生后,《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海庆撰文。他指出,“由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伦理挑战,来自两方面:人是否有权改造自己的身体以获得超能力,以及如何定位人类与‘后人类’的关系”[5]。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有医学目的的增强技术的研究,如使人有能力预防艾滋病、禽流感等,可以从基础研究和非临床研究做起,审慎开展(因为有可能干扰其他基因正常表达,引发格外风险);而对于非医学目的的增强技术,如改变皮肤、头发、瞳孔颜色等,目前是不能得到生命伦理学辩护的。

2013年,美国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网站公布的一封信函内容显示,“美国多家医学研究机构在一项涉及上千名早产儿的吸氧临床试验中,‘未充分告知家长’试验或可造成失明、脑损伤甚至死亡等风险。在2004年~2009年,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耶鲁大学医学院、布朗大学和杜克大学等共计23家机构参与了这项早产儿吸氧临床试验”[6]。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元撰文。李元指出,以科技进步为名操纵和隐瞒试验真相,甚至不惜以有缺陷的患儿生命及健康为代价的科学试验是严重违背科研伦理的。李元建议,单纯依靠颁布法律不足以真正保护受试者的利益,还必须在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中的各个环节引入法律监督和评估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科技与伦理的脱轨。

2014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检查出滑膜肉瘤(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5年生存率为20%~50%)。魏则西在百度上搜到治疗这种病排名第一的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后,即住进该院接受了被医生说成是“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DC-CIK(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肿瘤免疫治疗。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肿瘤生物免疫治疗也由此成为公众和业界热议的话题。“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健康报》编辑部及时约请著名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教授撰文。邱仁宗从社会伦理视角进行了深入反思和剖析,“一种新研发的药物或生物制品必须经过临床前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后,才能获得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之后才能在临床上应用。对研究方案进行独立的伦理审查,确保患者/受试者有效知情同意,是保护患者/受试者的两根支柱”“对将未经证明的疗法任意直接用于患者的医务人员和他们所在的医疗机构,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应该严格追究其责任,并进行惩处”。[7]

2017年,意大利塞尔吉·卡纳韦罗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的是他的“亲密中国朋友”、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换头术”一时间引发社会关注和公众热议。《健康报》编辑部约请邱仁宗教授撰文从科学性、伦理性和法律性3个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邱仁宗明确指出,“头颅移植术是将一个人的头颅切下来,移植在另一个头部与身躯已经分离的人的身体(颈部)上。就目前的医学发展而言,这一技术很难通过伦理辩护,也存在科学上和法律上难以跨越的障碍”[8]。

2022年1月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医生巴特利·格里菲斯等,将一颗猪心脏成功移植给一位57岁的严重心衰患者;3月9日,这位全球首例接受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的患者去世。消息传出后,《健康报》编辑部先后以《异种移植进入“冰河消融期”了吗》(2022年2月8日)《59天,“一小步”后路还很长》(2022年3月22日)为题组织报道,不仅向读者详细介绍了人类在异种器官移植技术历程中的艰辛探索,也分析了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患者安全问题,这里面涉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知情同意的问题,患者是否充分了解这项技术及使用后果,患者是否具有自主同意的能力;跨物种免疫排斥问题,猪的器官移植到人体内,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否有長期损害尚属未知”“人的尊严问题,用动物器官会不会贬低了人的尊严;受体的人格同一性、自主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动物权利问题,西方一些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坚决反对异种移植,认为不该把动物作为被掠夺的资源,或反对在任何条件下编辑修改动物基因;宗教问题;公平公正的问题,移植花费巨大,如果技术成熟,它是否会导致富人比穷人获得更多的健康机会。另外,社会上对于这些移植患者可能存在长期的歧视和污名化”[9]等。

十多年来,《健康报》编辑部围绕知名女星徐静蕾冻卵事件、“黄金大米”人体试验风波、埃隆·马斯克对外宣布脑机接口技术等诸多国内外新闻热点事件组织策划了百余篇有关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伦理的报道,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还围绕抗疫用药伦理、稀缺医疗资源分配、群体免疫伦理等新闻热点话题推出《自然群体免疫为何得不到伦理辩护》《伦理两难:谁该优先获得救治机会》《加速疫苗研发 有意使人感染病毒是否可行》《抗疫用药:将生存希望放在首位》等医学科研伦理报道,在科技新闻的传播场域中及时有效地注入了科技伦理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方向和实践路径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2.搭建伦理话题圆桌平台,邀请各方人士围绕新闻热点事件从不同视角展开对话、碰撞,启发公众思考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说,当不同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怀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理性就出现了。在进行科技伦理传播报道的过程中,《健康报》编辑部除了向伦理智库专家约稿,也积极发挥媒体优势搭建业内外对话沟通的圆桌交流平台,邀请医学科研人员、临床医生、伦理学者、科研管理者、法律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专业人士,从各自视角对新闻热点事件背后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剖析、论证,力争扩大讨论空间,多视角呈现议题。

2012年1月,印度中央邦12名医生因用幼儿及其他认知障碍患者“私试”药物招致调查,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据英国媒体报道,印度自2005年放松药品试验限制后,很多西方大型医药企业就将其作为新药的“试验场”,一些城市平民、文盲、智障人士在未被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成为主要试验对象。2007—2010年,已有1700多名印度人死于新药的临床试验。[10]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健康报》编辑部迅速邀请相关医院管理者、医学伦理学家、医学人文学者、法律专家、心内科专家、新药投资风险评估与管理专家等展开圆桌讨论,专家们从各自专业视角对新药临床试验伴生的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规范药物临床试验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

(二)依据伦理学原则,充分运用逻辑的力量层层推理论证,力求做到以理服人,做好科技伦理传播

网络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各种似是而非、情绪化的观点意见甚嚣尘上,这个时候特别需要理性的说理和逻辑的论证,尤其是人文伦理理念和原则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教、灌输层面,要充分运用说理论证的方式,让广大受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18年1月25日,《細胞》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的研究成果—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科研人员对媒体表示,“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11]。

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研究是否能够得到伦理学的辩护?在《健康报》编辑部约请权威生命伦理学家所作的解读报道中,专家围绕克隆猴的诞生首先提出3个引发读者思考的问题:第一,利用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是否是科学的需要?第二,灵长类动物在研究中遭受的伤害、痛苦是否受到充分的考虑?第三,对于人类的“表亲”灵长类动物,我们应怎样对待?接着,又针对该研究的伦理审查的内容提出了以下诸多问题:“使用灵长类动物科学上是否必要?数量是否合适?设计方案是否合乎科学?伤害-受益比是否可接受?净伤害值是否很高?科学、医学和社会受益是否很大?3R的措施(即努力用其他方法代替、努力减少动物使用的数量、在全实验过程中改善动物福利)是否充分?每次操作期间和之后对它们的照护如何?研究的终点是什么?它们的最后命运是被处死,重新利用,重回居处,或其他?”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解答,专家建议,“鉴于灵长类动物的道德地位、内在价值及其濒危状态,应该逐渐让灵长类动物退出研究。在此过程中,如果一项研究必须使用灵长类动物而无其他办法替代,就应提供充分的科学和伦理的论证和辩护。在我国,尤其有必要对灵长类动物的饲养、管理,以及使用和参与研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11]整篇报道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一步步启发、引导读者加深对伦理学原则理念和运用的理解。

2018年11月26日,当时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向媒体宣布,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于2018年11月在中国深圳健康诞生。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事件发生后,《健康报》编辑部紧急策划采访权威伦理专家,以事件报道和伦理热点问答的组合报道方式,通过《基因编辑伦理十问》(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有哪些特点?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有哪些规定或限制?人胚胎的基因编辑研究,我国有哪些相应的管理法规?“基因编辑婴儿”受质疑,其最主要的伦理问题是什么?对于涉及人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审查?对于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等),借助科学理性的分析、论证,第一时间满足了读者对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背后承载的伦理内涵的阅读需求。

在网络时代,传统纸媒的优势在于调查和深度报道,传统新闻要素的五个“W”(When、Where、What、Who、Why)和一个“H”(How)中,对于前四个“W”,传统媒体已几乎没有优势,传统媒体要在Why(为什么)和How(怎样)上体现自己的优势。[12]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纸质媒体,在科技伦理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呈现一个正确与否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对科技新闻背景的分析,提出相关问题,让科技伦理传播的过程变成富于思辨和领悟色彩的理性思考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帮助医学科技人员树立伦理底线思维,培养良好的科研职业素养。

(三)开设伦理教育互动课堂,搭建公众讲坛,推动生命科学伦理教育

为了更深入地面向行业和社会公众开展生命科学伦理教育,《健康报》编辑部不定期邀请权威伦理学者开办讲座,解析医学科技发展中的社会、伦理、法律等问题,相关内容刊载于《健康报·人文讲坛》版。例如,2010年8月20日,约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教授翟晓梅讲授《在医学进步与伦理保护中寻找平衡》;2012年4月20日,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医学伦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曾繁典教授讲授《现代医学如何走出伦理困境》;2014年4月18日,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生命伦理学家邱仁宗教授讲授《实现医疗公平路径的伦理考量》;等等。这些讲座话题紧贴行业、社会现实,案例丰富、观点鲜明、视角独特、论证有力,报道传播后受到广大的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传者-受者单向傳播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健康报》编辑部尝试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提升伦理传播效果。2007年,《人文视线》版创立时,《健康报》编辑部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伦理教研室合作开办了《人文·开放课堂》栏目,把医学高校伦理学教学的课堂直接“搬”到了版面上。通过案例展示、专家提出问题、读者回答、专家再点评的往来互动方式,帮助读者尤其是基层临床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增进对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伦理学的了解。栏目运作历时大半年,共推出20多期报道,涉及供精人工授精、安乐死、器官移植、稀缺资源分配等话题,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此外,《健康报》编辑部还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联合开设了“临床伦理案例评析”专栏。通过对来自医学生、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学习、工作中的一个个伦理问题的点评、分析,有针对性地为读者释疑解惑。这些专栏报道内容一事一议,篇幅短小,行文生动,在纸媒和新媒体融合传播后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引发广大读者和网友持续回应讨论。

(四)促进科技伦理治理行业经验交流,推动伦理审查机制不断完善

在持续推动科技伦理思想传播、加强生命科学伦理教育的同时,搭建伦理学者工作经验交流平台,探讨伦理委员会机构建设,审视伦理审查工作机制,引导伦理学术研究方向也是作为卫生健康行业主流媒体的《健康报》应有的职责。

作为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委员会机构的建设和伦理审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在强化医学研究伦理治理方面,卫生健康系统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2007年,卫生部印发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2016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被修订后,升级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门规章,为保护医学研究受试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技术指导体系。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全部建立了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指导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委员会开展伦理审查。[13]

在实际操作中,伦理审查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审查技术标准和规范,伦理审查的跟踪审查、过程审查还存在薄弱环节,持续监管责任不清晰,伦理委员会在人员组成、资格准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独立性还不够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背景下国内伦理审查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健康报》编辑部围绕这些问题持续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如《伦理审查:让医学走在正确的路上》(2010年7月23日)、《科研伦理审查不应沦为“橡皮图章”》(2012年9月21日)、《伦理跟踪审查:让人体试验不“脱轨”》(2013年10月25日)、《伦理审查:将科研风险降到最低》(2014年7月18日)、《伦理审查:用刚性制度支撑柔性伦理》(2016年12月16日)、《区域伦理委员会:因“独立”而受推崇》(2017年11月17日)等,这些经过扎实采访调研后刊发的报道,对提升临床科研伦理审查质量,加强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让伦理审查真正成为科技伦理监管的“看门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采编传播报道过程中,《健康报》编辑部发现在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为研究而研究、脱离实践不接地气的倾向。对此,《健康报》编辑部积极策划组织报道,借助业内有识之士的观点,在行业和学界倡导人文伦理学者要走出学院、书斋,深入临床、实验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多开展实践伦理学研究,正如邱仁宗教授在《伦理学研究要多接“地气”》一文中所说,“理论伦理学主要运用演绎法,而在实践伦理学中,单靠演绎法将无法解决我们实践中的规范性问题……事实上,实践中的规范性问题也不是仅靠对某个理论的演绎、运用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包括对利益相关方的各种利益、价值的权衡”[14]。

三、结语

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进步需要伦理学的导航。“每一项涉及人类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得到伦理学的辩护。这是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类在追求自身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向生命作出的庄严承诺”[15]。只有坚守科研价值追求,维护科学精神,守护伦理底线,拿捏好伦理保护和科学创新的关系,才能确保生命科学、医学技术沿着正确的轨道,沿着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前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的出台表明,任何科研活动都要坚持伦理先行。“科研人员不仅要始终将基本的道德伦理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且应成为伦理治理的先行者,要在开展科技活动前,主动开展前瞻研究,进行科技伦理的风险评估,把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把科技伦理的要求贯穿科技活动的全过程,覆盖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16]在倡导科技创新的时代氛围下,科技伦理治理应该由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转变,刚性的伦理监管要和柔性的伦理培训齐头并进。通过高效务实的科技伦理教育,培养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伦理意识、能够担起科技伦理责任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公器的主流媒体要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传播报道科技成果重大突破时,要同时兼顾科学精神和科研伦理的传播,做好科技新闻报道伦理视角的分析和解读,透过更多理性、客观的报道,将科学精神、科研伦理价值追求渗透到字里行间,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向善求真、崇德尚道的科学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孟小捷,女,1968年生,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健康传播、医学伦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EB/OL].(2022-03-20)[2022-05-06].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20/content_5680105.htm.

[2] 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新闻发布会[EB/OL].(2022-03-23)[2022-05-25].http://www.most.gov.cn/xwzx/twzb/fbh22032301/.

[3] 张新庆,何仲.科技创新需伦理治理护航[N].健康报,2022-03-29(05).

[4] 孟小捷.寻找新闻和科普的结合点[J].中国健康教育,2002(06):55-56.

[5] 计海庆.仿生人雷克斯引发的伦理思考[N].健康报,2013-03-29(05).

[6] 李元.科技发展的同时,要让灵魂跟上[N].健康报,2013-04-26(05).

[7] 邱仁宗.“魏则西事件”的伦理审视[N].健康报,2016-05-13(05).

[8] 邱仁宗.头颅移植:有哪些关口难以跨越[N].健康报,2017-12-22(05).

[9] 张昊华.59天,“一小步”后路还很长[N].健康报,2022-03-22(05).

[10] 陈晓曼.是什么讓生命沦为实验品[N].健康报,2012-01-20(05).

[11] 雷瑞鹏,邱仁宗.由克隆猴研究引发的伦理三问[N].健康报,2018-02-02(05).

[12] 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8.

[13] 王潇雨.科技伦理治理瞄准这些点[N].健康报,2022-03-25(04).

[14] 邱仁宗.伦理学研究要多接“地气”[N].健康报,2016-10-28(05).

[15] 翟晓梅.在医学进步与伦理保护中寻找平衡[N].健康报,2010-08-20(06).

[16] 王孙归雁.完善科技伦理治理 捍卫生命尊严[N].健康报,2022-03-28(02).

Media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Governance

——Take the Health Newspaper Report as an Example

Meng  Xiaojie

(Health News,Beijing,100027)

Abstract:Any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must adhere to ethics first,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system,enhanc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governance,and achiev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ystematic and continuous reports on the life sciences and medical humanities ethic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umanity Vision” edition of “Health Newspaper” in 2007.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media,it has built a dialogue and exchange platform for all parties.In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pirit of science,lea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in order to guide readers to deeply reflect 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dvocate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good,and guide the life sciences and medical undertakings from public opinion to always develop along the right track.

Key words:Ethics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Ethical Review;Value Leadership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