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宋以来文人作品与颍州西湖历史变迁

2022-06-20曹曦文

名家名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欧阳修西湖

曹曦文

颍州西湖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9公里处,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与惠州西湖、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颍州西湖开发建设肇始于先秦,初兴于唐和北宋,南宋至民国逐渐没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重新开发。如今颍州西湖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3A级风景区。历经几千年岁月长河的洗礼,颍州西湖与人类情感、才思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留下了一方可供品评吟咏的风水宝地。

一、唐和北宋:颍州西湖的初兴

唐代以前的颍州西湖建设主要是围绕城防及城市水利建设展开。唐朝立国后,因淮颍水运的开通,颍州成为连接南方与长安的重要节点,众多文人来颍州游玩,使颍州西湖的风景化建设拉开序幕。当地官绅也开始关注西湖的空间格局,营建公共建筑,西湖承载了一定的人文活动。

北宋时期,由于地处京城开封与江南富庶之地的水路交通要道之上,颍州城市商业经济逐步繁荣。特别是北宋中期以后,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颍州水利多有兴修。再加之颍州毗邻京畿,成为众多名宦贬官离京的首选之地,西湖风景化建设达到了高潮。

城市的多元性变化也投射到诗词等文人作品上。晚唐诗人许浑留下一首《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描绘了一幅秋日菊花盛开时众人在离别前聚会宴饮的场景。诗云:“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这是目前所见历史文献中第一次使用颍州西湖之名。可见彼时颍州西湖已有亭台楼阁与画舫游船供游人玩耍,并有厅室可饮酒设宴,明显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各类休憩空间的游赏胜地,从自然景观变成人文景观。

颍州西湖之东建有州学,无疑是反映唐宋时其地位提高的力证,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就曾应邀至西湖玩赏,留下“书院四周水上莲,平湖万顷叶田田。无穷红点无穷碧,正是游人探望天”的诗篇。

北宋时期,由于颍州西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风景,其地位显著提高。为人所熟知的晏殊、欧阳修、苏轼、吕公著、杨万里、黄庭坚等文坛巨子都曾出知颍州。

庆历四年(1044),词人晏殊被贬颍州。他的词作《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记载了词人在西湖饮酒高歌、欣赏艳荷金菊,感叹时光易逝之事。晏殊不仅开通了连通西湖与泉河的西溪,还在西湖北岸建造了清涟阁、清颍亭。他温文儒雅,喜欢邀友宴聚,泛舟西湖,清涟阁里时常高朋满座,诗词横溢。一首《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该词颇具哲学意味,体现了晏殊对时光与生命的态度,也反映了他面对自身政绩时的闲暇姿态。

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由滁州移知颍州。他的词作《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体现了诗人陶醉于西湖景色的欣喜之情。春夏时,颍州西湖绿意盎然,欧阳公有诗赞曰:“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欧阳修初至颍州西湖,便在西湖上新造了三座桥,命名“飞盖”“宜远”“望佳”,并写诗《宜远》:“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时亦作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惜如今许多人误以为此诗是称赞杭州西湖的佳作。欧阳修晚年再度归颍之心愈发强烈,曾两度集“思颍诗”刻石于州署。“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即展现了颍州西湖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盛景。欧阳修晚年归隐颍上,副相赵栗、颍州知府吕公著前来拜会。吕公著趁酒兴题堂名,曰“会老堂”。欧阳修也趁兴作诗,留下“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的名句。会老堂是当时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

苏轼任颍州太守时,对西湖的开发贡献亦不小。其建造的既可“搬迁折叠”又可“遮风挡雨”的择胜亭,被弟弟苏辙夸奖不已。后来兄弟二人各写了一篇《择胜亭铭》,苏轼诗云:“维古颍城,因颍为隍。倚舟于门,美哉洋洋。如淮之甘,如汉之苍。如洛之温,如浚之凉。可侑我客,可流我觞。我欲即之,为馆为堂。”其弟苏辙诗云:“风有翠幄,雨有赤油。匪舟匪车,亦可相攸。”在致力于颍州西湖开发建设时,苏轼不仅创作了许多诗文,还留下了不少碑刻及建筑,历代阜阳人民都十分怀念他。现开辟新西湖,将苏轼在任时修建的堤坝命名为“苏堤”,以示纪念。如今漫步于苏堤、湖亭等仿古景点间,令人心旷神怡,十分惬意。

熙宁六年(1073),苏辙再次来到颍州,怀念恩师欧阳修,作《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诗中有云:“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不自收。”诗中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早已物是人非。在此之前,苏辙在《陪欧阳少师永叔宴颍州西湖》中云:“西湖草木公所种,仁人实使甘棠重。归来筑室傍湖东,胜游还与邦人共。”诗中言明当时欧阳修到了西湖之后遍植草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绿化颍州西湖。欧公的生态道德和环境意识也是他为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晏殊、欧阳修、苏轼、苏辙、吕公著等钟爱颍州西湖,为其开发做出了贡献,既反映了在北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代表的文人的“自觉精神”,也表现了儒家“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颍期间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来此,使颍州成为全国闻名的文人会聚之地,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和文章。

二、南宋至民国:颍州西湖的逐步没落

北宋之后颍州西湖开始冷落。南宋初年,南宋和金在黄淮地区反复展开拉锯战,对此地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颍州人口大减、民不聊生,湖滨建筑甚至被拆毁移作他用。唐宋数百年间积累起来的繁华,顷刻间被战乱扫荡殆尽。南宋末年,蒙古军在灭金后侵入南宋的淮河以北地区,占领颍州等地。二者间的战争导致黄河南移,泛滥的洪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其中大部分淤积在了颍州西湖。元朝时期,黄河决堤侵夺颍河道,颍州西湖泥沙淤积加重,再加之因战乱人口大量减少,颍州西湖在此后的岁月里逐渐缩小。西湖在明清时期有所恢复,但是在民国时期最终消亡。

明代吕景蒙于《重建西湖书院记》中云:“正献出守,植柳建亭,西湖之名始著,所以开文中之先也。”反映了当时西湖书院重建规模较大,多了诸如芦花湄、绿藻园、松风园等景点。《正德颍州志》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可见明清时期颍州西湖仍占据一定地位。

成书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中都志》描述颍州西湖为“清风徐来,碧波浩荡,莲芰萍蓼,鱼跃禽鸣,美景不一”。战乱频繁的年代后,颍州西湖湖面虽然缩小不少,但是在明代又逐步恢复了往日荣光。这主要依赖于明代颍州张氏家族对西湖建设的贡献。此家族曾定居于颍州西湖芦花湄处,建设了芦花湄、橡树林、松风园等游园景点。经张燫张培父子两代人建设后,其家族的后人往来于芦花湄等西湖景点时留下些诗文。张鹤鸣的《忆芦花湄》写道:“我有浮海心,怀恩不能去。苦忆水之湄,芦花最深处。”其弟张鹤腾亦有诗句描写芦花湄附近的松风园美景,曰:“桃李缤纷落满坡,携君晚就海棠枝。”以上共同反映了明代时期当地显贵对颍州西湖的重视。明代任翰院庶吉士的颍州人宁中立亦有首《秋日西湖》:“晓来芦叶半成黄,零落犹侵纱帽凉。”从此诗描绘的芦花生长的繁茂景象中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的人们难以以纯粹的眼光欣赏美,诗中透露着悲凉之意。

根据县志等记载,清代时对西湖的建设以修葺原有建筑和清理侵占湖面的租地为主,颍州西湖植物景观在修复中逐步恢复生机,生长茂盛。乾隆《颍州府志》中记载有王敛福诗《西湖柳荫》赞颍州西湖曰:“昔贤遗韵水之湄,十顷琉璃柳作帷。浅绿半篙添夜雨,轻烟一带霭朝曦。枝侵藻影清涟动,路入桥边翠浪迷。千载祠堂人去杳,傍檐拂槛系遐思。”成荫绿柳与池中水藻相互映衬,青翠欲滴。清代时,另有对“湘军三杰”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陶澍在颍州西湖建颍亭,亭内立《新建临颍亭碑记》。该亭因其官职已非宋代知颍四贤可比,便建在会老堂、清涟阁、双柳亭、环翠亭的前面,以示尊崇之情。

清代关于颍州西湖的诗词除描写西湖四时佳景外,诗人多借景表达对宋时欧阳修等人的追思。如王度的《聚星堂怀古》、李成蹊的《咏双柳亭双柳》、李祖旦的《双柳亭怀古》、胡彩的《访西湖欧阳公故居》等。可见虽经数百年时光,宋代文人所留下的遗迹与文化仍在颍州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经过历朝历代颍州人与官员的建设,颍州西湖本应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开阔水面与丰富植物景观、多处人文建筑与游园景点的风景湖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等造成无人管控的现象使其最终未能避免消失的命运。

总体而言,自南宋至民国,颍州西湖逐渐没落,关于颍州西湖的诗词尚留存少许。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颍州西湖的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颍州西湖的重新开发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阜阳政府虽然十分重视颍州西湖的开发,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等条件,建设规模较小。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与近郊风景名胜区开发需求的增强,阜阳市更加重视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并试图重现古西湖的繁荣。更多的人比如阜阳论坛组织坛友前去游玩,歌颂颍州西湖的作品也因此增多。

娇羞的你,紧紧拉着我的手轻轻指点你的闺房

快来看呐,这边宛若苏堤

那边仿佛揽月的三潭

这首现代诗歌《颍州西湖,请原谅我的失约》,是一位笔名为清颍河的作者于2014年因事未能接受友人去颍州西湖游玩的邀请,事后有感而发的作品。作者将西湖比作一位热情温婉并向其介绍她家情况的少女,羞答答的眼神含蓄地透露着她的心事——相约来年,反映了苏堤、三潭等景点在现代人的保护下仍为人们所喜爱的状况。

如今,歌咏颍州西湖的诗词可谓不胜枚举。收编现代诗词的书籍及《阜阳日报》等都载有许多本地人或外地人称誉颍州西湖的作品。其中有一首《游颍州西湖登女郎台》:“眉锁春山描黛绿,湖呈玉镜照花黄。午辞宜远桥归后,十顷烟波萦梦乡。”描绘了大好春光下诗人来到西湖女郎台,欣赏碧柳樱花、青山净湖后乘兴而归的故事。又如另一首《颍西湖秋景》中的一句“烟云笼罩漫汀州,雾色苍茫景象幽”,勾勒出了如今西湖在秋雨薄如烟的情调中半遮半掩的娇羞姿态。

又如在定期举办的颍州西湖桃花、樱花、牡丹节上,人们对颍州西湖给予毫不吝啬的赞美。张树山《西湖诗会偶成》云:“西湖名亭千年胜,盛世容姿迥不同。杨柳四周镶玉翠,樱桃千树醉霞红。山岚水色来天外,市情乡景入望中。尤喜诗朋吟妙句,生花笔带聚星风。”不仅体现了人们齐聚西湖歌咏西湖之美的雅兴,还反映了西湖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阜阳市政府关于阜阳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颍州西湖受到重视,在城市景观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计划依托古西湖和新西湖两个特色水域,打造具有阜阳特色水域的滨水园林城市,预备以颍州西湖为核心打造国家5A级景区。在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与城市扩张的历史进程下,这种做法对于保护包括颍州西湖在内的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借鉴意义。已于2021年试开放的颍州西湖,辉煌指日可待。

纵观历史长河,可知颍州西湖自先秦滥觞以来,崛起于盛唐,于北宋年间夺目一时,其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逐渐没落,最终沉寂于民国。今日的颍州西湖“平湖十里碧琉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北大地上。

猜你喜欢

欧阳修西湖
游西湖
西湖
雪后西湖 暖阳
杭州西湖春色
快乐的“长工”
来自欧阳修的嘲讽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