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千年宋韵“活”起来
——浙江日报“寻宋解韵”系列报道的探索

2022-06-22裘一佼

传媒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大众文化

文_裘一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宋韵文化泽润千年,是浙江文化独特的标识,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富矿”。2021年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重磅推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是浙江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如何解读好、传播好千年宋韵?如何让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对于新闻人而言,既是重大机遇,更是一大挑战。

2021年10月起,“寻宋解韵”系列报道在《浙江日报》亲历版正式推出。一组十篇报道,致力于用当代的方式与传统相遇,让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碰撞,让人感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感、可亲、可爱,让千年宋韵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思维破圈,以新视角读懂宋韵

从新闻的角度写宋韵,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宋韵对于当前的价值是什么?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前,“宋韵”在学术研究的范围里大多是关于两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艺术领域大多集中在宋画宋诗宋版书等,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宋朝,是文学艺术的风雅、是街坊里巷的热闹,当然也有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走入两宋三百年,似乎有无数条通道,但对于党报报道来说,找到“起点”——一个能帮助大众理解宋韵之所以为“韵”的起点,至关重要。

对此,由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为主力的采访团队,翻阅了大量关于两宋的书籍,也采访了多位国内知名的研究两宋的专家学者,横跨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我们认识到,两宋时期形成的基于华夏认同的民族精神、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至今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千年宋韵中蕴含的多元包容、人文关怀、开放自信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综合呈现;宋韵文化背后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可以让世界感知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风采。

打破对于“宋韵”的狭隘理解,实现思维破圈,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闻选题。采访团队走入岳飞庙、登上皋亭山,于翠微亭中怀古、在风波亭里追思,那一刻,我们被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象震撼——临安皇城内,凤凰山大殿上,南宋君臣一次次因外敌入侵陷入焦灼,朝廷之外,却有南宋军民进行着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抵抗与斗争,一大批爱国将领、仁人志士不惜穷尽一生报效国家……爱国、正气、奋斗、奉献,这都该属于宋。

正如系列报道开栏语中所说:“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相依。这个情感的共鸣点,为宋代着上了精神的底色,让相隔数百年的我们激动不已。重新认识宋,这是一个饱含家国情怀、充满创新活力、崇尚文明交融的时代。”

系列报道正是从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为起点,开启一次次寻宋之旅,去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一组十篇报道中,宋韵文化从看似“虚”的题材,转化为一个个非常具体的内容——爱国志士的精忠报国、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全球的海外贸易、改变世界的硬核科技、影响甚远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元的市民生活等等,力求多维度展现全面的宋代。

由“寻”入“解”,以新表达呈现宋韵

从当下的角度写宋韵,要破解的问题是:怎样让更多的人对宋韵感兴趣?

宋韵的题材有其特殊性,相比新闻事件来说,它并不“发生”在当下,主要人物也不在“现场”,从采写的角度来说是颇具挑战的。但系列报道却选用了看似无法完成的“亲历”这一形式,用创新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突出宋韵文化的普遍价值,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首先是突出“寻”。既然新闻现场无法还原,采访团队就在浙江全省布点,确定能分别展示十个主题的地方。记者来到历史事件曾经发生的地方,如杭州的河坊街、皋亭山、凤凰山,绍兴的宋六陵,宁波的三江口、月湖,衢州的孔庙等等,站在原地,从眼前的场景“穿越”回当时的情景,并且把历史人物从古籍中“带”到现场,力求故事的生动度。

寻到了地方、寻到了人物,在此基础上突出“解”。每个采访,我们都邀请到包伟民、范立舟、杜正贤、陈野、郑嘉励、李晖达、徐吉军、林国聪等颇具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一起“亲历”,他们不仅本身作为人物出现在报道中,同时也为报道的权威度把关。比如在首篇《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中出现的81岁高龄宋史专家龚延明,他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专长是对岳飞的研究,文章就以他的一次岳庙寻访为主线,呈现南宋军民爱国之情与赤胆之心。其中,对岳飞人物的把握,对历史细节的处理,龚老都以学术研究的标准进行确认,保证了文稿的准确度。

另外,在具体呈现上,报道在纸媒端以文学的笔调去还原一个个历史场景,在移动端则通过视频、长图、H5等多样化的新闻产品来呈现一组组南宋各个层面的景象。如推出的《WOW!真南宋》融媒体产品系列,以穿越的形式,重点呈现一幅“生活在南宋”的场景,全面立体、有声有色,尤其吸引年轻人感受宋韵生活的精致美好,努力让宋韵真正“活”起来和“火”起来。

一组十篇报道和一批移动端的新媒体产品,有古今的对话和传承,有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交织融合,还有记者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在“寻”和“解”中,有故事,有新知,有记录,有观察,让千年宋韵走近身边、走进生活,成为大众可知可感、了解并喜爱的“文化明珠”。

学会“跳出”,以新坐标定位宋韵

从“文化名片”的角度写宋韵,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让宋韵更有辨识度?

宋代是文明发展的昌盛时期,站在现代写宋代,不仅要突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文化理念、文化成就,还要侧重宋韵对提升当代人的审美品质、发挥增强文化认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闻策划,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宋韵、浙江的宋韵,它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大众的。所以,宋韵需要新坐标。

在时空上,做到“跳出南宋看南宋、跳出浙江看南宋”,突出千年宋韵的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从文明演化的角度来说,宋不可能脱离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而独立存在,所以系列报道并没有局限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而是把时空背景尽量放大,把饱含家国情怀、独具匠心、充满创新活力、崇尚开放与文明的特质挖掘出来。

比如其中一篇是讲海运蓬勃的盛世繁华,这是一个颇具深意的选题角度。文章着笔于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记者的眼光随着两宋时期无数载满商货的船只,延展到了东亚、东南亚,航至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讲述当时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故事,这与当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具有时代的特色。另外,系列报道中大师云集的浙学争鸣、陆游笔下的南宋乡村、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格局、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其他角度,也都与当下紧密相关,体现在传承中不断向前的历史趋势。

在内容上,做到跳出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突出大众与宋韵的共鸣。在前期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界对于两宋的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尤其是浙江在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中,社科界、史学界已出版过较多的系列丛书,但大多还没有走入大众的视线,还没有转化为大众对于宋韵的关注。系列报道在策划之时,就注重将专业研究和新闻眼光融合起来,打通学术与大众的通道,让优质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报道刊出后,不仅每一篇都有很高的点击量,不少读者还来追问下一期的出版日期;更难能可贵的是,系列报道也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他们发来共同的感谢:宋韵的大众化解读,为文史哲提供了一片可以发挥的天地。

当然,“寻宋解韵”只是挖掘、阐释、传承宋韵文化的第一步,随着“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持续推进,我们的报道也将继续丰富与升华。这次实践,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新闻媒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愈发激励着我们继续创新,让更多人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为传承守护中华文脉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大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二 不平凡:从代表到委员都是“代言人”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一 不寻常:从时间到空间都创“新时代”
大众ID.4
上汽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