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初中英语教师PCK水平提升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2022-06-11李楠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摘 要】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的课堂观察活动以课堂观察“四个维度十六个点”为依托,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使教师开展课堂研究,撬动课堂教学变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实践者。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PCK水平,还可以增强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改革成效。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初中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8-0037-07

【作者简介】李楠,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1)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学习的“再建构”和“再创造”过程,而教师个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目前,虽然不少英语教师个人的学科素养比较高,但PCK缺乏,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得不到培养;二是教师过于重视新颖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课堂缺乏活力;三是教师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但缺少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教师疏于引导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缺乏共情能力,亦缺乏基于认知、交际、情感、表达等策略的学习能力。另外,听评课活动一直在开展,但是缺乏“寻证意识”,使得教研活动目标不清晰、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以上问题不利于教师的PCK水平提升,不利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增强。

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英语教研组(以下简称“教研组”)以“课堂观察”為抓手,直面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利用课堂听课活动收集数据、开展分析,然后反馈结果,并作为英语教师改进课堂“教与学”的依据,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开展基于“寻证”的课堂观察

(一)开展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理解

刚接触“课堂观察”时,教研组的教师们普遍认为自身缺乏相关理论认知,于是一起阅读了相关书籍,如崔允漷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王蔷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研究》、张金秀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加深了对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认识,也深刻意识到参与课堂观察并通过“证据”提升自身PCK水平的重要性。

(二)开发观察量表,提供操作依据

教师在听课过程中需要观察哪些项目?需要提供哪些相应的证据?教研组的骨干教师根据学习到的知识和本校学生特点,梳理出课堂观察要点(见表1)。当然,除了表格中呈现的要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其他观察要点。

(三)潜心实践操作,获得全新认识

参与课堂观察之初,部分教师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总觉得无话可讲;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观察点太小,没有意义。随着课堂观察循环进行,教师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不仅熟练于观察记录,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恰当的分析;更有一些教师将多次观察结果进行整合,提炼出“经验型证据”;还有教师总结出“基于证据”的有逻辑的创新性意见。

二、开展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教师的PCK水平关系到教师如何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和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PCK水平。教研组的教师们经历了多轮循环的课堂观察研究后,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合以“学生学习目标达成”(见图1)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模型。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一样,课堂接受能力不一样,课前教师有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有准备,课堂上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才能跟上。如在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中,听课教师用了这样的一段话去评价陈老师的一节课:学生非常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预习充分,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一直紧跟老师的节奏,虽然老师没有过多地指导学生单词句子的读音,学生依然朗读流利……

(二)有效的听课习惯促进学习效率提高

有些学生天生好动,缺乏专心听讲的习惯,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有的教师授课时似乎看不到这些,因此笔者时常提醒教师,让其发现这样的疏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学生专注认真,就能达成有效倾听呢?事实上,教师的语速是否合适、逻辑是否通顺、意思是否表达清楚都会影响学生的倾听意愿。

(三)丰富的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活力迸发

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是以陈老师的课为例,针对学生互动学习,有观察任务的教师是这样评价的:本堂课中陈老师设置了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举手发言的学生多,正确率很高,学生显然很高兴。最后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模仿所学内容讲一讲自己的经历,虽然任务有点难,但是经过小组讨论,即使是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也敢于发言,有好几个小组代表大方、大胆、自信地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四)预设的自主学习促进学习结果生成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内容、形式和顺序对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转化思维、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研组的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在阅读教学中,教研组进行了这样的行动研究:两位第一年入职的教师上阅读教学课,内容是一本题为“Monkey City”的20多页的绘本。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研组准备了学生阅读单,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大约20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对文章基本信息的查找。同时,学生还得到了与文本相关的语音材料,他们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文本大意、扫除了语言障碍。第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完成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即花了25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因此对于后续深层问题的研究不够,学生表现紧张,语言表达差强人意。在评课过程中,有教师指出:既然已经有课前预习的程序,不如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同伴问答,熟悉文本,这样既可以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二位教师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讨论两个问题。因为自主讨论时间充分,最终学生给出了内容丰富的答案,语言表达也显得更加流畅。

三、开展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师PCK水平提升行动

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维度为“学生学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教研组的教师开始思考、关注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更有趣、更有效。大家一致认为在众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指导能力最重要。

(一)初中英语教师PCK之教学设计能力提升

在实践中,教师普遍意识到语言材料的重要性。只有准确把握了语言材料,教师才能指导学生突破重难点。语言材料的特征源于功能语言学,它涉及语篇、语法、词汇和语音知识等,语篇还包括书面的、口头的,语篇的结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就不同。

1.研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主题、语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了英语课程内容。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界定好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类型中的哪一类,还要分清楚语篇类型是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新闻中的哪一类。不同的主题语境、不同的语篇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难易度都不一样。充满活力且目标达成度高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对话、学生活动能够基于教学的核心内容而进行。

2.依托学习活动,达成高阶思维

基于上述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梅德明等人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同时还认为:基于主题的教学设计要创设一个语境,在语境中对主题意义进行探讨。以《英语阅读精选第一辑》中The car that drives it为例。文章包含六个章节,从介绍无人驾驶的汽车到汽车工作原理,再到畅想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便利。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教研组的郭老师设计了30页PPT,在一节只有40分钟的课上,教师只能以讲解PPT为主,忽略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后,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郭老师改进了教学设计:开头用一张无人驾驶汽车的图片创设情境(见下页图2),然后自然过渡到Chapter 1的标题“Where is the drivers”,采取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对照文本讨论,讨论的内容即为文本接下来的五个章节。接下去从Chapter 2到Chapter 6,每个章节使用一页PPT阐述无人驾驶汽车的工作原理或者优缺点,最后再用一张PPT讨论“Do you think we should choose car with drivers or without drivers?And why?”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高阶思维初步形成(见下页图3)。

3.注重逻辑表达,引领深入探究文本

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时,清晰的有逻辑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英语阅读精选第二辑》中Soccer Sue为例。该文章由不同的小故事构成。教研组的薛老师第一次以三个问题开始课堂教学:Do you love football?Who is your favorite football player?What do you know about football?紧接着分析六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评课时有教师提出:本堂课围绕主题意义探究不够,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聚焦,建议在每个故事之间加入过渡语。薛老师采纳了大家的意见,在第二次上课时,她通过不同的过渡语引出下一个故事,层层递进,学生带着好奇心深入文本探究,师生之间的对话持续进行,聚焦主题思想,学生有话可讲。

(二)初中英语教师PCK之教学组织能力增强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围绕主题创设语境、梳理信息获得新知、重组信息形成结构、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关联主题、迁移创新解决问题。在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中,教研组的教师们认识到课堂教学要有一种可供同伴学习的模式,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最终,他们探索出“语境—探究—建构—应用—反馈”的课堂范式。

教师们用图片、视频、实物、音樂、表演等方式,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的学习任务。

探究过程即为新知输入和内化的过程。从对新知的识记到理解,从提出简单问题到提出开放性问题,通过感知与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梳理文本的能力。以《多维阅读16级》Bees in trouble为例,根据文本,学生可快速回答这些问题:How do bees help people?What happened to bees?对于问题“Why are bees disappearing”,学生也可以根据文本的三处文字找到信息。假如教师这样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disappearance?学生答案就可以更加多样化。

教师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也可形成主题思想。一堂语法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语法要点和用法;一堂写作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写作要点、词汇、句型结构等;一堂阅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产生共情。在《多维阅读17级》Lucky Survivors中,有一段话描写的是女士潜水时被大鱿鱼抓住,她奋力挣脱,最后终于成功的过程。其中,有描写女士动作的“kick as hard as”“kick herself free”,也有描写大鱿鱼动作的“hit”“grab”“taste”“jerk”等,还有描写女士品质的“clever”“strong”“brave”等形容词,这些信息都便于学生复述故事。

在探究人类如何逃离危险动物的捕猎后,教研组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 from School TV,and you are reporting a case of animal attacking people,use information from the article.这个活动的价值在于,一是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二是确保讲述故事的主题与所学习的语篇主体一致。

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正向的评价可以起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评价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师生同评学习材料中的人和事,如What do you think of…?或者If you were…,what would you do?评价的同时也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正所谓“共情”;第二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可多用赞美的词,如Good job/ Excellent/Well done;第三种是学生自评,以此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改进学习策略(见表2)。

(三)初中英语教师PCK之学生指导能力长进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行为对学生来说既是示范也是暗示,更是能否形成民主的课堂氛围的关键。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使得教研组教师对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外,还有教师的语言。

1.语言素养是教师PCK的重要组成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长期用英语表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了英语语言环境,形成用英语表达的习惯。在课堂观察行动研究过程中,每一次听评课都有专门对“教师语言”的观察和评价。以下是对一位工作5年的教师课堂语言的评价:整节课中的过渡语和生成性语言比较丰富。简要的指令语有Lets have a memory test/ Say something about him;亲切的指令语有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great people/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安慰性语言有Sit down please/ Never mind;赞扬和认可的语言有Thank you/ Good job.

2.教学机智是教师PCK的重要体现

一般来说,机智包含着敏感性。充满教学机智的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打动学生。这是一堂初一年级的英语课,观察的教师写道:当学生不能快速回答相应的问题时,老师用简单的单词或短语提醒学生,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马上回答学生 A good idea/ I like the idea/ Well done.另一堂课是《多维阅读17级》Daring,绘本主题是“恶作剧挑战要把握分寸”,主要讲述一个学生设法让其他同学四次接受挑战做出荒谬举动的故事。文中第一次出现的是名词形式dare(挑战),但是dare作动词还有“敢于”的意思,文中dare这个词出现了好几次。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全文基本信息后,问道:“Does dare have different mean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ok? What does it mean?”在学生比较了dare在文中不同地方的意思后,教师又问:“What do you think of daring on the cover? 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可嘉”。

3.指導得当是教师PCK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外不同的文化习惯;应指导学生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应指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观察行动研究”转变了教研组教师的教学研修思路。围绕课堂开展集体合作的教学研究,通过“证据”让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看到课堂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梳理出课堂变革的要点。因此,“寻证”式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管理。教研活动时批改作业、闲聊的教师变少了,专心记录、认真思考的教师变多了;评课时无话可说的教师变少了,根据观察提出建议的教师变多了。“课堂观察”也成为促进英语教师PCK水平提升的工具:课堂观察作为“技术工具”,使得证据意识深入教师内心,教师对课堂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赞扬,而是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课堂观察作为“管理工具”,使得教学管理部门有抓手。从教研活动管理的视角出发,课堂观察已然成为一种完善教研机制、提高教研质量的方式;课堂观察作为“文化工具”,让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发言人,合作意识得以增强。参与课堂观察的英语教师因自身的PCK水平不同,在陈述观察结果时表达会不一样,能够理论结合“证据”并表达清晰,必定会给同伴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并推动下一次课堂观察质量的提升。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研组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在实践和反思中积累经验、形成范式,提升自己的PCK水平,同时也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深入探索和反思,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何创造类似真实的情境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应用体验。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是一条很好的教师研修路径,我们会坚持。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汪建红,马锦秀.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索迪,格雷,鲍登.成功教师的教育策略[M].杨秀治,谢艳红,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姚江峰,严加平.循证实践课例研究何以撬动学校之“变”——以一所集团学校的实践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2(2):31-37.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行动研究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评价方式的行动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