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的曲直人生

2022-06-16丁东

火花 2022年4期
关键词:韩愈

丁东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著名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长庆四年(824年12月25日),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宋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一生留下了《师说》《马说》《原道》《原毁》《争臣论》《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李愿归盘谷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众多经典名篇,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直率的个性魅力,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崇高地位。

与“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的文学成就相比,韩愈尽管由国子监四门博士起,做官做到了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应该算不小了,且才学显扬,为政“敬简廉静”,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成就了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等丰功伟绩,但以他一根筋的直率性格,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容易,因曲而直,因直而曲,一路磕绊,一波三折,遭遇了无数不公,尝尽了人生酸楚,导致英年早逝,不能不说是人生的莫大悲哀。

韩愈自小命运多舛,充满坎坷。他生下来未满两月,母亲去世,三岁丧父,由哥哥韩会抚养。这样的命运,要多悲催有多悲催。然而,还有更悲催的,韩愈十二岁那年,哥哥韩会撒手人寰,韩愈继而由寡嫂郑氏抚养,避乱宣城,过着寝食难安的生活。尽管寡嫂待韩愈不薄,但在如此逆境中成长的少年,性格中多少会少些阳光,要么自暴自弃、怪戾不羁;要么个性独立、争强好胜。

显然,韩愈属于后者,没有屈从命运、野蛮生长。他怀揣着求得功名、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渴望,下定了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废寝忘食,勤学苦读,每天背诵几千字的文章。背到口干舌燥了,便喝一口青菜汤,而后继续吟诵揣摩。之所以如此拼命,用他的话说是“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岳阳楼别窦司直》)。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日积月累、勤学苦练,韩愈十三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了远近闻名的学霸,二十岁之前即考中举人,顺利拿到进士科准考证。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年少即中举人”,这人生极好的开局,却并没有给韩愈带来好运,他在此后的进士科考试中接连碰壁。

唐贞元四年(788年)新年伊始,长安城上空飘起漫天雪花。二十岁的韩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焦急地等待进士科举考试成绩放榜。榜单公布,人群一阵骚动,韩愈挤在里面紧张地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意外落榜对韩愈打击很大,整天垂头丧气。嫂子知晓后,写信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年不中,明年再考。”来年应试,韩愈再次落榜。嫂子又劝:“好事多磨,事不过三,来年再考。”不承想,过一年再考,韩愈又一次落榜。连续三次落榜,谁能受得了?韩愈当即心理崩溃,再加上囊中羞涩,已没钱支持他在长安再待下去了,于是便放弃再考,狼狈返回宣城。

嫂子见状,这不前功尽弃吗?又苦口婆心开导他:“男子汉大丈夫,应当百折不挠,连这点挫折都受不了,将来怎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呢?”在嫂子劝说下,韩愈强打精神,再赴长安,准备应试。

贞元八年(792年)的那场科考,主考官是陆贽。因有人荐举,陆贽认真审阅了韩愈的文章,发现这位“复读生”的文章非同凡响,给判了高分。榜单公布,韩愈终遂心如愿,以第十三名进士及第。这一年,韩愈二十五岁。

连考四次才考取进士,也并非该着韩愈倒霉,个中原由不乏有二。其一,当年唐朝进士的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每届多则三四十人,少则十几人,而参加考试的举子几千人,独木桥之拥挤可想而知;其二,录取的标准亦非考试成绩这一条,而是综合了出身、荐举、考官喜恶等多重因素,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假如碰到了文不对路的考官,或有些关节没有打通,你的答卷哪怕字字珠玑,也如同废纸一张。

就拿荐举来说吧,当时考场、官场盛行“觅举”。所谓“觅举”,说白了就是为考中进士或入仕而钻营、请托、走后门。韩愈虽对此深恶痛绝,但屡试不中,让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混浊的世道中,任何洁身自好都是没有用的。一切为了光宗耀祖,韩愈服软了,不再一根筋了。他暂时把清高放置一边,低下高傲的头颅,四处出击,主动“觅举”。

经朋友点拨,他与好友李观、李维、崔群一起,腆着脸,哈着腰,去求见当朝补阙梁肃。因兄长韩会的缘故,韩愈在少年求学时期与梁肃有师承关系。为避嫌,梁肃起初拒而不见。后因四人多次求见,梁肃不胜其烦,最终还是见了他们。通过交谈,梁肃觉得几个后生确实是人才,将来可堪重用。韩愈仰仗梁肃的推荐,虽侥幸及第,但此番经历对韩愈以后的仕途究竟带来了多少正能量或负能量?

进士及第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真要入仕还得通过吏部的“书判拔萃”和“博学宏辞”考试。通过“书判拔萃”,授予普通官职;通过“博学宏辞”,授予高级官位。韩愈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考“博学宏辞”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谁知,此后经年,可怜的韩愈又接二连三栽倒在吏部的考试上。在京城考了七年,依旧没能入仕,过着“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路”难以为继的艰难生活。眼看前面付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韩愈的直性子上来了,带着怨气,给当时的“博学宏辞”主考官写信,抱怨考试不公,有人舞弊,恳请给予机会,却未得回应。期间,嫂子郑氏去世,韩愈返回河阳,为嫂子守丧五个月。感念嫂子的抚养之恩,不觉悲从中来,写下了《祭郑夫人文》。

想当官都想疯了的韩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在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了三封情真意切、辞藻华丽的陈述书。陈述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乞求垂怜一官半职,结果陈述书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他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去投奔宣武节度使董晋,充当观察推官,谋了个“编外”小吏。可只干了两年多,董晋便死了;之后,他又投奔了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不久张建封也病故了。韩愈的霉运接二连三,真可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穷困潦倒,辛酸无比,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倏忽十六年,终朝苦寒饥”(《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十年科考的坎坷和酸楚,让韩愈切身体悟到,人才固然难得,懂得赏识和发现人才的人更是难得。他在《杂说·马说》一文中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指责那些“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人,并大声喊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愤懑之情,跃然纸上,一览无遗。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重视程度的增加、政府及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高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动态考量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根据科研成果转化的演化过程制定合理的成果评价系统和灵活的利益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将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既如此,那为什么非得当官?做个专业作家,到处讲讲学,或者做做生意、搞搞房地产开发……难道不香吗?其实,那个年代的世道根本就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学而优则仕”,能证明你人生价值的只有一条——功名利禄。

我们说,只要是只鸟儿,终不会一生停驻地面,因为它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飞翔的光辉。这一时期的韩愈,虽人生至暗,但始终没有放弃。他放下身段,克己之短,学人所长,正如他主张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那样,只要有道,无论地位高低或年龄大小,都视为自己的老师。五言诗写得好的孟郊便是其中之一。

天色再阴霾也总会有光亮的时候。贞元十八年(802年)春,顶着个光杆进士身份,一直苦熬至三十四岁的韩愈,喜从天降,终于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虽然这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官,是大唐帝国高等院校的讲师,职位低微,薪水也不高,但对韩愈来说,却是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官当上了,人精神了,文章也越写越好了。也就是在初始入仕的这段时间,留下了一段“一字之师”的佳话。据说,韩愈当年告假回洛阳,跟洛阳仕子李嘉兴、侯喜、尉迟汾等人一起在洛河里捕鱼。一天,刚上得岸来,就被一个小和尚撞了个满怀。韩愈拉住小和尚,喂,这位师傅,醒醒!小和尚赶忙双手合十,向韩愈道歉,说自己正在吟一首诗,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饶有兴致,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还是‘敲’字妥些。夜静更深之时,一个‘敲’字,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此乃佳话的由来。

一开始,韩愈的仕途并不顺利。贞元十九年(803年),被韩愈吹捧得心花怒放的工部尚书兼京兆尹李实,荐举韩愈任监察御史,让韩愈如愿升了官。按理说这是好事,却坏在了韩愈的直性子上。这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而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让韩愈实在忍不住了,他不念李实荐举之恩,上了《论天旱人饥状》,指出关中饥馑遍野的事实。李实大怒,捏造了一个理由,将韩愈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无所畏避的直性子让韩愈吃了亏。直到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力图中兴,过去遭到贬谪的旧臣被重新启用。韩愈奉诏回到长安,权知国子博士。元和十年(815年)正月,韩愈晋升中书舍人,终于进入了大唐王朝的中枢部门,掌控了一定的权力。然而,这样的好差使也就干了一年。元和十一年(816年),看不惯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乃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序中,竟称呼裴锷的字。此一说在朝官中引起较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上前线平定“淮西之乱”。

风雨过后,又见彩虹。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帝位,任韩愈为国子监祭酒,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这是韩愈生平第一次掌握实权,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长庆二年(822年),镇州兵变,朝廷无力节制,派韩愈前往宣慰。当时的韩愈,已五十多岁了,头发、胡子、眉毛都白了,牙齿都掉落了,朋友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担心他有去无回。不承想,韩愈面对刀剑出鞘的士兵,面不改色,一番道理说得叛军痛哭流涕,真心归顺。韩愈兵不血刃,平定了兵变,唐穆宗对此非常满意,把韩愈从兵部侍郎调整为吏部侍郎。第二年六月,唐穆宗又擢升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升了高官的韩愈,没有汲取以往的教训,又跟御史中丞李绅较起了劲。韩愈说,我见了宦官不参谒,李绅说你不参谒我就参你!李绅是谁?就是那个写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名句的诗人。李绅也是硬脾气,两人你来我往,出言不逊,争辩不止。唐穆宗烦了,各打五十大板,打发李绅外任浙西观察使,同时罢免了韩愈的京兆尹。

从人生的顶峰跌落,不仅伤心,而且伤身。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病了,病得不能上朝。是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无数文坛大咖对韩愈的一生作出了积极评价。在所有的评价中,笔者以为,五代刘黻的评价相对比较中肯、贴切。他说:斯文久矣叹荆榛,一疏披忠彻紫宸。不忍中原沦左袵,甘寻南土作累臣。邹轲以后功何逊,鲁道于今脉尚新。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韩木亦悲春。

有人说,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实属不易。

细数韩愈的一生,曲直相应,直曲共生。虽看似功成名就,却是一生苦累,饱受了“磋砣逐颜低,摧折气愈下”的屈辱,饱尝了“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的酸楚,以他曲折的经历、直率的个性、早逝的生命,点破了人生和官场的残酷真相。对此,韩愈焉不自知?他在因痛失侄子而写下的《祭十二郎文》中,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不过,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一生留下无数名篇佳作、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学说且不说,单凭他“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一根筋,真是直得可爱,堪称伟大。而这也正是人们敬仰他的原因之一。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由韩愈的曲直人生,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人可以不伟大,但可以不苟且;人可以不完美,但可以有情怀。

猜你喜欢

韩愈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