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视域下地理课堂“六个一”微创新探讨

2022-06-17吴超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综例题考查

吴超

【摘要】本文基于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提出在地理课堂运用讲一个现实案例、抠一个阅读理解字眼、说一个自己脑子里的地理图式、辩一个形式逻辑议题、建一个模型、析一组景观美图的“六个一”微创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必备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关键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2021年高考 试题评价 “六个一”微创新模式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1-0092-05

近年来,普通高中“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综合改革省市不断扩大。随着新高考选人、育人方式的推进,新高考对考试科目、考题要求、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等做出了重大调整,引发了课堂改革的热潮。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命题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最新理念。新高考视域下,教师研究高考试题、做好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调整,是备战高考的主要工作之一。在新高考模式下,地理作为选考科目之一,教师要积极应对变革,主动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增强专业知识和调整能力结构,切实做好知识更新、方法创新等教育教学工作。

2021年广西高考选用的是全国甲卷,其中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以下简称“文综地理试题”)命制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指导思想。基于新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分析,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摸索出了讲一个现实案例、抠一个阅读理解字眼、说一个自己脑子里的地理图式、辩一个形式逻辑议题、建一个模型、析一组景观美图的“六个一”微创新教学模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六个一”微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探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结合新高考试题审视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公布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来概括新高考地理考查的内容。从2021年新高考命题方式可以看出,试题已由主干知识的考查,转变为对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通观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相关评析可知,针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的引导作用的探讨较多,而针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两个方面内容的研讨相对较少。那么,在解答新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时,学生应当具备哪些必备知识?其中哪些知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落实?针对自然、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原理与思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弄懂、学透呢?在解答新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时,学生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应如何培养?有不少教师评价高考地理试题时提出,进行高考复习训练的困扰主要来自学生思维惯性的复杂性。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的学习教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他们在做地理试题时普遍认为所考的知识“挺简单”,但如果第一次遇到某一类题型时却常常写错,认为“教过的不考,考的都没教过”。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从高考试题中捕捉的关键信息不够,认为试题“挺简单”,是基于考题所涉及的主干知识难度而做出的判断;有学生认为“第一次遇到这些题往往写错”“高考题所考的到底是不是地理知识?”,则是在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方面出现了偏差。对此,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新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具体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新高考视域下地理“六个一”微创新教学策略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考查涵盖了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既体现了高中地理试题的基础性考查要求,又符合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应达到的应用性、综合性考查要求。结合新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笔者试从“六个一”微创新教学策略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一)“讲一个现实案例”,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分析2021年高中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可知,试题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进行命制,强调了知识考查的完整性。如試题第一个题组中涉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多数版本地理教材在阐述“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时,基本沿用了较为传统的表述形式,如“中国已经不再靠廉价劳动力来吸引国外企业入驻,靠的是市场,甚至是比较高端产品的大市场,靠的是产业链,甚至是技术”等。学生在平时死记硬背课本中所谓的“知识体系”作用不大,教师应多引入一些具体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有深度思考的机会,以训练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思维能力。下面结合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第1组题进行探讨(如例题1所示)。

【例题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产过程对水、空气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世界上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产企业德国某公司,通过对浙江丽水、四川成都、江苏无锡等地比较,最终选定在具有相关产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丽水某山间小镇建生产厂:2017年,从德国进口高端玻璃管制成医用注射剂瓶的生产厂投产;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产厂投产。据此完成1—3题。

1.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原材料充足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劳动力价格低

2.该公司最终选定在丽水建生产厂,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条件是(  )

A.基础设施    B.商业氛围

C.科研实力    D.配套产业

3.丽水山间小镇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该公司的重要条件。这说明与大城市相比,该公司在山间小镇建生产厂,可以(  )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车间环境净化成本

C.增加产品产量  D.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

上述例题1考查的是学生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并具备分析、说明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认知、分析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判断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由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引入一些具体的现实案例,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同时有深度思考的机会。如不少学生在解答第3题时给出的答案是A。笔者通过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发现,一些学生对“医用注射剂瓶和用于加工它的玻璃管”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的内涵不了解,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喜欢看经济类杂志,做题时轻而易举选对了。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地理课堂中尝试设置“讲一个现实案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针对“气候特例”“地质特例”“资源陷阱”“沿海国家”“交通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虹吸效应”等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

(二)“辩一个形式逻辑议题”“建一个模型”,训练学生形式逻辑及综合分析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从而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的一种能力。其中,形式逻辑可以借助数学模型演绎推理。总结历年高中全国卷的命制情况可知,地理试题中常常有一组题需要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思维进行解题,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如以下例题2所示是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第2组题。

【例题2】(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如图1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4—6题。

4.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5.随着光伏发电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6.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例题2这一题组是比较典型的形式逻辑推理题,其中对学生地理必备知识点的考查是北半球6月昼最长。如第4题中,可以通过读取曲线特殊点的意义得出:4时以前和18时以后,电力总需求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时(两条线重合),说明昼长远大于12个小时,此时为夜;也可以直接读出细实线4—18时段(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电力总需求量增加,但电子净需求量减少,说明光伏发电量变得更大,即有了光照,这个时间长度远远大于12小时,由此可以得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6月。

地理课堂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地理课堂知识容量大,教师在课中运用分析、概括、抽象、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针对第5、第6题,有些教师质疑其“地理味”不足,题目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发电、储电的科学知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题干涉及“随着光伏发电的增加”“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这两个数学变量,因此题目也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形式逻辑题。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中穿插“辩一个形式逻辑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强化地理概念意识,用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方法讨论某一个知识点。如在学习自然带的知识时,学生从校园里的小树林开始分析,既可以将小树林当作一个生态整体,对小树林的属性、联系等进行综合思考,又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小树林分解为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常绿灌木、水生植物等区域,由此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

(三)“抠一个阅读理解‘字眼’”“说一个自己脑子里的地理图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想象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文科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和数理逻辑的科学性思维能力。分析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可知,地理试题中选择题的答案一般不是直接来源于材料,而是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并运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获取关键信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材料、读准题干要求,找到图文中关键的信息,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准确的图式。如以下例题3所示是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第4题组。

【例题3】(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节选)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图2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题。

9.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11.略。

由例题3可知,这一题组淡化了对学生必备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如第9题题目看似简单,但学生答題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抓住该题中“珊瑚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瑚礁发育”等关键词句,容易结合以往的刷题解题技巧过度思考,故容易出错。而第10题题干并不难理解,学生答题时只要抓住设问主体是海平面,确保新增加的珊瑚生长在海平面25米以内即可,但本题的答题错误率也很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把题干中的“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理解成“图中所示四个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把“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理解成“珊瑚生活在距海岸25米以内”。由此可知,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文字研读训练,并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交流、作业、测验审题时注意加入“抠字眼”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我给考题挑毛病”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大多数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无法用准确的示意图来表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注意学生不能被文字或无用的图像细节所干扰。另外,短时间内形成的推理过于随意,学生首次接触某一地理知识点时,脑海中容易无意识地形成错误的图式。比如,笔者在讲述风化、侵蚀二者的概念差异时,学生先期在大脑中形成图式,受固定思维模式影响也会对风化一词望文生义,无法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说一个自己脑子里的地理图式”的思维训练,如在河流含沙量、搬运作用的概念教学中,穿插此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看一组景观图”,加强地理时空分析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的综合特性,对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地理空间的定位能力,以及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的观察、理解、预测推理能力,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水循环等,均属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高中地理教材在描述这些地理知识点时,仅仅展示区域尺度比较大的内容,且多为一般性描述,因此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笔者发现,针对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地理过程描述及其推导,常常是必考的知识点。由此,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以下例题4是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第37题。

【例题4】(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37.(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所示是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C,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1)(3)略。

(答案: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例题4考查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点是物质的空间迁移过程,即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从哪里来、怎么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均分布有粉沙,风和流水可以搬运沙和粉沙,随着流速减慢,分布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据材料“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可知,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据材料“冬春季多风”,可以推测冲积扇的地表沉积物是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随着风速减慢、山体阻挡,携带沙和粉沙的能力减弱,因此逐渐沉积在山坡上。针对此题,不少教师认为题目难度较大,如“沙砾、角砾”“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可能超出了高考评价中必备知识的范畴。由于高中地理教材中对五种外力作用的概念辨析、形成过程均没有详细阐述,有些版本的教材没有给出基本示意图,而教师在补充相关内容时侧重解释概念和规律,导致学生遇到此类题型时感觉无从下手。

笔者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析一组景观美图”的教学环节,即展示一幅地理景观图,培養学生从地理视角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对小区域尺度的地理图进行联想类比、讨论其今后的变化趋势等。其中,训练提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地理六连问,即怎样用地理语言描述它?在可能在哪里?它为什么分布在这里?它会怎么变化?它有什么影响?怎么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通过“析一组景观美图”训练,学生能够利用地理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达,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分析思维能力。针对例题4,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时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该题难度不算大,解题时可以从平时做练习出现的相似景观图找成因,如水边沙丘、林中沙漠、新月形沙丘、边坡景观等小尺度景观图,并将这些景观图进行迁移运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类比能力、思维迁移能力。

总之,从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综地理试题的考核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试题延续了多年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敏感度和收集、加工、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稳定性仍然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地理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与价值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尝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六个一”微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是有效的。但由于“六个一”微创新教学法只是课堂环节的一个补充,其效果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量,还有待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究。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文综例题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谈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诌议
省质检后文综政治复习指要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