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传统内容内涵 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022-06-17徐新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徐新中

【摘 要】近年来,各地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了深入研究,尤其对计算思维的讨论交流非常广泛,达到言必称编程、课必开智能的程度。本文以画图单元的普通一课为例,通过对特级教师优秀课例的分析研究,阐述了信息技术传统内容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样能起到重要作用,倡导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追踪前沿技术,另一方面仍可发掘传统内容的思维空间,提升信息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内容;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6-058-03

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准则。近几年,编程、人工智能、物联网、3D创意等成为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宠儿”,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计算思维”的课堂展示、论坛交流、课题研究等儼然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追逐这股热潮的同时,笔者认为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该被忘却、冷却,它们同样是信息技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对提升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譬如画图软件、办公软件、网络道德教育等,它们同样应该有一定的“热度”,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这些看似常规、陈旧的教学内容的实质内涵,认识并不深刻,把握并不精准,研究并不到位。下面笔者结合近期宜兴市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勤坚老师展示的“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谈谈依托传统教材内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感悟。

教育理念要“新起来”—— 紧扣课标

在很多版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画图”都是一张经典的“老面孔”。就笔者接触最多的江苏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而言,从十多年前初次选用WindowsXP画图至今,教材经历了多轮修订、取舍,画图版块巍然不动,也始终受到师生们的欢迎,2019年7月版教材已更新为Windows7画图,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觉得画图程序“很好教”,好教到几乎可以在脱离教学设计的情况下大胆走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本单元的各项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们也普遍觉得“难教好”,讲讲练练,练练讲讲,就技术讲操作,就操作练技术已成为部分教师的课堂常态,信息课堂犹如“培训现场”。一两节课学生强打精神“配合”教师,后面就逐渐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心头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憧憬,或自由“创作”,或迷糊应付,教师自身也感到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索然无味”。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它既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还具有人文性,既要体现出服务于各类教育活动的工具价值又应表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即信息技术既具备科学技术内涵,又应彰显人文精神。因此,张勤坚老师对课程中看似“很技术”的“复制与粘贴图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特别强化了该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理念的融合渗透,让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更有意义的信息技术,这也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焦点、热点和难点。教师设计的是“复制与粘贴”的练习课,也是巩固课、强化课,相对弱化基础操作,突出“复制与粘贴”在设计、艺术及数学等方面的思维拓展,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更准更快完成“复制与粘贴”操作,二是在“复制与粘贴”中发现对称之美,三是运用“复制与粘贴”创意设计趣味图形。

课堂教学要“趣起来”—— 张扬个性

经历20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笔者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绝不应让学生面对冷冰冰的机器,教师面对静悄悄的课堂,而应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激趣、导学、思考、操作、评价,让课堂呈现热腾腾的气息,焕发学生的个性活力,张勤坚老师给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的课堂。本课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环节。

1.课前谈话

该环节教师主要采用“设疑”“激趣”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练习,强化“复制与粘贴”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教师告诉学生,熟练掌握“复制与粘贴”的方法能使绘画“小白”华丽转身为“大师”,从而让学生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充满期待地将思维集中到课堂中来,和教师一起共同经历“大师”成长的历程。

2.三步修炼

“大师”修炼第一步:修复图形。教师展示一幅已缺损的对称型剪纸作品,请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运用画图软件如何快速修复好这幅作品。

【学习赏析】由于教师提供的是对称型作品,学生通过个体思考、同伴交流,比较容易总结出基本的修复过程:选定→复制→粘贴→翻转→拼接,关键是实际操作过程考验了学生对鼠标的控制水平和每一步操作的细致、规范程度,许多学生都有了“看事容易做事难”的体悟,也培养了学生精准操作的意识与能力。

“大师”修炼第二步:重复图形。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多幅线条图形,选取感兴趣的,通过复制与粘贴,形成具有美感的组合图形。

【学习赏析】看似单一的线条图通过多次重复拼接,就会形成一种非常有规律的图案美。学生经过亲手操作会自然地发现这种“奇妙”,也进一步体会到“对称”的重要作用。摄影作品呈现的湖景、建筑等具有对称美的实例让学生的视野回到了现实世界,充分感受到美就在身边,有待大家去发现、欣赏。

“大师”修炼第三步:创作图形。教师启发引导:虽然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有差异,但通过“复制与粘贴”,人人都能设计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自我创作,适当提供基础图形。

【学习赏析】在前两步巩固操作技能、感受对称美的基础上,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已非常迫切,创造美、创造“奇妙”的热情高涨。教师通过完全自主、素材辅助等形式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操作需求,为学生成功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展示评价

教师通过自荐、组荐、师荐等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供大家评议。

【学习赏析】课堂评价其实渗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本环节重点针对学生展示作品的情况开展自评、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彼此的欣赏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发现异同、查找差距。由于每一件作品都反映出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让原本看似枯燥的“复制与粘贴”也展现出各具特色的美,这也是学生最大的感悟与收获。

虽然课前三分钟教师才与学生见面,是纯粹的借班上课,虽然教室内集聚了工作室及区域内80余名信息技术教师,“师生比”达到2:1,但课堂上没有一位学生表现出拘谨、消极的样子。孩子们围绕“大师”修炼的秘诀积极思考、操作、交流,对教师、同伴一次次通过复制与粘贴“化平淡为神奇”发出自然真诚的“啧啧”赞叹,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思路得到有效拓展,只要用心去想、动手去做,美就无处不在。

课后反思要“深起来”——对标剖析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研则浅。学习了名师的课堂教学,深切感受到了本课的精准思考、精心设计、精彩展现后,笔者查找了自己的课堂与名师的差距,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感悟到不管面对的是教材中哪个版块的内容,都可以积极挖掘内涵,落实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素养,具体形成了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1.定位要准而高

当前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笔者感到还有不少误区,如计算思维究竟是什么?主要通过何种形式去培育?编程、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是不是就是计算思维的代名词?2006年,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计算思维概念,2010年,周教授又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计算思维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可见,所谓的计算思维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而是渗透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有计算思維的参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离不开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学科各版块内容都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画图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体现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素养多一些还是计算思维多一些有所差异而已。基于此认识,可见名师对“复制与粘贴图形”一课的设计思想、设计意图都体现出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科学而深刻、准确而高效。

2.形式要实而新

画图内容已在教材中使用了近二十年,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已形成程序化、套路化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本课中,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感知、实践、体验、领悟等活动,采用了“猜一猜”“辨一辨”“想一想”“创一创”“评一评”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聚焦知识的关键点,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纵观课堂,学生对“复制与粘贴”操作技术的掌握达到了新的高度,提升了学生综合绘图能力,可见其“实”,即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控能力。同时由于学习形式丰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情感态度均得到合理的释放与发挥,爱上信息技术、学好信息技术成为大家心头的共识,用这种拓展创新的形式提升学生课堂专注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3.文化要博而浓

人的成长是多方面、全视角的,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每日四问”到当今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都反映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通过众多的现实社会案例,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本问题。我们在关注学生显性的科学知识、语言表达、操作技能等素质的同时,对隐性的人文素养同样必须高度重视。本课展现出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评议美就是很好地将技术与审美无缝融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影响学生终生的一种文化。“复制与粘贴图形”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元素,画图单元其他内容也是如此。同理,办公系列内容中当然也有“美”,不仅仅是“美化文档”一课,各课接触到的无论是字体、段落还是艺术字、图形、页面设置等都需在规范的基础上强调“美”,操作是有限的,趋美是无穷的。教材中的网络知识更是将形式上的美上升到学生心灵的美,通向世界的美,一个信息社会公民应具有的美。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通过有形的技术传播无形的文化是教师的职责使命,也是教师的荣耀担当。

诚然,以一课的成败得失来谈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与轻、热与冷尚不够科学、严谨。但无论是教研部门的专家还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奉编程等为“阳春白雪”的同时,绝不应将传统内容看作“下里巴人”,因为这是信息技术教育面向最广大学生的基石,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

时至今日,酝酿磨砺三年多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正式颁布,我们欣喜地看到信息教育已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且将实现“科”与“技”并重,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切合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取舍与提升。虽然与新课标对应的新教材尚未与教师们见面,但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必将是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特质,从我们早已熟知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注重‘教—学—评’一致性”都是对“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只要信息教师有一颗与时俱进、克难求进的心,热情地拥抱教材、智慧地研究教材、科学地运用教材,那么,无论是第一学段看似平凡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还是第四学段看似高端的“物联网”“人工智能”,都将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做出新时代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张勤坚. 教学研究: 设计“不一般”的课[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4): 18.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