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绽放靛蓝之花的蓝印花布

2022-06-16吴灵姝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6期
关键词:纸版石灰粉印花布

吴灵姝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曾作为民间百姓常用的被面、包袱、帐檐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06 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蓝印花布飘扬的蓝白梦吧。

蓝印花布染色用到的染料,来源于一类叫蓝草的植物。蓝草是指可以制造靛蓝染料、用于染布的多种植物的统称,种类繁多,例如: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马鞭草科的路边青等。

蓝草中富含一种叫蓝甙(dài)的化学成分,将蓝草茎叶在水中浸泡致腐烂发酵后,加入石灰粉,蓝甙在碱性环境下水解,游离出靛白,经不断搅拌并与空气接触,氧化形成蓝色沉淀物靛蓝,即得到膏状的靛泥。这种靛泥可以长期储存使用,染色时,在靛泥中按照比例加入米酒、草木灰水,使靛蓝重新还原成靛白,即可进行染色。蓝草作为染料染色的历史久远,战国思想家荀子在目睹這一染色变化之后,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

在传统染坊中,由“看缸师傅”专门负责调配染液,染坊的技术关键就是调配染液,染液配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色牢度的稳定,它的配比需要根据天气温度、湿度及时调整,如果把握不好,染色后的布料清洗时浮色会很严重,色牢度也不佳。

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基本工艺是将黄豆粉与石灰粉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成防染浆,通过镂空花版,把浆刮到织物上,然后将其浸入靛蓝染液中染色。由于染液不能进入刮有防染浆的部分而形成了花型的局部防染,保留了棉纺织品的底色。经过刮去防染浆、清洗等工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蓝印花布就印染而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蓝印花布的制作步骤吧。

裱纸

一张印染蓝印花布的纸版需要由5 ~ 6 层不同的纸张组合而成。其中贵阳皮纸或桑皮纸3 层,高丽纸1 ~ 2 层,白纸1 层。将这些材料切割成同一个尺寸后,使用面粉浆糊进行刷裱,并压实,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待其干燥固化后,再把四边裁剪整齐,刷上一层熟桐油,晾干即可制成。如今多使用牛皮纸代替传统的手工纸。

刻版

操作刻刀刻制纸版时,要尽量保证刻刀竖直,力求上下层的花型一致。以右手握持刀柄,左手的中指与食指顶住配合推压。常用的刻刀有斜口单刀与双刀两种,单刀最为主要,双刀在需要刻制宽窄一致的线条时才会使用。圆形的小点常用榔头敲击金属片制成的铳子,在外力的作用下在纸版上形成镂空的圆形花纹。

无论是翱翔的凤凰还是舞动的雄狮,蓝印花布精髓的吉祥图案正是在这一道工序下得以初露“头角”。在纹样的设计与刻制中,还需要使用蓝印花布纹样中标志性的断刀表现手法。通过将一条长线条分隔成多条短线条,或将大块面用点、线来间隔,这样便能在不破坏纹样整体性的前提下,加强纸版的耐用性,还能避免刮浆工序中出现的漏浆现象。在图案刻制完成后,还要用光滑的卵石对纸版表面进行打磨。

调浆

镂空纸版制成后,便可用于刮浆。首先要调配防染浆,使用黄豆粉、石灰粉以及清水,其中,黄豆粉与石灰粉的比例为1:0.7,加清水调成均匀的糊状即可。黄豆粉有黏性,能很好地粘于布面,石灰粉又有固化防水的作用,两者配合能很好地在布面上形成防染图案区域。刮浆时,铺平布料,将纸版放于布面上,一手按住模板,一手握持刮浆刀,用平口刮浆刀取适量防染浆,平口刮刀与版面倾斜约45 度快速刮下,通常由上至下刮3 次,用力要均匀,力求将浆料平均地布满于花型上,最后收浆,让表面留下薄薄一层浆。刮浆完成后,从纸版的一角将其掀起,接着刮下一版。

刮浆

刮好浆的布需在阴凉处自然阴干,用指甲压印,浆面上无印痕时,表明浆已干透可以染色。染色前,将刮浆布浸透,以便均匀上色。

蓝草经过制靛后,加入石灰、酒调配成靛蓝染液。染色时,每过20 分钟,便要将布料从染缸中挑出,染液与氧气接触,会产生氧化反应,使布料颜色由黄变绿再变蓝。

晾晒

染好后,把布挑出,置于染缸上沥干,再拿到室外置于晒布架上晾晒,要求布横跨两杆。

刮灰

把晾干后的染色布随意堆起用木棍敲打,打松上面的灰浆,然后把布绷在支架上,布的一端先固定好,另一端尽量绷紧,用刮灰刀刮去灰浆。

最后再经过清洗、固色与晾晒,凝聚着民间智慧的蓝印花布便印染完成了。

自南宋至清代末年,蓝印花布纹样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情趣而不断变化,顺应了百姓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随着外国洋纱、洋布、洋染料的传入,蓝印花布与彩色印花布两者并存,互为补充。后因机器印花的盛行,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蓝印花布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得到民间集体的审美认同,是传统文化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之一,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

我的父亲吴元新是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在他的熏陶下,自幼生活在“蓝白世界”中。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后,面对蓝印花布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我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家乡担起了传承的担子,将蓝印花布的传统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至今,我们已保护流失在民间的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纹样5.6 万余件,十多万个纹样,并建立了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出版了多部专著以及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

如今,我们在社会、院校、染坊立体式地培养蓝印花布传承人群,也在各中小学中传授蓝印花布技艺,希望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下一代更加珍爱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培养更多的蓝印花布传承人。

猜你喜欢

纸版石灰粉印花布
黄梅君作品
撤稿声明
汉钢烧结生石灰粉质量管控实践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关于停赠纸版期刊和价格变更的通知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
论外文期刊藏用现状与坚持对纸版的数字管理
醮石灰粉储藏甘薯好
双掺粉煤灰和石灰粉影响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