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在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2022-06-14黄茂坚伦妙容谭荣任等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

黄茂坚 伦妙容 谭荣任等

【关键词】临床检验;止血调节;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8-0129-04

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常见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在深静脉腔中异常凝结,对静脉管腔造成阻塞,造成静脉回流障碍,导致浅静脉扩张和远端静脉疼痛、肢体肿胀、高压等各种症状。该病发生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部位较多,尤其是下肢呈现更高的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血栓脱落极易发生,会导致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必须对该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会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会发生残疾。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以静脉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为主,但是静脉造影检查具有创伤性,对患者具有较大的伤害性[2]。进而以患者临床症状为依据检测血液指标为主,以快速诊断,尽早诊疗,保证治疗效果。止血调节指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止血调节指标的检验价值,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健康志愿者各60例,对止血调节指标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本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将其纳入试验组;年龄为31~72(49.70±6.90)岁,男女患者数分别为34例、26例,入院时间为1~14(5.35±1.68)d。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将其纳入对照组;年龄为32~73(49.85±6.85)岁,男女患者数分别为35例、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方面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试验组患者利用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2)两组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的意义知情和了解,自愿参与、配合;(3)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结缔组织疾病者;(2)糖尿病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肺、肾、肝、心严重疾病者;(5)临床资料不全者;(6)检查配合度差,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指導两组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入院接受检查,对静脉血进行抽取,抽血部位选择肘前静脉,血液样本量为1.8mL,在试管中放置,而此试管已经实施过抗凝处理,即0.2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提前加入,以3000r/min速率实施离心处理10min,对上层血浆进行收集,在-20℃放置保存,以备检验。利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实施检验,指标主要包括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内皮素-1、P-选择素,检验方法为ELISA法。在检验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内皮素-1、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检验的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选择SPSS2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血栓前体蛋白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在所有周围血管性疾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占比例大约60%,一旦急性期无法实施有效诊疗,会造成很多不良情况发生,比如肺栓塞或后遗症,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3]。很多因素会对止血与血栓检验造成影响,常见的影响因素为血小板聚集、操作者技术、实验方法、仪器和设备、检验试剂盒和抗凝剂、标本采集、受检者状态等,血小板聚集主要受到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胶原、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等均会造成血小板聚集。操作者技术熟练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为保证准确的检验结果,需实验方法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不同的实验方法也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各种检验方法均具有优点和不足,需合理选择实验方法;仪器和设备也影响检验结果,比如温育箱、离心机、注射器、试管等,不同检测设备,检验结果也不同;标本采集方法直接影响检验结果,需对凝血因子特性有效保存,避免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受检者主要受到服用药物、环境因素、饮食改变、生理变化等。基于此,本次研究做好质量控制,在检验过程中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尽量避免以上因素,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上超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诊断方法,其应用较为广泛,其特异度和灵敏度较高。然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利用超声诊断却无法完全预测血栓实际情况。生理状态正常情况下,伴随血管发生断裂,凝血块对局部血流造成阻断,在这过程中参与各种止血成分[4]。然而,一旦机体发生异常,细胞聚集时,凝血块(纤维蛋白丰富)形成于血管中,造成血流阻断。以此情况为依据,血管内凝血等同于止血调节发生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主要发病机制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静脉壁受损导致静脉血流停滞或缓慢,进而造成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静脉造影为金标准,然而该诊断方式为有创检查,有的患者会发生误诊,对早期诊断造成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因血管中凝血异常,进而可将其等同于止血调节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可对血液凝固和血管张力发挥调节作用,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素-1均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旦发生病理变化,内皮细胞会发生功能失调,破坏保护性机制(内皮),内皮素-1释放发生失衡,增加内皮素释放。血栓形成以止血调节发生障碍为原因,所以,对止血调节指标进行检验,在内皮细胞表面存在,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诊断,价值较高。血栓调节蛋白为跨膜糖蛋白,75000U相对分子量,结合凝血酶,将凝血活性(凝血酶)降低,使蛋白C活性激活,蛋白C会发挥抗凝作用,对血栓形成发挥促进作用[5]。血栓形成者血栓调节蛋白提升可能是因内皮细胞发生损伤,血栓调节蛋白(细胞表面)发生脱落造成的,因此,检测内皮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对血栓形成有效诊断[6]。P-选择素作为选择素的一种,激活血小板后表达于细胞膜上,可直接反映细胞黏附作用,可对体内血小板激活状态进行有效反映[7]。在血栓形成患者中,P-选择素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8]。D-二聚体为小分子蛋白(可溶性)片段,产生于交联纤维蛋白,通过纤溶酶发生裂解,纤维蛋白原(可溶性)和交联蛋白(不溶性)转化作为关键步骤,促进血栓形成[9]。凝血酶由纤维蛋白原分子Bβ链和Aα链上将纤维蛋白肽B和纤维蛋白肽A分别割掉,desAABB进而形成。该物质为多聚体(可溶性),为直接前体(纤维蛋白),称之为血栓前体蛋白。因此,内皮素-1缩血管作用较强,血栓调节蛋白抑制凝血效果较强,一旦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会增加释放内皮素-1,让血管状态持续性收缩,对血栓形成发挥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对照组,试验组血栓调节蛋白(2.24±0.65)ng/mL、D-二聚体(0.17±0.05)mg/L、P-选择素(15.64±6.30)ng/mL、内皮素-1(20.86±4.05)ng/L、血栓前体蛋白(19.41±9.65)μg/mL明显更高(P<0.05)。与健康人相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含量、血栓前体蛋白明显较高,可见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血栓前体蛋白可对血栓形成和炎症水平(静脉壁)直接反映,进而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各项指标关系密切,对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可尽早实现临床诊断,以尽早实施干预治疗,对提升治疗和预后效果意义重大。郭建林等[10]研究中选择深静脉血栓形成47例和39例体检健康人群,检验和对比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止血调节各项指标,研究结果中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止血调节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3.71±1.58)ng/mL、D-二聚体(3.99±1.18)mg/L、P-选择素(33.14±7.62)ng/mL)、内皮素-1(22.55±3.27)ng/L,而体检健康人群止血调节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2.25±0.64)ng/mL、D-二聚体(0.18±0.04)mg/L、P-选择素(15.65±6.31)ng/mL)、内皮素-1(20.87±4.06)ng/L,可见与健康人群相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止血调节各项指标均明显提升,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海燕等[11]研究中选择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和健康体检受检者各30例,对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进行检验,结果中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止血调节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3.78±0.87)ng/mL、D-二聚体(4.02±1.02)mg/L、P-选择素(33.47±6.89)ng/mL、内皮素-1(20.57±3.89)ng/L,而体检健康人群止血调节指标分别为血栓调节蛋白(2.23±0.67)ng/mL、D-二聚体(0.38±0.08)mg/L、P-选择素(15.85±4.85)ng/mL)、内皮素-1(21.35±5.11)ng/L,可见与健康人群相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止血调节各项指标均明显提升,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共同证实了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止血调节各项指标关系密切,可有效指导深静脉血栓形成尽早诊疗。另外,也有研究显示[12],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健康人内皮素-1检验结果对比差异并不明显,与本次研究结果有所差异,需选择更多的研究样本,完善纳入与排除标准,更明确内皮素-1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便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避免发生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栓调节蛋白、D-二聚体、P-选择素、内皮素-1、血栓前体蛋白止血调节各项指标关系密切,对以上指标进行检验,可尽早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有效指导临床诊疗。

猜你喜欢

临床检验诊断
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检验探讨
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