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涛: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价值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责任和机遇

2022-06-10李杰李叶

设计 2022年14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李杰 李叶

王涛,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个人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设计青年百人榜设计名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西省馆总设计师。专注于品牌战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体验设计等领域,是设计界率先提出“EI品牌体验识别系统” 的战略型设计践行者。

《设计》王涛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王涛: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由前“设计学院”划分出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部分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组成。学院拥有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本科高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

本科生教学方面:学院开设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学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七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目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均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和广美核心优势为导向,成立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学研究中心。以关注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教学方面:在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招收“工业设计理论与研究”和“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学术型硕士、招收“产品设计”专业学位硕士。

工业设计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结合国家与国际共同关注的科技、产业、人文趋势,打通专业壁垒,优化教學架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机制,鼓励具备高度、深度、广度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师生在包括红星奖、红点奖、IF设计奖、全国美展设计组、中国设计智造大赛等海内外设计大赛上获各类奖项300余项。学院作为历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的承办单位,连续数届服务全国相关设计类院校,为设计类大学生创新设计成果搭建了平台。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王涛:自20世纪80年代设计教育诞生,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科一直有较明确的优势,其一,“设计理念的先进性”,这是先进性与包容性优势。从设计基本规律“三大构成”引入广美开始,到设计学科的全面建立,到工作室课题制的实施,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一直处于全国设计教育的前沿,新的体系、新的知识、新的尝试,总是率先在广美开展;其二,“以产学研高度结合为特色,卓越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是结合珠三角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建立的区域经济优势。广美的设计教育从来不局限于思维的创意,更注重实践,更接地气,并结出丰硕的成果。以1995年北京院展为例,广美的工业设计师生作品,全部是市场上销售的批量产品,这让当时全国所有的设计院校都刮目相看。

进入21世纪,珠三角并不仅仅是独大的经济体了,各地的设计院校有了强大的区域优势支持,北京、上海、武汉、长沙、重庆的各类设计院校,要么以其区域核心为资源,要么以国际经济贸易为资源,要么以国家扶持政策为资源,均有大量的国际交流交往,不断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专家。同时,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各地纷纷建立,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在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材料学等综合领域的专业基础与优势,各专业的跨界协同能力、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艺术院校所欠缺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严扬曾经提到,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于设计的“意外惊喜”。目前设计的方法、逻辑、科学的手段、规范等都是能产生“满足基本条件的设计”的基础,但是优秀的设计,应该更多地来自于设计的不确定性、朦胧性、偶然性等条件。而这些,正是艺术类院校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与之相对应的现状是,当下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的学科之全面、科学技术之先进、方法流程之严谨,都大大优于艺术类院校的资源水平,那么我们就没有优势了吗?恰恰相反,艺术类院校,出于高素质的审美性、产生创意的想象力、对社会与人的关系敏感性、表述方式的大胆性等多方面原因,应属于最有机会创造优秀设计的机构。当然,这种关系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改革中梳理、建立和强化。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涛:体现工业设计学科交叉协同的第一个方面特点,是发展与趋势。世界工业设计概念的变化过程,自1957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建立开始:1965年的释义强调结构和功能;1980年的释义强调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2006年的释义强调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品质;2015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正式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是: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其释义强调的是“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以及“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因为工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转向为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等更加无形的问题,更强调科技、信息、逻辑、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所以立足于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展为多学科专业结合的教学体系。迄今为止,工业设计学院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染织设计、智能交互设计、服装设计工程、艺术设计学等新文科、新工科结合的交叉学科体系,这恰恰是体现学科交叉协同的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组成的教学架构与体系,设计专业的知识架构自身在不断进步与优化,如今的课程体系中,既有基于传统造型艺术的课程,也有心理学、社会学课程,还有设计数学、设计物理、材料与科技等交叉学科知识,共同形成跨学科、交叉协同的新时代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2018年开始的本科教学改革,在高年级建立了“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研中心”,打通专业限制、优化跨界融合,实现“专业—跨专业”、“必修+选修”的课程群体系,强化以“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为核心,以“新文科”和“新工科”为两翼,智能化、科技化、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

《设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贵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王涛:学院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依托当地深厚的产业基础,学院与汽车产业、家电产业、服装产业、家具产业、教育产业、智能科技领域多个产业、行业均有密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同时深度参与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改造与社会创新等项目。工业设计学院一直强调“立足和依托地域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既有聚焦前沿科技创新的设计探讨,也有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设计介入;既在“接地气”的农村、基层社会和社区展开工作,也在无形的互联网、纷繁复杂的大数据空间寻找可能性。当前的毕业设计,更符合企业从过去的“设计方案”,进化到“新产品开发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发展,因此更具备前瞻性、更促进产业转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

《设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学院围绕学生展开的“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您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怎样的潜质与担当?

王涛:现在的学生属于00后,具有“生活网络化、价值个性化”的特点,这是非常富有时代特色的。他们身为设计师的时候,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理解会和我们很不一样,更容易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意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学院和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所以学院引入国际上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围绕学生展开调研、建立学生个人画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兴趣、个人特点、发展诉求等,并以此作为衡量课程效果的参考因子;“教”与“学”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即我们既在教育学生,也在教育的升级中不断学习。四年的培养,我们希望培养出具备逻辑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敏锐的感受力、创意创造能力、美学鉴定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团队组织能力等全方位专业智能和技能的学生,核心目标是满足人才能力需求,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方式与需求的结合。

从最初注重“理论、形态、实验”的人才模式,到最终形成“艺术与形式、科技与思维、人文与认知、技能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时代发展下的改革与优化。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起到积极作用?

王涛:本年度工业设计学院本科毕业设计作品展以“绽放”为主题,表现了设计作为一种精神和力量,如何不断寻找新世界的地平线,使我们看到全新的生机。设计是一个起始点,也是一个目的地,她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积极联动创新与梦想,贡献新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以及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研中心在毕业设计作品展中争相迸发活力与创造力,留下了这个夏天最绚丽多彩的一幕。

“智能与体验创新教研中心”涉及智能出行、智能教育、智能康养、智能生活和智能服务五个领域展开毕业设计,通过创新精神激发商业动力,为未来开启新的征程。

“产品与系统创新教研中心”围绕“新品牌”“新生活”“新学习”“新工作”“新娱乐”“新材料”6个主题展开毕业设计。

“文化与社会创新教研中心”,围绕传统文化、生活美学、乡村振兴、自然教育、社会公平与责任等主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尊重本土文化、本土传统,洞察地方需求、问题和矛盾,以艺术和设计的角度探索具有“在地”特点的解决方案。

“纤维与空间创新教研中心”包含图案呈现方式创新、材料与媒介创新、纤维艺术与设计、织物与材料设計方向,体现了中心师生在设计创新层面的思考。

“时尚与品牌创新教研中心”侧重时尚设计思维训练,设计创新,关注学科学术前沿。大胆试验不同风格、材料创新,以及新技术手法,将其融入到毕业设计之中。

《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对教学、科研和产业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毕业设计未来的改革需求?

王涛:毕业设计是四年学习后的一次最重要的成果检阅,过程往往耗时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从过去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同学们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时候,特别愿意去关注一些重大的方向与课题,如未来生活方式、高科技电子产品等,相对缺少对当下生活场景、社会需求等问题的发掘与解决,所以毕业设计不容易做精做细,其实到了毕业设计展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受大家赞许、关注、追捧的,往往是那些于精微之处做出了不懈努力的作品。

其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但对人的洞察还是需要基于“同理心”和“共情力”的。而这些内容并不是方法论和理论能够提供的部分,恰好是艺术学科自身的优势。

未来的设计产业将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设计”将作为导演的角色在商业社会中统筹运营、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客户服务等领域。而高校教学中的设计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空间、资源下,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对设计的需求趋势发展,将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毕业设计应该是每一位同学从学校走向社会前,留给学校的最后一份“答卷”。一方面他们可以暂时抛下商业枷锁,纵情挥洒艺术、设计思维;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对四年教学成果的最终验证。站在商业的角度,抛下商业的思考,我们更可以从毕业设计中看到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年轻人对未来的期望。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的毕业设计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举全社会的力量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们搭建一个华丽的舞台,让他们在社会的竞技场上闪亮登场!

《设计》:毕业设计是偏向概念性设计还是企业项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获奖、实践项目和教学主题?

王涛:毕业设计是展示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一次机会。设计院校的毕业设计一般会出现概念性设计和企业项目并行的状况。我们需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需要培养有思想的学生。

1.大学需要有前沿思想,大学需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引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因此,毕业设计中的概念性设计主要是探索关于未来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综合了学生当下生活的体验、对问题的理解、对未来的想象。概念性设计会更具思辨性、未来感,学生和老师一起针对当下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设计和探索。

2.我们也鼓励老师将企业项目带入毕业设计教学中。企业项目的特点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会更具有落地性。过程中,很多企业已经具有较为明确的问题定义和需求,学生更多的是发挥设计的创意,与企业团队一起探讨如何将产品做出来,涵盖更为严谨的产品结构、市场营销等问题。

3.我们鼓励学生的设计作品参与各种比赛,这是对教学成果和学生能力的认可,学生获奖也会获得更多自信。我们也鼓励合适的课程与实践项目结合,但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与实践项目结合的课程以了解产品从概念到制作到生产的全过程为目的,这也是设计类大学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

《设计》:您认为学生们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如何树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设计自信?

王涛: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跨越大陆和地区,突破了地域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了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和联系,现代交通和互联网让人群、技术、信息、物品和资本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现代设计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本质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而本土化是信息时代的重要议题,当差异性的区域知识乃至个人知识都可能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时,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思考自我的特征与优势。因此,在当下的新语境中,国际化和本土化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概念,具有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确定自身的位置,从而发掘自身的特点。同时,把自身的优势放到更广阔、更不同的国际背景中去,更容易产生差异性而被识别。对于学习设计的年轻人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民族振兴,文化复兴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设计自信不仅建立在经济、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更应建立在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这也是设计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方向。年轻的设计师应建立宏观的视野,既在纵向上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的脉络,又在横向上了解当下不同国家、区域的发展现状;更为重要的是,应以中华文化及各区域文化为立足点,了解其中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内涵,并以实际行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发展,由此寻找新的价值,这也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责任和机遇。

RENE-移动烹饪机

随着“Z世代”人群逐渐进入职场,同为Z世代的我们围绕Z世代人群的生活方式展开调研,以烹饪行为为切入点,发现Z世代人群存在烹饪场景多变、居住空间小、无法存放大量厨电等问题。基于以上痛点,我们提出了未来移动集成灶方案。“RENE饪意”在功能上结合了电磁炉与蒸烤一体机,交互上顺应“Z世代”追求仪式感的趋势,通过拟物化、仪式化操作体验,将烹饪行为化作播放生活的唱片。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者:孙锋 马宇烽

指导老师:安娃

指导老师评语:《移送烹饪机器人》这个作品是关于Z世代的生活方式转变下的烹饪行为创新设计。通过可灵活移动的方式将蒸、烤、炒三种烹饪集成起来,使烹饪不再固定在厨房这一特定空间,可以移动至客厅、阳台、户外等场景。该设计除了满足烹饪功能属性以外,还增强了社交和娱乐体验。

小鹏VOID豪华载具

Void是为了极致的出行体验而设计的全新载具。Void取意虚无,因为它创造的是一个日常难以寻找的空间,这个空间能将外界纷扰隔离开,让人享受当下美好。其两个特点是可更换的动力模组和巨大的玻璃座舱。通过配合专属平台更换模组,可以实现在海陆空等不同地区穿行。巨大的玻璃座舱给乘客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带来极致沉浸的出行乐趣。极佳的出行体验,让Void成为一个远离喧嚣的休憩之所。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者:李昕宇

指導老师:李勇 郝瑞敏 刘夫永

指导老师评语:Void出行概念载具拥有可更换的动力单元、可调整透明度的座舱以及隐私-开放双模式内饰布局。重点不再是汽车的基本运载功能,而是为用户营造一种远离喧嚣的休憩空间,从体验和情感的角度探索智能汽车如何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

半失能老年人移位机器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老龄化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我们围绕着半失能老年人看护上的重要参与者护工以及老人家属进行调研,发现在护理过程中,搀扶难,如厕难等众多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基于以上痛点,我们设计了半失能老年人移位机器人,整合扶抱、移位、健康数据采集、数字人等功能,帮助半失能老年人实现轻松移位,减轻护理人员压力,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感。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者:谢杰鸿 余米特

指导老师:郜洵 刘志强

指导老师评语: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组同学针对这一社会痛点问题,实现产品从功能化到智能化的提升,从机械化到人性化的改变,从而帮助半失能老年人实现轻松移位,减轻护理人员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和尊严感。

新续-花器

运用热塑性塑料热压熔融后形成的有机图案,来转译敦煌壁画病变肌理的艺术效果。在探索热塑性塑料与不同材料(天然或人造)的热压混合试验中,多种随机肌理效果与偶然特性,与最终产品造型、功能、美感结合,使得作品在具有工业材料品质感的同时,与手工温情感共存,毫无违和地融入日常生活情境。

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设计者:赵芝妹

指导老师:张欣琦 段丽莎 陈浩昕

指导老师评语:本设计是运用CMF设计方法探讨传统文化主题产品设计转化的一次尝试。有别于一般的文创产品设计,作者以敦煌肌理为研究对象,深入全面地梳理了来自敦煌地貌、矿石、壁画中的各类肌理的色彩、构成特征。并且创新地运用热塑性塑料进行演绎与转化。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工业设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工业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