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工业发展历程 助力辽宁全面振兴

2022-06-11许晓敏

共产党员·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模辽宁基地

许晓敏

辽宁,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勤劳聪慧的辽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开启了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第一次创业”,辽宁建成全国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创造了新中国工业的辉煌;改革开放后,辽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进行“第二次创业”,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吹响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号角,正在续写新的辉煌。回顾党领导辽宁工业发展的历程,从中提炼和总结辽宁经济发展的脉络与启示,对于推动辽宁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

辽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工人比较集中,到20世纪初,工人数量已超过30万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辽宁,较早在辽宁建立了党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从最初的自发经济斗争逐步向有组织的政治斗争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辽宁的广大工人积极组织起来,护厂护矿,配合和参加接收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工人群众热烈响应中共中央“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号召,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为辽宁全境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辽宁成为解放战争转折地。

辽宁全境解放后,全省迅速掀起恢复生产,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高潮。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方针政策,在企业陆续开展了献交器材运动和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生产得以迅速恢复,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辽宁的广大工人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涌现出了孟泰、马恒昌等“工业劳模”“支前劳模”。鞍钢以“高炉卫士”孟泰为榜样,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从一片废墟到恢复生产,鞍钢人只用了不到16个月时间,打破了外国专家“这里只能种高粱,要出钢至少需要20年”的断言。这种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后来被誉为孟泰精神,在全国职工中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工人阶级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象征。

“马恒昌小组”原是沈阳第五机械厂的一个车工小组。1948年11月,沈阳刚解放,马恒昌率领工人们不顾敌机骚扰,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为了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初春,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向全厂发出了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厂50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先进班组建设的先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投身工业建设,辽宁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人民怀着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辽宁重工业基地建设主要是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期间,在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落户辽宁,辽宁大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和机器轰鸣的建设场面。第一炉钢、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枚地空导弹、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在辽宁诞生。更值得一提的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支援了国家建设,辽宁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同时,辽宁为全国各地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

这五年,辽宁不仅完成了规模巨大的基本建设,并随着“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辽宁在全国的经济比重和支援国家建设的能力,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伴随着老工业基地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辽宁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纷纷涌现,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成为激励全省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们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与时间赛跑,绝不仅仅是比喻。“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20岁时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从此成为工友们口中那个“总是在跑的铁姑娘”。从1953—1965年,尉凤英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17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仅用434天就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为了多干一点,就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用她自己的话讲,“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多大劲我就使多大劲,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

这一时期,辽宁劳模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念,提升组织管理协作水平,推广先进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务实开拓进取,辽宁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辽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1984年6月,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企业的先河。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破产倒闭的企业。1987年,本溪市涌现出影响全国的关广梅集团全行业租赁经营的典型。1988年5月,全国首家大型股份制企业、沈阳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7月,金杯股票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我国第一家以发行规范股票集资创办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全部采用股票方式集资创办,改变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依靠国家资金来源的单一局面,开创了企业所有制改革的先河,也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给辽宁的工业企业带来了空前的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短缺、自身尚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较高的指令性计划和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经济建设。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日益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辽宁攻坚克难,开拓創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辽宁举全省之力,进行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攻坚战,于2000年底如期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辽宁又在全省开展了社会保障试点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工作,这些都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开展接续产业的战略决策。辽宁抓住这一机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发展的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这一时期,张成哲、徐有泮、蒋新松等一大批辽宁劳动模范顺应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满怀热情带动广大劳动群众锐意进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以模范行为和骄人业绩,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傲立于时代潮头。

沈阳电缆厂厂长徐有泮,面对企业生产设备严重老化,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从1984年起,他凭借着国外实习经验和勇于革新的精神,打破“大锅饭”,对沈阳电缆厂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运营结构进行变革,实行承包经营、改善劳资关系、完善分配制度,使国有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他所创建的“划小核算单位”和“目标责任制”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也被推广到全国。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蒋新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牵头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为我国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建立了基地。他主持完成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他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连续四届担任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辽宁开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发布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党的领导下,辽宁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踏上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的新征程。

为加快推进辽宁振兴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辽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辽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辽宁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把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即“一带五基地”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沈阳现代化城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即“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等。总之,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正在续写新的精彩,再创新的辉煌。

新时代,新气象,涌现出洪家光、姜妍、李超、徐强、方文墨等知名的大国工匠。

被誉为“第一打磨匠”的洪家光,是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能专家。20年来,共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技术难题。作为“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经他手打造的数千件产品无一瑕疵。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姜妍,成功主导设计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她被誉为“国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成为新时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的杰出代表。

回望辽宁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深入挖掘辽宁工业文化底蕴,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之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力量。

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无不镌刻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发展的光辉历程。

辽宁是劳模辈出的沃土,是工匠传承的摇篮。孟泰、赵国有、田桂英、王崇伦、尉凤英、张成哲、蒋新松、洪家光、姜妍……一串串名字享誉全国,每一个劳模的故事都是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每一个劳模的事迹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力量。从孟泰用双手捡回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马恒昌向全国工人兄弟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倡议;从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勤劳务实的辽宁人民正是靠着脚踏实地的实干奉献,创造出一个个辉煌业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论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带动全社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继续激励和鼓舞全体人民不懈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巨大引领价值,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劳模辽宁基地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辽宁之光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我的基地我的连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