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刘祖希先生:欣逢ICME-14,邂逅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发展

2022-06-24余庆纯李隽易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研究

余庆纯 李隽易

【摘 要】欣逢ICME-14,以质性研究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创始人刘祖希进行深度访谈.这对深入了解ICME-14的基本情况、洞察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推动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数学教育国际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数学教育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继续扎根中国特色,聚焦立德树人;加强实证研究,助推技术赋能;培育青年学者,接轨国际研究.

【关键词】ICME-14;当代中国数学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国特色;国际交流

1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11—18日,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简称ICME-14)在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在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指导下举办的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每四年举办一次[1].本届大会是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发起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受中国数学会委托,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会议模式,来自全球129个国家、地区的数学教育学者共同跨区实时参与约500场学术会议与特色活动,分享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交流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在ICME-14国际数学教育舞台上,中国学者系统地讲述中国数学教育故事,积极地传播数学教育的中国经验,全面地展现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国特色.在ICME-14圆满落幕之际,有感于中外数学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我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优化,特对参加ICME-14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策划人、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创始人刘祖希先生进行深度访谈,期待走进ICME-14国际盛会,了解国际舞台上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动态,洞察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方式.2 研究方法

以质性研究为主,采用叙事个案研究方法,于2021年7—9月对刘祖希先生进行三轮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刘祖希简称“刘”,余庆纯简称“余”),旨在描绘ICME-14的基本情况,洞察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发展特点,助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国际数学教育交流.

刘祖希,中国数学会数学教育分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创新思维教育分会理事,全国数学科学方法论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出版与培训,主编和策划了一系列当代中国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图书,创办了“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新青年教师文库(数学卷)”“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等重要学术组织、学术品牌与学术活动.3 欣逢ICME-14

余:在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期间,您主要参加哪些活动?

刘:我很荣幸地参加ICME-14,见证国际数学教育盛会的顺利举办与当代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谈起参加ICME-14,我自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倾听者,也是参与者.作为倾听者,我积极地参与ICME-14的开幕式、闭幕式、几场学术邀请报告与中国数学教育特色主题活动,深刻地感受到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蓬勃发展,学习了许多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经验.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全程参加ICME-14的所有活动,甚是遗憾.作为参与者,我主要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的策划、编辑、出版与参展等系列工作,献礼ICME-14.该丛书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主编,感谢曹教授的大力支持.

余:参加ICME-14的过程中,令您印象深刻的报告或活动是什么?

刘:顾泠沅先生的大会报告、曹一鸣教授的邀请报告与中国数学教育特色主题活动等,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收获满满.

3.1 聚焦青浦实验,见证中国发展

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首次在中国上海举行,我们很自豪.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名誉教授、上海“青浦实验”开创者顾泠沅先生作了题为“45年:一项数学教改实验”的大会报告.这是继华罗庚先生在1980年ICME-4作大会报告后,首位中国数学教育学者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大会报告,也是顾先生第三次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介绍“青浦实验”(前两次分别是ICME-8与ICME-11),意义非凡[2].

“青浦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低谷起步阶段(1977—1992年):大面积提高质量;(2)领会优先阶段(1992—2007年):突破高认知瓶颈;(3)完善教研阶段(2007—2022年):推进探究与创造[3].大会报告上,77岁高龄的顾泠沅先生娓娓道来“青浦实验”研究经历,介绍变式教学[3]、行动研究[4]等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顾先生系统地向全球教育研究者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性嬗变[5-6],全面地展现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实证研究,有力地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令人印象深刻!

3.2 回顾课程改革,洞察教育嬗变

刘:7月16日下午曹一鸣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邀请报告.曹教授基于数学教育史的理论视角,介绍21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分享数学课程改革的中国理念与特色方法.报告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成就与问题.据曹教授介绍,即将公布的最新版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法转变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重视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合理运用,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新课程标准旨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新世纪教育课程追求公平与质量提供了内在动力.新世纪以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不断优化,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均产生深刻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可持续发展:(1)在数学课程方面,曹教授表示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双基”的特点,而且強调要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与活动经验的习得,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聚焦培育数学素养、融合数学文化等多元学习目标.(2)在数学教材方面,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新思路”.曹教授指出,我国新时代数学教材已从“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不同版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与编排方式丰富多元.尽管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方式不同,但大多数都聚焦知识理解、技能训练与活动经验积累,强调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拓宽眼界,采取探索合作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3)在教学方面,与时俱进的数学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教授认为,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注重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以探究为基础的独立或合作的学习方式.(4)在评价方面,曹教授强调要聚焦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综合能力评估,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跨学科应用、多元数学文化背景下数学学习的评估.

3.3 走进主题活动,展现中国特色

刘:谈起“中国数学教育特色主题活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7月15日下午浙江数学教育代表团队的特色展示.由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高校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者共同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带来特色展示“现场改课:助力新手教师成长的浙江范式”,向全球数学教育研究者展示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活动.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情境化地分享了浙江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时模拟现场备课、说课……令人震撼!浙江团队生动地诠释了中式课例研究(Chinese Lesson Study,简称CLS)与我国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相互结合.正如上海市教科院杨玉东教授指出,我国数学教研体系主要由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网络构成,中式课例研究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校本教研”,常常发生在校级层面教研组或备课组的“磨课研究”教研活动[7].本次浙江省小学数学教育团队在ICME-14国际舞台上精彩地诠释基于“校本教研”的中式课例研究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互动,令人难忘!4 邂逅当代数学教育

余:“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参展,献礼ICME-14.刘老师,您在出版这套丛书时有哪些重要的经历与收获吗?

刘:“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能够顺利出版并参展,我深感自豪.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出版人,希望这套书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国际化传播贡献微薄力量.策划这套丛书伊始,我们曾考虑现在就做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总结传播工作是否合适、是否有些过早?但一想到司马迁的名著《史记》130篇贯通2300年史事,其中成书之时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当代汉史就涉及75篇[8],也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我们备受鼓舞.此后,我们陆续向国内一些数学教育学者征求意见,许多数学教育专业的学者和我们一样,认为根据当前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史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在数学教育领域许多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在“十四五”期间将其作为重点项目,规划出版“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旨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富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值得关注的是,该丛书中的“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家文选”系列已入选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计划.2021年该系列已出版三本名家文选,按照出版时间顺序分别是《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9]《单墫数学与教育文选》[10]《张景中教育数学文选》[11].

“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名家文选”以名家文集的形式,溯源了当代中国数学教育领域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对“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贡献,关注数学、哲学、数学教育、教育数学等跨学科领域之间的互融互通,携手致力于夯实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增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自信与教育实践,提升中国数学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余:期待“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的系列图书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刘老师,在出版“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的整个过程中,您认为“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有哪些主要特征值得关注?

刘:“当代中国数学教育丛书”立足新时代中国教育国情,总结当代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旨在促进数学教育不同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数学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顺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我认为,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扎根实践、提炼经验与升华理论.

我国数学教育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实践,而且善于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宝贵的经验与规律,并与国际上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进行对照,吸取营养,完善本土化的教育理念,再进一步回到我国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迭代、不断优化、不断升华.5 赋能教师发展

5.1 服务数学教师,促进专业发展

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中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全国数学教师工作室之一,对当代数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刘老师,作为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的创始人与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的主要情况.

刘: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同许多全国性的数学教师学术团体一样,致力于服务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助推在职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秉持“为全国青年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做青年数学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伙伴”的宗旨(简称“一为一做”),经历萌芽初创阶段(2006—2013年)、制度建设阶段(2014—2016年)与蓬勃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创办“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创立“新青年教师文库(数学卷)”、创设《新青年数学教师参考》电子专刊等特色学术活动.

其中,“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起始于2014年,此后每年暑假“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都至少举办一次全国性、公益性的学术教研论坛,积极推动全国数学教师跨区交流、共同发展.2010年,在张景中院士、张奠宙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策划的《新青年教师文库(数学卷)》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12],至今《新青年教师文库(数学卷)》已出版5册.《新青年数学教师参考》电子专刊,主要收集与分享国内数学教育领域前沿的学术信息与教学资源,设立多个特色专栏.电子专刊与时俱进,聚焦教师在线学习,具有系统性、时效性与实用性等鲜明特征.

5.2 聯系理论实践,驱动教师教育

余: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的三个特色学术活动成为数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数学教师)的成长助手,促进多元化、系统化、可持续的数学教师教育.刘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工作室如何为数学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赋能?

刘: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自2018年6月起,每月定期整理更新、持续推送《新青年数学教师参考》电子刊,涵盖一批数学教育专题资料,供读者实时快速查阅、深耕理论研究之用,深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同时,鉴于一线数学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存在难度,我们开展了“图解数学教育原理”的相关研究[13-17],旨在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展现丰富多彩、深奥奇趣的数学教育原理,促进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平易近人[18].

在实践研究方面,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联通大学与中学、东部与西部、校内与校外的数学教育平台,扎实推进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教育出版等“三位一体”专业发展路径的相互融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依托网络、集思广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教研模式,开展团队合作的青年数学教师赛课、教研论文与论著写作[19],以“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凝聚国内数学教育高校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教师与教研员,共同促进数学教育的本土化实践.

5.3 融合线上线下,互通国内国外

余: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数学教师工作室之一,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如何依托互联网开展技术融合、跨区实时的交流互动?

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基于ERTP(Education,Research,Training and Publishing)理论模型[19],建构“互联网+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发展模式[20],有效地依托QQ、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在线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的学习与教研活动,共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线上活动主要有《新青年数学教师参考》电子专刊等在线数字阅读.线下的学术活动主要是面向全国青年数学教师的公益学术活动——“新青年数学教师发展论坛”.后因新冠疫情影响,2020、2021两年无法举办线下论坛,尝试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新青年云论坛”应运而生.同时,“新青年云论坛”的举办时间不局限在暑假,改为每月举办一场,仍然面向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主邀高校青年博士教师与中学青年骨干教师,紧密结合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国际视野、实证研究导向助推数学教育改革发展,影响深远.

余:融合线上线下是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ICME-14会议期间,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的全国各地教师成员如何参加ICME-14活动呢?

刘:本次线下参加ICME-14的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共有7位,分别参加了专题研究组报告、墙报展示与图书参展等线下活动.会议期间,工作室的QQ群、微信群与公众号等在线网络平台,实时深度报道ICME-14的会议盛况,介绍我国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精彩的学术报告与活动动态.“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不仅使得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室成员能够有机会在线参与、共同学习我国数学教育的最新成果,而且能够有机会在线走进国际盛会,深入了解ICME-14的精彩报告与特色活动,扩宽国际视野.6 总结展望

21世纪以来,我国数学教育蓬勃发展、欣欣向荣.ICME-14的各类学术报告、特色主题活动、参展图书均充分地展现出当代数学教育研究的中国特色,展现扎根实践、提炼经验、升华理论的主要特征.回顾过去,几代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积极推动我国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中外数学教育交流,对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ICME-14圆满落幕之际、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立15周年之期,跟随刘祖希先生走进ICME-14国际盛会,归纳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洞察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未来,我国数学教育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不断完善三个方面的工作.

6.1 扎根中国特色,聚焦立德树人

ICME-14充分地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促进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学习.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扎根于“四基”“四能”的中国特色教育沃土中,聚焦“青浦实验”“中式课例研究”等本土化的数学教育实证研究,聚焦新时代“立德树人”导向的“新课程、新教学与新评价”的落实,开展真实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凝聚以教师工作室为代表的全国数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数学教育研究及其人文活动的稳步持续推进.

6.2 加强实证研究,助推技术赋能

ICME-14国际会议上,各国数学教育研究学者以规范的学术范式、科学的实证方法,交流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与发展动态.这启示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实证研究范式贯穿整个研究过程.随着“互联网+教育”時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者与一线教师、教育者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习得与运用,不断优化“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教师学习与专业研修活动,顺应新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数学教育的转型升级.

6.3 培育青年学者,接轨国际研究

对于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培育问题,曹一鸣教授曾指出:“数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其学术团队的成长与建设.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中国数学教育未来的重任,建立青年学术共同体,打造中国数学教育的未来梯队,至关重要.培育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青年硕博士生的专业学习,更要关注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21]未来,我国需要加强数学教育领域青年学者的学术培养与课堂实践,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论视野与实证教学,从书斋到课堂,从理论到实践,助力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同时,青年数学教育研究者要从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史中汲取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的宝贵营养,向数学教育名家学习,扎实地做好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为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精彩贡献!此外,作为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中国数学教育国情,关注国际前沿动态,跨越外语交流关卡,加强中外研究合作,如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数学教育会议,积极主动向国际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学习,并与他们开展交流,接轨国际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引领我国数学教育正式登上国际数学教育的舞台,在国际数学教育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数学教育研究扎根实践、提炼经验、升华理论,融合线上线下,促进新时代我国数学教育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专业学习与研修成长,助推中国的数学教育走向世界,在国际数学教育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注:感谢刘祖希先生的大力支持,访谈整理成文后经刘先生审核确认.

参考文献

[1]李海,张晋宇,王建磐.承办ICME-14是中国数学教育崛起的良好契机——王建磐教授访谈[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06):55-59.

[2]袁智强.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研究综述[A].鲍建生,徐斌艳.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二)[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0.

[3]Gu F.,Huang R.,Gu L.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rough Variation in Mathematics in China. In: Huang R.,Li Y.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through Variati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nse Publishers, Rotterdam,2017.

[4] Gu L. From “Qingpu Experience” to Investigating Chinese Students’ Mathematical Competencies. In:Xu B.,Zhu Y.,Lu X. Beyond Shanghai and PISA.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Springer,Cham,2021.

[5]刘达,黄华,姚剑强.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总结报告[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09):7-16.

[6]史宁中,顾泠沅,鲍建生,等.上海数学教育改革基本经验报告[J].上海教育,2016(25):20-23.

[7]杨玉东,严加平.究竟什么是中式课例研究——背景、内涵和特征解读[J].上海教育科研,2020(10):38-44.

[8]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60.

[9]郑毓信.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0]单墫.单墫数学与教育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1]张景中.张景中教育数学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2]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读与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3]刘祖希.图说五种常用的数学教学法[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05):56-59.

[14]刘祖希.图说数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10):59-62.

[15]刘祖希.图说数学教育理论模型的建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05):60-64,67.

[16]刘祖希.图说数学教育研究方法[J].中小學课堂教学研究,2022(04):65-68.

[17]刘祖希.图说数学教育理论的融通[J].中学数学杂志,2022(02):6-10.

[18]刘祖希.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学术基础与研究指向[J].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2021(05):40-53.

[19]刘祖希,史嘉,陈飞,等.青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实践与思考——以“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12):22-29.

[20]罗建宇.基于互联网的数学教师工作室建设——以全国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16(09):63-65.

[21]刘祖希.访曹一鸣教授:谈青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培养等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3):44-47.

作者简介 余庆纯(1993—),女,广东潮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

李隽易(1989—),女,江苏苏州人,教育硕士,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A8).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数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