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数学单元整合 促进数学素养生长

2022-06-15汤丽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汤丽丽

(肥东县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600)

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连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个单元涉及秒的认识、分与秒的进率、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等知识点,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涉及年、月、日的认识,经过时间的计算等知识点。“年、月、日”是时间单位的重要部分,学习时与“时、分、秒”以及生活中常见的“世纪、季度、旬”等时间单位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时间单位知识体系,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并作相关的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掌握率在80%左右;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思路,结合后测数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率达到90%以上,比整合前的教学效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和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两个单元为例,阐述基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单元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升学生数学整体感知能力

情境教学是快速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最佳通道。数学情境的创设是指针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虚拟环境,由此产生数学行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小学生对时间的直观认识比较丰富,但是抽象认识比较模糊,基于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实例,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让情境创设成为提升其数学整体感知能力的媒介。

【教学片段一】

师:(播放春节联欢晚会跨年视频)老师从网上找了一个视频,这个场景你们熟悉吗?让我们重温这幸福又热闹的时刻吧。来,我们跟着主持人倒数10个数。

师:你们知道倒计时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

生:(齐答)秒。

师:是的,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时、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板书:秒)

师:感受完新年的快乐,让我们怀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观看“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视频。

师: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这里有哪些时间单位?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年、月、日、时、分。(生答,师板书)

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时间单位,感受其中的奥秘。

笔者从学生最熟悉的又最感兴趣的倒计时开始教学,使其感知了“秒”;接下来借助“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视频使其感知了“年、月、日”,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来自两个生活情境的提示,让学生对“年月日”“时分秒”的学习有了具体可感的生活铺垫。他们能够在两种概念的清晰比较中整体感受到数学概念的介入。本节课将较大和较小的时间单位整合在一起,以这样的情境创设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各种有趣和有价值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提升学生数学质疑解疑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强调的。问题驱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大胆质疑。教师在整合“年月日”和“时分秒”的过程中,要创设大量的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不断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究、质疑解疑,不断推进学生数学思维,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教学片段二】

师:多少秒是1分?多少分是1时?

生:60秒是1分,60分是1时。

师:比“时”大的时间单位是——

生:天(日)。

师:1日等于多少时?

生:1日=24时。

师:比日大的呢?

生:月。

师:1月等于多少日?

生:30日。

师:那比月大的呢?

生:年。

师:1年等于多少个月?

生:1年=12月。

师:比年大的是——

生:世纪。

师:1个世纪等于多少年?

生:1世纪=100年。

(板书: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师:有没有疑义?

生:一个月也有可能是31天。

师:还有吗?

生:也有可能是29天或28天。

师:这两个同学对月、日的关系有疑义,他们认为一个月可能还有31日、29日、28日,看来这个问题很复杂!那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

由于学生之前对月、日之间进率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教师不断通过质疑解惑,强化学生在时间联系上的概念认知和思维。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1月=30日”这种确定的原始认识,教师在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同时,及时抓住学生的疑义“一个月可能还有31日、29日、28日”,利用学生不同的原始思维,“制造”固定认知与新生认知的冲突,在冲突中产生问题。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单元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零错误的完美课堂,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似懂非懂,从懵懵懂懂再到完全弄懂的过程。在基于学生原始思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添油加醋”,质疑设难,让学生有层层闯关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驱动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思维更深层次,进而得到拔节成长。

三、动手实践,提升学生探究应用能力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很好的练习素材,教师可以在充分尊重原有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度开发,彰显学习材料在提升学生探究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让材料中蕴藏的问题更具挑战性、探究性,通过改编统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材料强大的教育功能。比如,“制作月历表”作为“年月日”单元中的一道练习题,教学功能相对单一,为此,笔者利用这个素材,发动学生尝试着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提升学生探究数学规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三】

1.制作“月历表”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能制作一份2021年8月份的月历吗?试一试。

2.观察、探索月历表中的规律

师:你们从月历表中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一个星期有7天,有5个星期日,8月1日是建军节,等等。

师:表上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你们能找一找吗?

师:拿出月历表,找找看数与数之间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竖着的两个数相差7;向右斜着的两个数相差8;从右上往左下斜,相邻的两个数相差6;横着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等等。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下面做个游戏,用一个大长方形框子圈出月历表上的任意9个数,老师能一下子就报出9个数的总和是多少。想不想考考老师?

学生猜想“中间数乘9”就是这9个数的总和,最终验证是正确的。

小结:长方形框中9个数的和可以用“中间数乘9”来计算。

师:如果倒过来,知道了月历表中9个数的总和是多少,你们能写出这9个数吗?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板块:一是“制作月历表”。将课程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二是“观察、探索月历表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月历表,与同伴交流、合作,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计算、猜想、验证等能力。三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设计“算一算”的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启发学生优化运算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原本只是一则数学应用题,经过这样的整合,充分挖掘了其内涵,新颖独特,发动学生动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应用能力。

四、历史渗透,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历史源远流长,数学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进行数学单元整合,更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数学历史,通过宏观了解数学史,去深入理解博大的数学文化。数学上的数学概念可以与古典诗词中的时间概念整合在一起。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都是劝人惜时的警语。这也是时间单元教学里对学生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绝好素材。

笔者在教学时间单元“时分秒”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计时器的演变,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上展示相应的计时工具,如秒表、手机、时针等,让抽象的时间变得更直观具体。此外,展示古人利用太阳移动规律制作的“日晷仪”,并结合“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名言,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对为什么会有年、月、日,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每月的天数各不相同,为什么一年可能有365天也可能有366天等疑惑比较多,为此,笔者通过动画演示,配以文字或话外音等带领他们了解数学历史,展示人类对时间的认识由模糊到精确的演变历程。通过历史渗透和文化熏陶,使学生把握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科学精神和不断追求精确、追求完美的科学态度。

总之,认识得全面,思维便能发展;体验得深刻,印象方能清晰。基于单元整合,优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串珠成“线”,串“线”成“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对数学知识(包括课后的练习材料)进行有效的统整,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从生活出发,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轻松地进入数学王国。只有让零碎的知识不再零碎,让松散的单元不再松散,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在数学教学上的“1+1>2”。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