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服务对策研究

2022-06-11孙宁姚彬冯晔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孙宁 姚彬 冯晔

摘  要:对于高校的平稳发展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文章针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師心理健康症状水平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高校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之中,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3-0189-04

高校教师担负着为国育才、科研创新的光荣使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并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了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教师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高校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潜心治学的工作之中[1]。

一、研究对象与问卷

本文以齐鲁工业大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收集到样本信息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达到100%。具体调查对象的样本信息见表1。

表1的数据显示,从性别看,参与调查的男女教师人数,分别占比47.16%和52.84%。从年龄分布看,41~45岁的教师占比最高,达到31.25%,30岁及以下的教师占比最低,仅为3.98%。从职称分布看,“中级(讲师)”职称占比最高,接近半数,为48.86%。从教师岗位类别看,“教学为主”的岗位占比最多,为51.14%。

二、调查结论

(一)高校教师样本各因子高于常模

本研究采用的是具有良好信度的SCL-90,即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研究样本的SCL-90各因子常模与1986年的全国常模数据(仅包含9个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数据显示,所有因子均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师调查样本的群体差异

1. 高校女教师各因子显著高于男教师

本调查结果表明,除了偏执的因子女性教师略低于男性教师,躯体化和抑郁两个因子方面,女性教师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其他几个因子方面,女性教师都高于男性教师,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更低。在家庭中,女性总是要承担更多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在工作中,学校并不会因为性别而降低考核标准,因此女性的压力也会变大,心理健康水平也更低。

2.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呈现差异

表4调查结果显示,各项因子基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家庭负担更重,身体素质不断下降,承担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工作压力更大,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水平也在下降。

3. 子女数不同也使教师的心理状况呈现差异

表5的数据显示,拥有两个或多个子女的教师心理症状水平最高,没有子女的教师心理症状水平最低。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承担的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也越高,教养的成本除了金钱还有时间,这两个又恰恰是作为高校教师最缺少的资源,因此随着子女数的增多,高校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心理症状更加突出。

(三)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

表6为我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一般”的教师最多,占39.2%;次之是主观幸福感“较高”的教师;有37.5%;主观幸福感极低的最少占6.25%。结合SCL-90得分,得分越低的教师,其幸福感越高。

(四)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来源及调试

表7数据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称/职级晋升、科研竞争和聘期考核,占比分别为38.64%、21.02%、21.02%;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分别为4.55%、2.27%。

三、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

三年前,美国挑起贸易战,对我国科技领域实施一系列制裁和打击。大变局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自强则免遭外辱,这对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教师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高校在考评教师时,也更加注重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科研业绩的考核能够催生效率与创新,但是过高的业绩要求和同事之间激烈的竞争也对教师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压力。问卷调查显示,职称/职级晋升、聘期考核和科研竞争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压力来源,根据压力与绩效水平的关系,压力太大超过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便会降低教师对科研的热情甚至引发过度焦虑,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2]。

(二)职业、家庭等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

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除了备课、上课,还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教研工作,在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学术研究,申报课题,撰写论文,还要完成学院的公共事务,如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烦冗、高难度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育学生,除了要做学生的学业导师,也要做学生的生活导师,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科研、指导学生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势必会占用教师的周末、寒暑假等休息时间,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从家庭角色的角度来说,3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职称/职级一般较低,他们要组建家庭、买车买房等,面临着收入不高和花费很多的矛盾;30~45岁的高校教师养育孩子以及教育孩子的负担较重; 45岁以及45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则要考虑子女成家立业的问题,赡养年迈父母的问题等。工作、生活带给了高校教师很大的压力,繁忙的工作与生活让教师感到筋疲力尽,这些压力如果没有及时排解,身心没有得到休息,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在高校教师过劳死以及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3]。

(三)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落差

高校职称/职级晋升、聘期考核條件在不断提高,高校却没有给教师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职业进修机会、职业培训机会和职业资源,造成了教职工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让得不到相关机会的教师感到不公平,甚至产生怨恨、敌对情绪,产生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另外,高校教师在社会上虽然被认为是很好的职业,有声望、地位,工作环境宽松,假期多,但是却没有看到高校教师背后的努力与付出。高校教师为职业投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时间、金钱等,却没能获得相应的收入[4]。甚至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比自己的老师的薪酬还要高,这种落差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面效应。

四、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服务对策

(一)帮助高校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发展给高校教师带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要帮助教师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职业能力。首先,高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管理”教师为“服务”教师。高校的管理层要定期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所思所想所困,真诚地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关心和服务。其次,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对不同岗位的教师进行分类指导,提供不同的培训、进修机会。对科研型的教师注重科研成果的评价,对教学型的教师关注教学质量的评价,对管理岗位的教师,重点评价他们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为教职工搭建舞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有出彩的机会,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价值感[5]。

(二)稳步提升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完善教师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高校事业整体发展同步、教师收入增长与高校办学实力提升同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协助新进教师做好无房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及人才公寓申请等相关手续流程,做好安居工作。同时,积极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好教师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困难,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6-8]。

(三)发挥各级教育工会的智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

工会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倾听高校教职工的诉求,维护教职工利益。在重大节日、重要节点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定期监测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3):88-90.

[2] 徐桂玲.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8(15):137-138.

[3] 谢文艳.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才智,2014(24):12+15.

[4] 马灵玉,龚玉,刘蓉,等.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服务对策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19(05):93-101.

[5] 朱向峰,付德波,陆顽浩. 利益表达视野下高校工会协商民主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4):42-44.

[6]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05):260-263.

[7] 陈楠,李晓松,刘巧兰,等. 基于SCL-90的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评价研究[J]. 卫生研究,2014,43(06):990-997.

[8] 吴桂兰,吕景章.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宁市部分高校为例[J]. 内江科技,2015,36(10):65+67.

〈荐稿人:苑学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体育与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实践优秀美术作品展(二)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在职培训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