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东北抗联文化传播

2022-06-15赵金雨张小雨周兆辉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精神

赵金雨 张小雨 周兆辉

我们在问卷星平台发放225份问卷,共回收211份问卷,回收率93.8%,有效率为88.9%。主要统计了民众对于东北抗联文化历史的了解程度、认知情况、自身感受,以及他们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东北抗联文化的相关内容。

东北抗联文化传播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4.22%的人表示对东北抗联文化有一点了解,只有25.78%的受访者对抗联文化相对了解。调查研究发现,有77.33%的人认为我国当前对东北抗联文化的宣传力度一般,15.56%的人认为宣传力度很大,还有6%左右的人没有关注和了解过东北抗联文化的宣传工作情况。就抗联文化的传播途径来说,报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社会大众接触东北抗联文化的主要途径,其中74.67%的受访者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抗联文化的。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通过文学作品、参观场所、宣传演讲、影视作品来了解东北抗联文化。现有传播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传播快捷,受众面狭窄、传播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是抗联文化传播渠道的主要局限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抗联文化的传播发展途径,我们将东北抗联精神文化進行传播的媒介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中国戏剧类作品,第二是艺术类作品,第三是影视类作品,第四是文学类作品,第五是场馆实景,第六是报刊,第七是宣传教育演讲。通过对各种媒体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抗联文化媒体的倾向。在对戏剧类抗联文化传播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戏曲能够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的人占比为15.56%,认为话剧能够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的人占比为33.78%,认为舞台剧能够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的人占比为49.33%。艺术作品中,音乐作品占比为38.67%,绘画占比为41.33%,雕塑占比为19.11%。影视类作品中能够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的形式分别是电影和电视剧,动漫、短视频和其他的形式总共占比不超过15%。作品中受访者认为能够更好地传播抗联文化的形式是小说,占比为34.22%,其次为民间故事,占比为28%。根据一项针对传播抗联文化场所的调查,超过55%的人认为主题博物馆更善于传播文化。媒体报刊这种传播方式中,新闻报道的占比是56.44%,其次是软件推送,占比为23.56%,最后是报纸和杂志,占比分别为10.67%和9.33%。通过宣讲的方式来传播抗联文化时,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演讲活动可以更好地对东北抗联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在对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场景调查中发现,有57.33%的人认为实景包括虚拟场景对文化的传播更加有利,图书馆占比为20.44%,集会占比为18.22%,家庭场景以及其他场所占比为4%。

在对东北抗联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精神内涵最重要的人有49.33%,认为历史事迹最重要的人有42.22%,另外有8.44%的人认为抗联文化中所含的文化知识是东北抗联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对于东北抗联文化的载体,有52.44%的人认为历史遗迹、遗产更有利于传播抗联文化,有24%的人认为媒体的宣传报道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还有13.56%的人认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是有利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51.56%的人认为亲身体验更容易接受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有32.44%的人认为应该忠于文化的本身进行传播,有11.56%的人认为应该通过系统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播,另外还有4.44%的人认为应该对抗联文化进行文化产品的再创作。同时,我们在本次调查中也发现,有90%以上的人认为抗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抗联文化旅游可以有效地促进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调查显示,公众更期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和参观文化场馆、阅读文学作品等形式,接触和学习东北抗联文化,其中,公众最期待的是倾听东北抗联文化的故事。

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切实创新和利用好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渠道,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从现有的传播与发展东北抗联精神文化的状况来看,文化信息主要通过传统的媒体和媒介进行传播,比如报刊、影视艺术作品、场馆展览等。因此,传统媒介对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创新来拓展文化传播的媒介和方式,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深入大众,使东北抗联文化成为大众可以看到、触摸到、体验到的文化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受访者希望改变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单一的传播方式,扩大文化传播的渠道,促进东北抗联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立足东北抗联文化的真实性和精神内涵,对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创新

只有创造性思维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才能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继承东北抗联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基本精神内核不变,不扭曲真实历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也可以向广大人民群众征集文物史料,把可以利用和值得宣扬的历史作为重点宣传内容。其次,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东北抗联文化,特别是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如虚拟现实技术。再次,要培养好传播东北抗联文化的人才管理队伍,利用好交流合作机制,不断为东北抗联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最后,重视在青年和儿童群体中对东北抗联文化的宣传,把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播种到每一位青少年儿童的心田里。

打造东北抗联文化的红色文化品牌

经济的繁荣必然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反过来又会塑造社会环境。无论是抗联文化产业还是红色旅游业,都能够有效地促进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文化品牌的形成可以产生文化集群效应,特别是在我国东北地区,有效整合东北三省相关的抗联文化遗产,将原本分散的文化资源聚合成体系,以促进东北各地区抗联文化精神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单一的文化景观对公众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东北抗联的整个文化景观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消费者。但在抗联文化信息的实际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传播抗联文化,利用红色旅游来传播抗联精神,同时也通过抗联文化来推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力发展东北抗联文化产业

思想过于保守会影响抗联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抗联的红色文化作品数量庞大,关于东北抗联文化的经典著作也不少,如《赵一曼》等,新时期影响深远、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相对较少。文化作品应该立足于文化本身,扎根社会大众和时代历史,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目前,我国东北抗联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种类单一,创新性与实用性不足,传播信息的渠道较少,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致使文创产品沦为一个普通的纪念品,很难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群众对抗联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工作者应该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来拓宽其发展渠道。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如何设计深受民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是推广东北抗联文化,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大东北抗联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

在文化宣传过程中,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传播东北抗联文化。东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东北老工业生产基地的振兴密切相关,抗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为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支撑。除了各种宣传活动,还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实践体验,只有体验环境中的文化景观,我们才能对这种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依靠群众组织的力量外,还应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力量积极传播东北抗联精神和文化。

东北抗联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在当前发展形势下,有关东北抗联文化的经典作品较少,现有的经典作品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审美体验。自媒体的发展影响了传统媒体对抗联文化的传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对一些抗联文化场馆进行云浏览和云旅游。

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社会大众对抗联文化的兴趣较低,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拥有这些文化资源的场馆、博物馆和展厅很少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公众获得相关信息的机会和途径很少。

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程度较低

抗联文化教育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发展资源和其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传播的内容较为局限,无法创造和形成新的文化内容,难以产生新的文化效应和文化品牌。开发的红色旅游业、东北抗联联合会遗址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但大部分游客主要是参观纪念馆和革命文物展览建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安排相对孤立、分散,尚未形成集群效应,红色旅游线路有待进一步完善。

东北抗联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东北抗联文化有助于弘扬抗联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抵抗精神、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修养。

东北老工业的振兴和发展,需要精神文化力量的引导,而东北抗联精神恰好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东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东北地区拥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民族精神文化与东北抗联文化进行深度结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

东北抗联文化是中国抗日戰争时期的历史痕迹,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播是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真实写照。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培养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把党史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社会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党史学习活动。东北抗联文化遗产是东北抗联艰苦抗战14年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信息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独特红色旅游资源。

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抗联在黑龙江省的抗日活动比较频繁。东北抗联官兵英勇来到黑龙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文化遗迹以抗联精神为依托,建立了一个个烈士陵园、纪念馆,铭刻着东北抗联的丰功伟绩,彰显着永不磨灭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工作基地。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将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化作规范当代人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指向标,通过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来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春雷,胡树滨,王道,等.追寻红色历史足迹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关于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J].黑龙江史志,2019(09):8-12.

[2]刘宇奇,蒲鑫,刘云会,等.新媒体形势下东北抗联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吉林省东北抗联文化调查及现状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0):127-128.

[3]崔胜男.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历史地位研究初探[J].世纪桥,2016(09):8-9.

[4]唐梅.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措施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4):90-92+98.

[5]陈杨.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初探[J].科学中国人,2015(15):192.

[6]肖震.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作为红色革命资源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世纪桥,2011(03):74-76.

[7]孙多玲.抗联精神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1):85-86+95.

[8]孙瑞雪,邹庆华.论东北抗联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办公室业务,2020(04):191-192.

[9]田静姝,赵文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东北抗联精神[J].林区教学,2018(03):7-8.

[10]张新.东北抗联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7(17):94-95.32F1D06A-6B5D-4F53-A4C2-DD782FEDDF88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拿出精神
抗联英雄赵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