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秘而伟大的人

2022-06-22郑慧

连环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邓稼先原子弹

郑慧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启动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研工程,邓稼先便成为了从事这项伟大事业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勇担历史重任,为国攻坚克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笔者看一看邓老先生隐秘而伟大的一生。

1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世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北平。在此后的全面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每侵占一座城市,便强令市民和学生游行庆祝。这一天的游行队伍里,在志成中学读高中的邓稼先再也无法忍受屈辱,愤怒地将手中的太阳旗撕成两半,狠狠地踩在脚下。

2 邓稼先的踏旗义举招来了日军的到处搜捕,为避杀身之祸,父亲决定让大姐送他去四川江津的四叔家,并转学到江津(现重庆江津区)国立第九中学。舟车变换,邓稼先和大姐辗转前往江津。透过车窗,邓稼先看到日军飞机在空中疯狂呼啸,对中华大地肆意轰炸。他痛不欲生,耳边响着临行前父亲的话:“稼先啊,一定要学科学,记住,科学才能救国!”

3 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西南联大已于1938年4月由长沙迁至昆明,在战火中历经了迁校、重建校舍的种种艰辛。面对着巨大的物质匮乏,并需要随时准备着躲避空袭,邓稼先与联大师生共同承受着这一切。此时的联大物理系名师云集,邓稼先备加珍惜这珍贵的求学时光,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科学知识。1945年抗战胜利,邓稼先也拿到了西南联大的毕业证书。

4 1948年,邓稼先考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在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科学报国”的信念激励他创造了不到两年便完成学业的奇迹!他的毕业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在当时正是科学界的热门研究题目。他婉拒了导师带他去英国发展的邀请,迫不急待地加入留美回国学者队伍,踏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此刻,他心中响彻着一个声音:新中国的建设在等着我!

5 回国后,邓稼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彭桓武的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3 年,他与许鹿希结婚。接下来的几年,平静而温暖的家庭生活让邓稼先如鱼得水,他专注于事业,屡创佳绩。1954年,邓稼先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

6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不断利用原子弹在朝鲜问题、我国台湾问题上的挑衅,1955年,中国被迫作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1957年10月,中国与苏联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蘇联答应向中国提供研制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众望所归,邓稼先成为与苏联方面对接的不二人选。1958年8月,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交给邓稼先一个意义深重的任务: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

7 邓稼先深知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知道接受这个任务将会给他的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然而,他义无反顾接受了任务。深夜,他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我的生命将献给未来的工作,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做好了这件事,我一生就过得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都值得!”许鹿希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她感到了恐慌。但凭着对丈夫的信任和了解,她迅速平静下来。她知道,这一次,丈夫将会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她将接受这一切,并坚定支持丈夫!

8 从此,作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不再在公开场合出现。除了组织以外,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具体在做什么。担任二机部九所(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之初,邓稼先迅速组织研究所科技人员在北京郊外的一块农田里抢建科研基地。挑土,整地,砌墙,修路……在3个月的工程建设中,邓稼先参与了每一项劳动。他们建成了办公楼、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和资料储存室,可苏联方面的援助却一再拖延。

9 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研制的一切援助。1960年夏,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苏方专家。失去苏联的援助,中国政府决定:自力更生,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原子弹。二机部用苏联毁约的时间“596”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表明为国家民族争气的决心。邓稼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当时,研究所所有的人对原子弹的认知是一片空白,邓稼先决定带领大家从基础知识学起,利用工作空隙给年轻人补习专业知识。

10 为了加强原子弹研究的科技力量,国家迅速调集了相关人才。原子能研究所的王淦昌、彭桓武,中科院力学所的郭永怀等科研和工程技术专家先后被调到核武器研究所。国家又先后调来105名中高级科技专家和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研究队伍里来。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好些书都做不到人手一本,他们就手刻蜡板自己油印。在邓稼先的组织下,年轻的大学生们很快成长起来。9BA11DD7-ECD9-40AD-8B7E-DA23BDE4241B

11 如何确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方向,这给邓稼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冥思苦想,夜不能寐,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确定,把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的方向,并全面负责这三个方向的研究。1960年4月,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开始了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和枯燥,工作量巨大,他们不得不三班倒、连轴转,算完的稿纸一捆捆被放入麻袋,从地板一直堆到了天花板。1960年底,从苏联回国的周光召通过系统分析,推翻了苏联专家给的数据,从理论上论证了邓稼先小组计算的正确性。这次计算结果,被数学家华罗庚评价为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12 1963年,经过艰苦奋战,邓稼先领导的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重大难题相继被攻克,终于拿出了原子弹初步理论设计方案。1964 年初,位于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对外称221厂。这里海拔3200多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艰苦。邓稼先和同事们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离开北京远迁千里,奔赴青海基地。各路人马会聚金銀滩,打响了攻克原子弹的草原大会战。

13 1964年6月6日,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等亲自主持了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试验结果十分成功,证明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正确性。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核试验外场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地区。这里人迹罕至,曾是楼兰古国,现在只有大片广袤的戈壁滩。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将在这里试爆。

14 1964年10月16日清晨,罗布泊笼罩在一片紧张、肃穆的气氛中。102米高的铁塔在晨曦中静静矗立,即将试爆的原子弹就安放在塔顶。这是一个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15时整,随着倒数计时和起爆命令的响起,大地猛烈震颤,铁塔的顶端突然间升起一个巨大的火球。这颗火球不断升腾、翻腾、膨胀,席卷着烟雾,形成了参天的蘑菇云。伴随着一声撕裂天幕的、雷鸣般的巨响,现场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顿时欢呼雀跃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邓稼先望着眼前的一切激动不已,滚烫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刻,他感到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当天晚上,《人民日报》发出了号外。人们走向街头,欢呼庆祝,到处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中国人知道,有了自己的核盾牌,曾经深受苦难的祖国,受人欺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15 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确定后,邓稼先马不停蹄,把部分精力转向氢弹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一天,邓稼先和同事正在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九院党委副书记刁筠寿神情急切地找到邓稼先,递给他一张回北京的机票,告诉他:“你母亲病危。”邓稼先赶到母亲病床前时,年迈的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邓稼先不停地喊着母亲,紧紧握着母亲的手,这么多年,他一直是母亲的骄傲,他多么想再跟母亲说说话,多么想给母亲讲讲他的努力,他不负父母期望为祖国做出了贡献!母亲微微睁开眼,看着他,神情安详,似乎听懂了他的心声,目光透出一丝欣慰,然后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16 收起对母亲的思念,邓稼先领导理论部的科学家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夜以继日的攻关。在他的主持下,科技人员兵分三路,分头摸索,探寻氢弹原理。于敏领导的一路人马,经过一百天呕心沥血的奋战,在上海华东计算所终于牵住了氢弹原理的“牛鼻子”,一个有充分论证根据的氢弹研制方案诞生了。这个方案,后来被外国人称之为“邓 — 于理论方案”。在强烈爱国心的激励下,邓稼先他们不顾一切地紧张忙碌着,研制氢弹的工作取得节节进展。1967 年 6 月 17 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

17 1966年掀起的“文化大革命”给核武器研制工作蒙上了厚厚的阴云。一桩桩不幸的事降临到邓稼先头上。他先是被批判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接着在北大医学院当讲师的妻子许鹿希也遭到造反派的折磨。更让邓稼先内心酸楚的是,年仅14岁的女儿典典,被安排到内蒙古乌梁素海边上的建设兵团参加劳动。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她经常连着一个星期都只能吃野菜糠、窝窝头,干的却是挖水渠的重体力活儿。

18 一次,邓稼先找到一个出差的机会顺路去看望典典。看着女儿原先粗黑浓密的头发变得细而黄,吃着他带的肉罐头时狼吞虎咽,邓稼先流下了眼泪。然而,邓稼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发展国家核力量的事业中。氢弹成功爆炸后,他又多次组织、参与国家核试验。在我国当时已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指挥的就多达15次。

19 1979年,一次核试验发生了事故。飞机空投时,延缓弹体降速的降落伞未打开,核弹直接从空中重重地摔到了地面上。核弹没有爆炸,情况不明,这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指挥部立即派出一百多名防化兵深入到戈壁滩寻找。然而核弹的踪迹却始终没有被发现。邓稼先清楚,核弹中放射性的钚1克就足以毒死100万只鸽子。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他不顾基地司令员的劝阻,决定亲自去找!邓稼先与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乘坐吉普车驶向茫茫戈壁。此时,没有枪炮声,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却都存在致命的危险!9BA11DD7-ECD9-40AD-8B7E-DA23BDE4241B

20 核弹终于被找到了。未爆炸的核弹已经摔碎,砸出一个大坑,碎片散落一地。接近现场时,邓稼先大声喊同事停住,自己却不顾一切地冲向危险区。排查完事故原因,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吉普车,只说了一句:“平安无事”。大家心情沉重地看着从辐射核心区归来的邓稼先,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可能是致命的。

21 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邓稼先的身体每况愈下。醫生劝他疗养,但他因为手头还有大量的工作,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又回到地处四川深山的研制基地,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要抓紧时间把新型核武器研制成功。

22 1984年底,邓稼先组织指挥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核试验。这是突破新原理的试验。试验的结果非常成功,顺利实现了中子点火和燃烧!继原子弹和氢弹突破后,这是他一生事业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试验结束后,他告别罗布泊,回到了四川基地。

23 1985年7月,邓稼先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中晚期直肠癌!医院立即给他进行了手术。在术后住院期间,邓稼先只要病情稍好,就坚持工作,病房几乎成了办公室、会议室。邓稼先心里清楚,他必须利用生命最后的时间, 完成一个最后的使命──向上级提交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他不止一次对妻子说:“我必须写完那份建议书!”化疗期间,他只能躺着或靠坐着,边治疗边看材料。身边的妻子不断给他擦拭满头的汗水。治疗间隙,他就坐在橡皮圈子上伏案修改,靠毅力强忍着病痛的折磨。

24 1986年4月,一份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极为重要的建议书终于完成了,邓稼先和于敏在建议书上庄重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在让妻子许鹿希赶紧将建议书送走时,他说:“它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邓稼先的预见,建议书对我国1986年至1996这十年间的核武器研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邓稼先用无限的忠诚和高度责任感诠释着“中国脊梁”。

25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邓稼先提出,要到天安门看一看。站在天安门广场,邓稼先深情凝视着眼前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他的身后是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年仅62岁。他的临终遗言只有四个字:死而无憾!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9BA11DD7-ECD9-40AD-8B7E-DA23BDE4241B

猜你喜欢

邓稼先原子弹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徒手“撕开”原子弹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建议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