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VAR模型的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

2022-06-14张景博陈转青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VAR模型

张景博 陈转青

摘 要:基于河南省1998—201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使用VAR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向因果关系存在于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之间,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工资性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关系不稳定。

关键词:VAR模型;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001-05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Transfer and Farmers′ Income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Var Model

ZHANG Jingbo   CHEN Zhuan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farmers′ income in Henan Province from 1998 to 20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transfer and farmers′ wage income and operating income is analyzed by using VAR model. Through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wo-way causality exists between labor transfer and wage income, and the influence of labor transfer on wage incom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wage income on labor transfer. there is an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transfer and farmers′ operating income, but it is not stable.

Key words: VAR model; Labor transfer; Wage income; Operating income

1 引言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劳动力转移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和支持相關产业向农村转移,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稳定有序地提高农民的收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河南省农业地位突出,劳动力丰富,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大。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发展市场经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迅速,产业有序变革,河南省经济在这个红利时期也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丰富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进入到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也会受到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那么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会对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吗?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则有利于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分析研究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课题。

2 研究背景

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Chul-woo Kwonetal结合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后者对前者具有正向显著影响[1]。Norseman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农民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TRAN ThiUt在研究印度农民增收影响因素时发现,不同时期农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来促进增收,然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张杰飞运用固定效应和PSM-DID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提升效应,研究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显著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且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较小,但中西部地区增收效应高于东部地区[3]。刘晓丽等运用PVAR模型对各地区三者因素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三者因素分别是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通过分析发现区域异质性存在三者因素之中,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随着提高[4]。陈啸等以我国2004—2016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3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3个对象分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金融效率、农民收入,研究结果发现,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金融效率,然而不同地区却存在差异性[5]。向彦臻等选择陕西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民收入相关数据作为基础,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于农民收入和劳动力转移两者之中[6]。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各位学者从国家、省级、地方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增收受到劳动力转移影响,后者对前者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却没有分析农民收入是如何影响劳动力转移的;而且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关注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整体的影响关系,鲜少有对于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分析。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河南省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VAR模型,探究其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以期丰富该领域学术成果。B2700666-8060-4F1C-AB2F-369DE878340C

3 模型选择和变量数据说明

3.1 模型选择 本研究采用VAR模型通过对1998—2019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用来解释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之间的关系。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t=A1Yt-1+A2Yt-2+……+ApYt-p+εt

式中:Y为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A为矩阵系数,p为内生变量之后阶数,t为样本个数,ε为扰动项。

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本研究选取1998—2019年河南省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数据分别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力转移(ldzy)的研究内容以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基准来衡量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gzsr)和经营性收入(jysr)来表示。由于存在时间趋势和异方差,为了避免对数据产生影响,用对数对3个变量进行处理,分别记为lnldzy、lngzsr、lnjysr。

4 实证分析

4.1 单位根检验 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在VAR模型建立之前先会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平稳性检验,其检验方法包括ADF检验、PP检验等。本文使用的工具是Eviews10软件,采用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用来检验各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河南省劳动力转移(ldzy)和农民工资性收入(gzsr)、经营性收入(jysr)3个变量的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在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均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VAR建模和进一步分析。

4.2 确定最优滞后期 为了得到VAR模型理想的滞后阶数,本文采用LR检验、FPF准则、AIC准则、SC准则和HQ准则进行测量。考虑到研究的要素是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的关系,因此需要分别建立2个VAR模型并确定其最优阶数。由表2和表3可知,2个VAR模型最优之后期均为1。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确定VAR模型最优滞后期后,就会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的因果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确定。通过表4格兰杰因果检验数据可知,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在10%显著性水平下,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工资性收入和劳动力转移在1%显著水平下,前者是后者的原因。由此可知,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关系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在5%显著水平下,前者是后者的原因,然而经营性收入不是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在10%显著性水平下。因此,就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经营性收入关系来说,两者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4.4 稳定性检验 VAR模型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关系着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正确性,假如模型不稳定,后期的预测就没有意义。因此,2个VAR模型需要进行稳定性检验。由表5可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VAR模型的2个根都小于1,说明该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由表6可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VAR模型的其中一个根比1大,表明VAR模型存在不稳定性,不适合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4.5 脉冲响应分析 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的前提,因此在对VAR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建立关于劳动力转移和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从图1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对自身的冲击第一期最为强烈,达到0.032,之后迅速减弱,在第4期达到最低水平,之后长期趋于平稳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对于工资性收入的正向冲击,劳动力转移响应值从1期初开始不断增强,在第4期达到峰值0.01并长期保持稳定。当给予工资性收入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时,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值0.557,之后迅速回落到第四期的0.041,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的冲击从期初开始迅速增强,在第5期达到最大0.058,之后虽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4.6 方差分解 为了分析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一般用方差来度量,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从表7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对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度由第1期的0,逐渐增加到26.13%,劳动力转移对自身的贡献度由期初的100%不断下降至73.87%。说明工资性收入增加能够促进劳动力转移,但是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更多受外部因素影响显著。由表8可知,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呈稳步增长趋势,由滞后1期的26.64%不断增加到滞后20期的61.99%,而工资性收入对自身影响由期初的73.36%减少至38.01%。由此可知,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具有长期显著的影响,说明劳动力转移是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最重要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以河南省1998—2019年时间数据为基础,通过使用ADF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建立的VAR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通过以上步骤研究3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3个因素分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得出以下结论:

(1)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经营性收入是单向因果关系。通过检验分析发现,农民经营性收入会因为劳动力的转移而提高,但是对其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没有通过,可能是因为劳动力转移不是经营性收入的直接影响因素。河南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农业占据主要地位,隨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力对于经济的追求带来了地区间的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劳动力收入的增加,一部分收入会投资到农业生产上,具体表现在购置农业生产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等方面,其他部分会用到个人和家庭成员等经济生活开销。同时,新的土地经营发展方式和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出现,其特点是土地承包流转以及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益。

(2)双向因果关系存在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之间。农民收入的提高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民收入提高引起的。从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就影响程度来说,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产生的影响较大,而工资性收入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较小,前者的整体影响程度要大于后者的。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的主要动力是劳动力转移。但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不仅包括工资性收入,还包括户籍制度、人力资本、地区政策等外部因素。B2700666-8060-4F1C-AB2F-369DE878340C

5.2 建议 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增收效应显著,但劳动力转移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显著。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2.1 解决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和个人的配合 (1)健全社会制度,完善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存在,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许多障碍,因此解决问题需要有序进行。首先,政府应当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扫除城乡人口流动障碍,在户籍管理方面向农村人口倾斜。其次,完善农民培训流程和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满足市场需求。再次,完善农民工法规制度,保护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工作的合法权益,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2)加强宣传教育,定期技能培训。政府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学习专业知识,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明白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在企业,城镇或者农村地区组织的福利待遇,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为城镇建设贡献自己主人翁的一份力量。

5.2.2 调整产业结构,助力第三产业发展 (1)完善第三产业政策制度,建立准入标准。政府应当合理规划第三产业布局,建立有法可依的政策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建立稳定有序的途径,同时严格标准,建立准入门槛,保证人员进入之前手续齐全,卫生达标。建立个人信息资源库,实施“一证一店”标准。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产品,就近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等吸收劳动力丰富的产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等方面给予支持。迎合时代红利,利用电商、新媒体等新形式媒介,发展新产业,支持自主创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2)完善第三产业结构布局,鼓励发展科技、信息、金融等产业。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发展农村科技服务,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产业。兴办乡村图书馆、成人夜校,鼓励农村劳动力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水平,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选择。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以产业促就业,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发展农村经济。

5.2.3 营造和谐人文环境,保障农村劳动力同等权益 (1)和谐文化宣传,政策制度保障。发扬文化媒体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欢迎文化氛围,让农村劳动力感受到家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问题,保障农村劳动力子女能够享受城市教育资源,在住房和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农村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和谐、共赢、美好的城市文化主旋律。(2)发扬工会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发扬工会组织作用,定期举办活动,丰富农村劳动力业余生活,有效解决部分人员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推动他们稳定就业,在城市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Chul-Woo Kwon,Peter F. Orazem,Daniel M. Otto. Off-farm  labor supply responses to 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farm income[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6(1):60-63.

[2]TRAN ThiUt,Kei KAJISA.The Impact of Green Revolution on Rice Production in Vietnam[J].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06,44(2):167-189.

[3]张杰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農户增收效应——基于区域异质性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0(04):34-42.

[4]刘晓丽,潘方卉.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9(01):99-107.

[5]陈啸,宋陆军.农村金融效率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15):103-106.

[6]向彦臻,薛宇婷.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关系探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04):313-316.

(责编:张宏民)B2700666-8060-4F1C-AB2F-369DE878340C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VAR模型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