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应用于康复科重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06-22王庆红巩尊科王颖颖徐付国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循证重症发生率

汪 洋 王庆红※ 巩尊科 王颖颖 徐付国 靖 利 邓 涛 孙 亮 陈 文

重症患者具有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命体征不稳、血气指标异常、生活重度依赖等特征,传统康复往往只是对症治疗,机械化地功能锻炼康复指导和查房时的言语支持[1,2]。循证护理是以临床实践为研究依据,将科学依据与临床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计划的过程。循证护理的思想是以人为本,旨在提供优质的、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3]。循证护理方案实施过程中优化护理流程,使护理内容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循证护理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等环节。康复科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的特点,常规的护理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临床需要,本研究团队将近几年新兴的循证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探讨循证护理的临床价值,现将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康复科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合理性,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7±12.0)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0.9±11.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对比研究。该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符合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原则。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①能配合完成试验研究;②能完成评价指标;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随时可能危及生命;②研究期间出院或死亡。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电图、双下肢动静脉彩超等各项检查,遵医嘱用药,保持管道通畅,康复指导及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开展循证护理[4],具体方法如下:①组建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其余成员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②提出循证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既往病史、现病史和相关病历资料,再结合重症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和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循证问题,总结出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及常见并发症。③寻找循证依据: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实用性,筛选出代表性强且具有时效性的文献资料,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患者病情及需求等总结出护理此类患者的方法,针对提出的循证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化护理措施,并在实施前开展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培训,使所有护理人员熟知各项护理流程规范[5]。④实施循证护理:a.病房环境管理:设置符合患者康复需求的病房环境,合理控制病房的湿度、温度,对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气管切开的患者做好病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落实床边保护性隔离措施。康复科患者多数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轮椅,病房使用无障碍设施。b.用药护理:根据患者的诊断、年龄、病情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副反应,便于医生对药物进行调整;记录服药的依从性,若是口服依从性差,应及时反馈医生进行调整。c.呼吸道管理:气管切开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导管脱落。对于烦躁患者选择合适的约束用具(如约束带、约束手套等)实施保护性约束,交接班时检查约束部位皮肤及末梢循环情况,定时松解并给予肢体按摩。d.重症患者的护理:采取干预式护理模式,对患者日常作息习惯和饮食情况进行管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皮肤清洁,做好鼻饲管的护理、会阴部护理和预防肺炎、误吸等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患者心肺功能监测,定时更换卧位,患者神志清醒后可指导有效咳嗽和咳痰,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尽早下床活动,以改善呼吸循环功能。e.专科护理:由医生、体疗师、专科护士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告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度。重症患者的康复运动指导,尤其是肺功能的康复,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自主抬头、床上活动、电动起立床训练、由平卧位到坐位、负重训练或行走训练;对神经功能存在障碍无法主动运动的重症患者,可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病情逐渐好转后进行各种器械的助力训练,训练强度及时间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患者病情许可时,在入院第13~17天可以进行抗阻训练,抗阻训练每周可进行3次。训练的目标肌群包括胸大肌、腹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等,每个肌群做2~3组,每组8~10次,组与组间间歇1min,当患者可连续完成同一动作10次以上时,增加负荷量维持训练。简易吹气球法:患者深吸气后含住气球用力吹至不能再吹为止,每次练习10min,每天2次,以上训练可以通过集中教育授课结合现场演示指导的方式开展。动态压力疗法: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选择合适的腿套、脚套,根据患者双下肢周径调节松紧度,按照说明书设定压力充气值、时间及频率,1次/d。四肢按摩护理:每4h按摩上下肢1次,每次30min。f.心理护理:有心理障碍者给予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整个治疗过程方案与家属进行沟通,征求家属的意见,减轻焦虑情绪。⑤质量控制:护士长每周进行1次专项检查,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实现持续质量改进[6]。

1.4 评价指标

1.4.1 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导管脱落、用药错误、跌倒、输液外渗。不良事件发生率=(导管脱落+用药错误+跌倒+输液外渗)/总例数×100%。

1.4.2 护理质量评分:使用自制问卷对护理内容(30分)、工作能力(30分)及护理结果(40分)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表示护理质量越差。

1.4.3 并发症: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压疮、脑水肿、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压疮+脑水肿+深静脉血栓)/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将获取数据录入Excel整理,相关数据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7]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单位:分

2.3 两组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8]实施循证构建的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医学专家盖亚特教授提出了循证护理,循证护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现在许多医疗机构对循证护理有了较好地认识,积极探索和开展循证护理实践,推动了循证护理本土化和护理实践科学化[10]。随着循证护理的发展,仅凭经验和直觉进行护理已成为历史,由传统的经验护理模式向现代循证护理模式转变也成为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11]。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重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循证护理应用于康复科重症患者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提高了康复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具备一定可信度及代表性的科学依据。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应推动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加强循证知识培训,帮助临床护理人员积极寻求减轻压力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循证护理在临床上顺利实施[1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重症患者以“有病治病”的对症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需要。循证护理倡导提出护理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针对患者主要及潜在护理诊断,采用成立护理小组、查阅文献、集思广益的手段,更有目标地解决了护理问题。循证护理所得的方法更科学,小组成员经过系统学习后,能够更好地胜任临床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全过程有监督有反馈,更可靠。

综上所述,在重症患者康复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对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循证重症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